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传统建筑论文 > 传统建筑特征对现代建筑创作的启示

传统建筑特征对现代建筑创作的启示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6-27 02:32:00人气:448

摘要:建筑的审美特征是指建筑物对美的感觉表现最为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徽州传统建筑审美特征由于受到程朱理学以及徽商文化的共同影响,表现出多维度的审美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现代建筑设计借鉴徽州传统建筑审美特征对于重塑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通过对徽州地区代表性的现代地域建筑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出徽州传统建筑审美特征的运用手法,以期达到充实现代地域建筑设计方法的目的。

关键词:审美特征;徽州传统建筑;地域特色;现代地域建筑设计方法

1徽州地区现代地域建筑典型案例分析

徽州地区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具有溪水环绕、山川起伏、气候湿润的地域特色。徽州传统建筑承载着丰厚的徽州建筑文化,诸多建筑师在徽州地区进行建筑创作时,充分考虑了当地鲜明的地域特色,继承和发扬了徽州传统建筑审美特征,故而不乏优秀的建筑作品。因此,对优秀作品加以分析,可以达到指导现代地域建筑设计的目的。

1.1形式几何美与虚实美的运用

徽州传统民居基本形制以“合院”细胞单元组成,平面规整,通过轴线的控制纵横向串并联发展,形成了连续的空间序列。这种形体组合方式广泛存在于徽州传统民居之中。著名设计师李兴钢在绩溪博物馆的设计中吸取了这一设计手法,通过“合院”单元的纵横向组合,达到建筑群体均衡的效果,充分继承和发扬了徽州传统民居的形式几何美。“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的空间、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1]。徽州建筑通常由幽闭的门厅、开放的天井、封闭的厢房形成了室外到室内虚实相对的空间序列。绩溪博物馆中空间的处理同样对徽州传统建筑虚实美的审美特征加以提炼运用,绩溪博物馆空间实际上是通过“水院”“杉院”“槐院”的组织,形成虚实相对的空间序列,从而达到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的效果,增加了空间体验感。从根本上说,这种空间表现手法是建立在虚实对比基础上的,即所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2]。

1.2有机整体美的运用

徽州建筑的有机整体美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其形式上表现为建筑与自然环境、人的和谐统一,从更深层次角度上分析这种协调并不仅仅反映在建筑形式与环境的有机统一,而是建筑与环境相互交融,环境并非仅作为建筑的背景。换言之,这种美是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的融合。绩溪博物馆便充分继承发扬了这一审美特征,绩溪博物馆建造于文化气息浓郁的街道之中,毗邻绩溪中学。它的外在形象并没有一味地彰显个性,而是选择主动融入周边环境,设计者选择了黑白灰的淡雅的色彩搭配,主体部分两层的高度尽可能地减少对周边传统民居的干扰,从而塑造了良好的地域风貌。其次在立面形式上,绩溪博物馆以高低错落的屋顶组合形式回应皖南地区起伏的丘陵环境,远观之宛如蜿蜒起伏的山脉。最后在体量处理上绩溪博物馆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手法,以庭院为布局中心串联起各功能单元,从而使得绩溪博物馆体量适宜,与周围民居建筑融为一体。

2徽州传统建筑审美特征对地域建筑设计的启示

以建筑功能的绝对合理性作为建筑设计的根本原则,长期以来占据着建筑设计思想的主导地位,“形式服从功能”更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一方面,这一指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促进了建筑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另一方面,建筑形象的单一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地域特色的消失。然而建筑作为特定时段物质文化的承载物,应该反映一定的文化内涵,徽州传统审美特征映射着徽州建筑文化,蕴含着丰厚的人文思想,因此现代地域建筑设计借鉴徽州传统建筑审美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2.1山水意境的表现

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凝练,因此建筑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需表达一定的情感,即所谓建筑意境的营造。徽州传统建筑内部空间通过庭院的串联组织,表现出了虚实变化的园林美,具有典型中国画的山水意境美。严谨的轴线关系凸显了伦理道德观,内部天井空间的营建更是传达了“四水归堂”的徽商文化,正是因为徽州建筑映射着丰厚的徽州文化,所以徽州建筑具有历史的厚重感、意境美的境界。古老的徽州建筑通过情感化的表现方式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因此现代地域建筑的表现力不应仅仅体现在外形的表现上,更应通过内外空间的渗透、丰富的界面变化、秩序性的空间组织来达到情感的表达,营造出情景交融画面美,从而表现出山水意境。

2.2场所精神的表达

在建筑领域中,“场所”指的是建筑空间中人与环境的联系,“场所精神”承载的是人对建筑的归属感、认同感,反映一定的精神文化。儒家礼制思想渗透在徽州民居的空间布局之中,徽州民居的房间安排位序是以厅堂为中心,以中轴线依次递进,遵循先东后西的尊卑关系来安排家庭人员的。以厅堂为中心,东侧为祖父母居住的大房,西侧为父母居住的上二房,前面两间为儿子居住的房间,女儿的房间安排在楼上或厅堂后面,形成鲜明的场所秩序感。同时合理的设计尺度考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空间,充分体现了“场所精神”。建筑不仅是实体空间的围合,而且需要反映一定的人文精神,因此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应注重场所神的表达,赋予建筑空间一定的“人情味”,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建构一套由开放至私密、封闭至开敞的空间序列,强化参观者在空间中的心理感受,从而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式。

2.3地方文脉的延续

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集中表现载体,是独特的地域文化的承载物,建筑形式的生成并不是毫无依据的,而是依据于地方文化、社会生产方式、风土民俗等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建筑的文化性是建筑物的基本属性之一,建筑应具有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因此建筑创作应延续地方文脉,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建筑符号简单堆砌的层面上,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灵魂的建筑,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如在西安税务学校的创作中,设计者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两个层面,充分考虑了对地方文脉的尊重。规划采用了关中地区典型的院落式布局,延续了聚落肌理,建筑形制上提取了关中地区典型院落围合形式加以组合利用,从而使建筑群体更好地延续了地方文脉。

结语

徽州传统建筑审美特征在儒释道美学的影响下表现出多维度的审美特征,承载着丰厚的徽州建筑文化,徽州传统建筑满足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研究徽州传统建筑审美特征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指导乡村振兴、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塑造良好的地域风貌,有利于建筑设计人员重视传统建筑美学,从而达到完善地域建筑设计方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福煦.建筑美学(第二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2]曾坚,蔡良娃.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2.

[3]朱永春.徽州建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6.

[4]单德启.安徽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0.

作者:季文媚 李逍 安徽建筑大学建规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