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文环境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1引言
建筑的产生和演变是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技术条件和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柳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与建筑元素符号。柳州地区多山多水、温暖湿润,并有众多民族聚居于此,形成多元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造就了柳州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传统建筑样式及细部元素。本文将从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两大影响因素的角度,解析柳州传统建筑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2柳州地区自然环境与传统建筑形式
2.1地形特征
柳州地区处于广西中北部与云贵高原东部相交的丘陵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岭连绵起伏。整体地势走向为西北高、东南低,以低中山和丘陵、盆地、谷地为主,呈现大丘陵地貌。不同的地形地貌造就不同的建筑型制。柳州的北部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为保留少量平坦耕地,人们多利用坡地建房;为使房屋与自然地貌有机结合,人们建造和发展与地形相适应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或悬挑,或垒台,或架空,或按地形层层后缩等处理手法,都是在利用陡坎、急坡等特殊地形中创造出来的。另外,北部地区森林覆盖率高,林木资源丰富,盛产的杉树、毛竹、松树等为干栏式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建设材料。其中,杉木产量高、质量好,树干笔直,生长迅速,防腐性强,是干栏建筑的优良栋材。柳州中南部地区,大小相杂的盆地较多,平地面积较广,河流交错,因此人们多居住在平地、河边,以地居建筑为主。这里的木材产量不及山地丰富,人们便因地制宜,采用泥、土、石料、木料相结合的方式来建造不同于干栏的房屋。
2.2气候特征
柳州地区为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多热而少寒,雨量充沛,夏长冬短、雨热同季。由于地形地貌的复杂多样性,地区内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北部各县多山地丘陵,具有较明显的山地气候特征。山区中水源丰富,土地湿润,植被茂密。山林中的落叶经过日晒雨淋产生一种瘴气,四处弥漫,严重威胁着人的健康。人们之所以要营建离地而居的干栏式建筑,除了为适应坡地地形外,也是因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决定的。干栏式建筑架空离开地面,使空气随架空层自由流通,便可解决潮湿和瘴气危害的问题。由于雨量大,为防止雨水侵蚀,干栏建筑的屋面通常做成约30度的小青瓦坡顶。建筑或出檐很多,或层层外挑,或分层设腰檐、重檐,以保护墙体和建筑构架不受雨淋,延长使用寿命。为了应对多热少寒的气候特征,干栏式建筑主要以满足夏季气候条件而修建,室内外空间相互贯通,前厅多为大开敞空间,底层与顶层也较开阔,通风散热良好。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冬季防寒设施较简单,通常采用卧室开小窗的方式来减少冷空气侵入,从而达到防寒目的。柳州市在柳州地区南部,亚热带炎热多雨的气候特征尤为明显。20世纪初在柳州城出现的骑楼式商业建筑,开间小、进深大,其前部为带覆盖的通道敞廊。这一建筑样式,一方面满足了亚热带地区减少太阳辐射的气候需要;另一方面为行人、商户提供了遮阳、避雨的场所。
3柳州地区人文环境与传统建筑元素
3.1少数民族文化
柳州的居民民族构成主要有壮族、汉族、苗族、侗族、瑶族等48个民族。其中,壮族、侗族是世居民族,源自我国古代南方的百越民族;汉族在秦汉时由于政治、军事等原因,开始迁入柳州;瑶族、苗族则从隋唐至明代之间,分别来自周边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社会组织方式、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它们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形式及立面造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1.1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反映的是社会的结构和特征,展示了居民的集体状况和意识,它使聚落成为一个长久的、稳固的群体和组织系统。