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传统建筑论文 > 传统建筑设计与现代设计手法的建设

传统建筑设计与现代设计手法的建设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8-10 13:04:00人气:490

【摘要】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因地制宜,尊重当地民风习俗,保持原有村庄脉络,突出地方特色;合理安排,优化村庄建设布局,规范土地整理;科学规划,优化住宅和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运用素土夯实等技术手段有效建设乡村用房。使乡村人口既能生活在熟悉的生活环境里,又能发挥专业建筑设计规划的优势,这对乡村人口、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最好的选择。

【关键词】乡村建设;民族特色;建筑保护;技术创新

1概述

我国乡村土地广阔,但由于青年们大多都外出打工,可用耕地大多都被荒废,使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我国对历史文化悠久的村庄的保护逐渐加强,对其发展规划也更加重视。对那些传统建筑,在保护的同时又不对其产生影响,就需要对传统建筑设计手段的了解以及现代技术的灵活运用,使其能更好的传承下去。对于我国而言传统建筑设计手段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技术则是创新,二则结合可以扬长避短,推动了建筑的发展,对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乡村人口的绝对值很大,市场对乡村住宅有需求,但由于我国社会福利水平及总体经济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支持乡村人口住房消费的能力,乡村人口不能构成乡村住宅消费的主体,同时,传统的家庭居住观念还未转变过来,因此市场有效需求不明朗,市场风险稍大,乡村住宅市场发展缓慢。

2传统建筑设计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2.1传统建筑设计的理念

《考工记》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说的是肯定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环境中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和形态,而非与自然相抗衡。纵览中国古代建筑史,大至城市、小至建筑单体,莫不是如此。九千年来,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包含着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反映着人的社会以及自然属性。从周朝开始,就逐渐形成了建筑的形式制度。到了唐朝,朝堂在官员百姓住宅建筑形式及装饰上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而宋朝出版了《营造法式》,从技术、工料上保证了建筑形制的体现。情景交融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艺术中高层次的追求,中国人能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从无限中回归到有限中。

2.2建筑技术的创新

为了节约能源,在建筑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到利用材料本身来达到节能,这就需要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积极实践各种创新技术。例如:外墙保温,从黄土墙到今天的匀质板改性防火保温板,它改进了聚苯乙烯的防火性能,燃烧性能可达到A级。夯土墙的使用,有效的避免地了开山采石、采煤烧砖,同时它的隔热效果好,导热系数小和热惰性好,热稳定性好,造价低廉。但回想江南乡村夯土墙情况和宁波五散房夯土墙的设计经验,大面积使用夯土墙导致了大量墙体裂缝和土体剥落等缺陷的出现。而王澍设计的“山居水岸”里发现夯土墙遵照绿色、环保,可再回收的理念,又挽救了这一设计手段。设计中使用的夯土墙原料取自本地,且仅用碎石、砂和黄土,试样成品达到了精细的装饰效果,土体剥落现象少,使现代夯土墙施工技术有了质的飞越,引进了土壤固化剂这种新型材料,不但能提高强度还不怕水的侵泡,不怕冻融和风的侵蚀,这些特点大大提高了夯土墙的承重能力和使用寿命。上述案例,把传统建筑设计和众多现代技术融合在一起,能够满足人们的多重需求。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突出了不同地域性,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建筑风格、建筑技术等。传统建筑设计与现代技术也有一定的矛盾存在,要想做到更好的融合,还需要继续努力。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至深,所以传统建筑设计在现代建筑中还会有所影响。但随着人们的思维和观念都将发生变化,我们越加重视引进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将现代技术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与传统建筑手法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

3把传统建筑设计与现代技术在乡建中运用的讨论

3.1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与发展潮流

在剧烈城镇化的背景下,中国乡村与城市一样经历巨变,保存乡村建筑是未来乡建的一大重点,建筑传承着人的情感。现如今提倡“美丽乡村”,那么乡村建筑也可以成为一道全新的风景线,新型的乡村建筑应该既要考虑到农民的生产习惯和生活习惯,也要注重城镇化进程的生活特点。注重秉承传统建筑的地方特色,通过运用新技术来弥补传统建筑设计的缺失,同时利用运用现代技术达到节约能源,如太阳能、沼气、雨水收集系统等节能设施。做到节地节水节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选材以环保节能为主。传统的乡村住宅基本都会有一个存储空间或者是养殖空间,如吊脚楼,它的一层是一个较矮的低层空间,用作存储食物或者是圈养家禽。所以应该考虑村民需要一定面积的存储空间等,每个家庭的这些辅助空间整合设置在一层,既符合人们生活的需要,也应该解决了底层潮湿,通风等居住的问题。在做项目设计时,应注意结合当地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

