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平雇场镇传统建筑生态策略研究
摘要:近年来,建筑所引起的能源消耗越来越大.但是,川西平原地区的传统建筑可以依靠自身的调节系统来适应环境,能源消耗较少,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建筑思想和技术本文首先介绍了川西平原地区传统建筑的形式与特点;然后,通过对城镇传统建筑中的生态技术研究,包括对天井的采光、通风技术和生态建筑材料运用的研究,总结出相应的节能思想和技术精华,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思路,并将其应用于川西乎原地区实际建造之中
关键词:传统建筑;生态策略;天井;生态建筑材料
1前言
四川从古时候便是一个文化交流融合的地方,历史上不断出现移民现象,造就了其特有的居住文化川西传统建筑不单单是传承川西平原地域文化的载体,还是千百年来川西地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磨合的结果,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建筑思想和技术,对现代建筑节能设计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2川西平原地区的传统建筑现状
本文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古镇进行探究:洛带古镇、平乐古镇和黄龙溪古镇,旨在梳理传统建筑的现状特点及形式。
2.1洛带古镇
洛带现存的民居主要表现为普通民居和规模较大的祖屋两种形式。其中,普通民居多为单四合院“二堂屋”结构,“祖屋”多为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观念的合院式建筑,,
2.2平乐古镇
平乐古镇建筑还保留着传统川西民居的主要特色。建筑均为吊脚楼形武的木板房,筑台为基,吊脚为楼,上部的材料多为木材、竹子,下面多为石头结构,在一边或两边同时挑出吊脚楼。另一种是在河岸或山崖上凌空而建的木结构楼房,楼下用一排排架空的木柱直接落地或者斜撑在壁上,支撑上面的房屋结构。
2.3黄龙溪古镇
黄龙溪民居多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3川西地区传统建筑的生态思想及技术研究
3.1天井
3.1.1天井建筑
“天井”作为一种建筑空间形态,普遍存在于明清至今的中国传统民居中。巴蜀存在大量的天井建筑,人口较密集的川东、川中南以及重庆地区为主要分布地。早期巴蜀民居以干栏建筑居多,随之受中原文化影响合院建筑兴盛起来,明清时期,天井的建筑空间普遍被采用,一是由于巴蜀逐渐密集的人口及紧缺的建筑用地导致对天井空间的需求;再者由于经济的发展,移民的涌人,建筑密度增大,在城镇民居中便出现了大量天井式建筑。
3.1.2天井的作用
(1)天井对采光的作用。天井作为院落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不大,但对采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除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享受日光浴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川西平原这个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通过天井采光的作用,将太阳辐射引人建筑内部,提高冬季人们在屋内的舒适度,不得不说这是非常具有实际运用意义的生态建造策略。(2)天井对通风的作用。通常可分为风压通风和热压通风。风压通风更多的就是平常生活中的通堂风,而热压通风的原理又称为“烟囱效应”。天井在阳光的曝晒下热空气不断上升,两侧的冷空气天井不断补充,增加内外的空气对流。这时,天井尤如烟囱,具有向上拔风的功能,达到通风的效果。
3.2生态建筑材料
川西民居多以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竹子、草杆为常用的辅助建材;石材是许多川西山区最廉价的建筑材料;在普通农村,土是重要的建材,用做围护结构与辅助粘接的材料。材料来自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质感、材质特性和色彩,在建筑中运用不一样的建筑材料,建筑便具备了不一样的特征。
3.2.1木构建筑及木材料的特点
木材料是一种天然有机生物体,是对人类没有危害的自然材料.具有较好的环境功能。木材的调湿性能可以缓和室内的湿度变化,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促进身心健康。调节环境湿度时,我们可以采用木材或木质材料,既节能又保护环境。 3.2.2生土材料的特点及运用
土是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生土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即可就地取材且有一定承载能力。另外,简易的加工技术,良好的隔热、防寒的效果也是其受欢迎的原因。生土作为常见的重要建材之一,是传统建筑最纯朴自然本色的体现。
3.2.3砖石材料的特点及砖石建筑
砖石材料多见于山区,取材便利,特性坚硬、耐压性好、耐磨性好,并且利于防潮和防渗。在四川平原场镇民居的建造中,砖石材料出现较少,多用于天井的铺地、踏步以及砌墙的基脚等处。经过烧制的砖出现较多,多用于建筑围护结构中的外墙,山墙多用青砖砌筑。
4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川西传统建筑与环境在生态应用等方面研究分析之后,笔者认为。1)川西地区的传统建筑通过设置天井实现自然通风,提高人在夏季室内的舒适度,改善了夏季温度高,湿度大且闷热的环境,实现了对建筑内微气候进行调节的目的,是川西传统建筑重要的生态策略之一。2)还利用建筑出檐以及合理的街道布置进一步减弱太阳辐射以及川西阴雨潮湿气候对室内的影响。3)在材料的选择上,建筑底部多采用石材,石材既坚固又抗压,保证了建筑在结构上的可靠性,同时石材防潮防腐的特点使建筑便于潮气的侵蚀;建筑主体更多的是采用初性好、自重轻的柔性材料,比如结构承重的部分多采用木材,而外围围护结构多采用竹子、泥土等易于加工处理的材料,其优势在于冬季具有较好的保温性,夏季保持良好的透气性,在夏热冬冷地区实现室内冬暖夏凉的人体感受。综上所述,川西平原传统建筑的建造策略在冬夏温度差异较大,湿度较高的环境下有效地调节了微气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对现代川西建筑的设计建造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希望能应用于川西平原地区实际建造之中?
参考文献:
[1]张国昕,王军.秦巴山区传统民居建筑生态修复技术策略探索与实践U].建筑与文化,20丨6(3):102 ̄104.
[2]蔡洪彬.建筑设计的生态效益观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丨3]董靓,付飞.川西地区传统民居设计策略[几城市建筑,2008(6):80 ̄81.
黄蠢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