3.2乡村住宅设计及规划指引设计概况

2012年设计师运用现代设计手段对广州市白云山村进行了重新的规划与改建,在这个方案中,最吸引我的是他们对危房的改建,完美的实现了当地传统的建筑风格与现代设计手段的结合。该房占地12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08.3平方米,共两层半,建筑物高度为11.3米。设计借鉴岭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同时满足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建筑采用前庭后院式的设计。通过户型的合理组织,实现动静分离、食寝分离、干湿分离、净污分离,以不同的组合形式以提供多元化生活模式的需求。在运用现代设计手段创新的方面,墙体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外墙做隔热保温措施。采用节能型灯具、卫生洁具和环保型管材,门窗用保温性良好的塑钢窗。卫生间、厨房地面均为防滑耐磨地砖,并做防水处理。墙面贴浅色瓷片到顶,其余地面均选用抛光地板砖,墙面、顶棚均采用易于清洗的内墙涂料。

3.3乡村住宅设计中的操作性与矛盾

吕品晶说:“中国乡土文化生生不息,有着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我希望用建筑凝固村庄曾经走向衰微的瞬间,也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它未来的祝福。”而在板万村项目里,有村民则表示不认同。板万村,一个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辖下的小村庄。村庄人口以布依族为主,保留了丰富的布依族传统文化以及完好的村寨风貌,也被称作“最后的布依部落”。村里至今还保留着布依族最传统的生活方式:穿着自己纺织的围腰与绣花鞋,喝着村民亲手酿制的酒。但因受城市化影响,村落却在逐渐衰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只留老人与孩子在偏远村落里相依为命。村里的住宅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旧式的吊脚楼,一种是新式的砖房。旧式吊脚楼,楼下养牲畜楼上住人,很不卫生。火塘放在房间里,把整个建筑内部都熏黑了,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三角屋面部分采用横墙承重和木梁,没有圈梁。屋面多采用木望板和挂瓦条,三角屋面与建筑之间衔接较弱,整体性不强。村里的新房子一般都建得大,但是没有家具。收纳空间主要靠地面,堆满了各种物件,缺乏好的收纳的方式。改建方案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传统的民居风格,还原了黔贵地区独特与环境结合的山地建筑形态的同时,也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段改变了建筑的构建方式。但在完成对板万村的改建之后,一些村民则提出了抗议。他们觉得建筑应该是新、大气、奢华的风格,他们见识了外面的建筑风格,想带回自己的家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们不仅是对建筑的外型做改变,应该是对建筑的舒适性和建筑空间的使用上改变。

3.4乡村住宅设计中的尺度

在浙江富阳文村富阳洞桥镇试点美丽宜居村庄试点建设中,就很好的拿捏了传统建筑设计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尺度。此次试点范围为“4+1”区块,即1个行政村和4个小自然村组成,由中国美院王澍教授主持规划设计。王澍说:“我的想法是在不改变古村落面貌的同时,实现隐形城市化。”在王澍的各类项目中不难看出,以保护老房子为前提,对那些老村中如癌症细胞的新民居,解决方案有两种:一是就地重建,遵循整旧如旧原则;二是深度改造,不是简单的外立面刷刷,而是望闻问切,根据每个房子不同的风格进行深度改造,比如,是夯土建筑的,就用新夯土技术改造;是砖结构的,就去掉那些难看的瓷砖,用新研究的抹泥技术来改造;是杭灰石垒砌的,找来村里的20多个石匠,让他们也参与项目。在技术上,夯土、抹泥等一些老的建筑技术要不断创新,寻找新材料、探索新方法,说服村民接受它。为了延续传统村落的多样性面貌,王澍设计了8种不同的房子,同样的土地上布局了24户,错落有致,和谐自然,设计中考虑到了小院、堂屋、农具室、灶屋等,村民们也能接受了。莫干山下“洋家乐”也是如此,它的“土气”而是原汁原味、土生土长的意思,在强调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低碳环保之外,同样强调栖居的设计感、生活的审美意趣以及低调的奢华舒适,里面的酒店大都是夯土墙、木结构、老家具、青石路、竹林里,体现着拥抱大自然的理念,则毫无疑问代表了当代性与时尚感。

4结论

乡村的城市化是一个必然的进程,但乡村也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也需要有人去关注,去保护。目前可能从城市化的角度,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个我觉得也正常,但是这种变化不是一种自然的、有机的变化,它是一种机械式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乡村的危害非常大,当完成了快速城市化,再反思现在所做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会后悔当时为什么不去做一些保护性的工作,留下一些存在于乡村老房子中的独特的建筑技术与手段,独特的文化。我希望就是能够在这个阶段能够去做这样一些事情,而不是为以后留下遗憾。由于科技的进步,导致了建筑材料全球化、建筑技术全球化、建筑审美全球化。而建筑的全球化就目前来说是一种趋势,它意味着会影响人们传统的审美,平淡掉地域特点。在这种全球化的大条件下,希望我们设计的建筑能够真正做到和环境的融合,把传统的建筑设计和现代的建筑技术手段相结合,我们既需要民族的审美,又需要时代的创新和表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Z].2008.

[2]村镇规划编制办法[Z].2000.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Z].1993.

[4]GB50188-93.村镇规划标准[S].

[5]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试行)[Z].2012.

[6]美丽乡村民居设计图集[Z].2012.

[7]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白山村村庄规划[Z].2013.

白小愚 韦忻妤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