侗族有“款”组织。古代侗寨相对分散,力量也弱小,为维护村落和民族的集体利益,便建立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款”组织。因为“款”组织的存在,侗族人的许多社交活动都在家庭以外进行,这种社交特征促使侗族村寨建立起包括鼓楼、风雨桥、戏台、凉亭等庞大的公共建筑系统。其中,鼓楼是“款”组织的象征,它既是“款”集会议事的场所,也是公共休憩、娱乐的场地。鼓楼往往位于村寨中心,民居均围绕鼓楼而建,在布局上呈现出内聚向心的特征。壮族和瑶族注重家庭层面的社交,许多活动都集中在家庭内进行,表现出内聚社交特征。因此民居中的厅堂在平面和空间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相应地,因为社交活动集中在家庭中,民居之间的联系就相对松散。于是村寨布局以自由分散式居多,居屋往往形成若干组团,组团内每家每栋木楼独立,较少联排。组团之间随地势的起伏或溪涧的相隔而保持一定距离。
3.1.2图腾崇拜历史上,柳州地区的少数民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而是流行多神崇拜。“万物有灵”的意识在各民族中普遍存在,并流传至今,日、月、人物、动物、植物等,都被视为神灵。在这种多神观念的支配下,柳州先民在建村立宅时,往往将这些文化意识反映在建筑上。建筑的空间形态和细部装饰成为表达崇拜文化的载体。
(1)狗崇拜。狗受到壮族、苗族、瑶族的普遍崇拜。在壮族人观念中,狗具有镇邪驱恶的功能。所以壮族人在住宅门口或者寨门前立石狗雕像,用以辟邪、寄托平安。苗族和瑶族神话认为,名为盘瓠的神犬是民族的创世始祖,因此将狗(盘瓠)作为崇拜对象。在苗族、瑶族村寨中,普遍建设有庙、祠、庵等宗教建筑来供奉和祭祀神犬盘瓠及其妻子辛女。
(2)太阳崇拜。太阳崇拜在侗族和瑶族地区较为流行。在侗族文化中,太阳是万物之源,是人民生存最重要的依托,因此广受尊敬与崇拜。瑶族有日月成亲生瑶人的神话,因此也对太阳加以崇拜。鼓楼广场是侗寨最重要的户外公共空间,其地坪常用鹅卵石铺设成太阳的图像,并依照太阳光的放射状来排布鹅卵石的走向。
(3)龙、凤崇拜。龙、凤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的崇拜对象。龙被认为是民族保护神,凤象征和平祥瑞。柳州地区的传统建筑,常以具象或抽象的龙凤形象加以装饰。在侗族村寨中,龙、凤是最重要的建筑装饰图像之一。鼓楼、风雨桥等公共建筑常以具象的龙、凤形象装饰屋脊。此外,也多用彩绘的形式给建筑饰以纹身。少数民族民居的龙凤装饰相对简单且抽象,如民居屋脊上倾斜排列的瓦片装饰即为卧龙的抽象表达。
(4)葫芦崇拜。葫芦崇拜主要流行于侗族地区。侗族人认为葫芦能趋吉避凶、保人平安,且葫芦在侗族方言中的发音与“福禄”相近,寓意吉祥,因此受到喜爱与崇拜。葫芦图腾作为装饰图像,被广泛应用在鼓楼、风雨桥、寨门以及民居建筑中,其表现形态多样,制作形式有泥塑、彩绘、金属等。
(5)蜘蛛崇拜。古代神话中,蜘蛛曾助越王勾践逃过死劫。侗族人自认为是越王子孙,于是将为越王解困的蜘蛛视为吉祥物。侗族对蜘蛛的崇拜主要体现在建筑的抽象意义的仿生应用上。如程阳岩寨鼓楼,当站在其内部底层中心仰望,可见其内部结构是以四边形楼阁为基础,层层向上逐层缩进,酷似一张硕大的蜘蛛网。
(6)萨崇拜。萨是侗族至高无上的女性祖先,能主宰世间万物、驱鬼镇宅、保境安民、兴旺村寨。因此侗族村寨中都专门设坛建祠,称为“萨堂”或是“祖母堂”“圣母祠”,以祭祀并祈祷萨的英灵能保寨安民。
(7)鱼崇拜。鱼是柳州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物产之一。鱼的繁殖能力强,寓意多子多孙,家族兴旺;鱼又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因此侗族和苗族均视其为崇拜对象。鱼熟水性,且鱼与雨谐音。而少数民族村寨里多为木构建筑,为避火灾,人们在建筑山墙饰以鱼形悬鱼,以作镇邪避火灾的吉祥物。公共建筑的鱼形装饰,以具象形态为主,有彩绘、石刻、泥塑、木雕等多种表现材料。民居建筑中的鱼装饰则多表现为简单、抽象化的菱形纹、波形纹等。
(8)杉树崇拜。杉树主要为侗族所崇拜。侗族地区盛产杉树,其木质优良,生长迅速,外观挺拔秀丽。侗族人十分推崇杉树的这些特性,并进而赋予杉树能保村寨安定、人丁兴旺的含义。于是,侗族人建造鼓楼,并赋予鼓楼以杉树的象征意义,寄寓鼓楼的兴盛能保村寨的安定、繁荣。
(9)鸟崇拜。侗族、苗族都以鸟作为本民族的图腾。融水地区苗族村寨的芦笙坪中央,都竖立高达数丈的芦笙柱,柱的顶端常安置一个巨大的鸟形木雕,具有徽号作用。侗寨鼓楼、戏台等公共建筑的檐角也常以鸟形象作装饰。檐角上栩栩如生的鸟形象使体量庞大的建筑更显活泼、灵动。
(10)牛崇拜。牛崇拜在壮、侗、苗族文化中普遍存在。壮、侗、苗都是稻作民族,农耕生产离不开牛。以牛作为图腾,表达了稻耕民族对牛的依赖和尊敬。苗族吊脚楼的堂屋中常安放牛角用以祭祖。苗、壮、侗村寨的民居与公共建筑,以牛角造型来做檐角装饰和屋顶脊饰,随处可见。
3.1.3民俗节庆文化少数民族的节庆、仪式特别多,主要是庆祝生产丰收及制定规约,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和闲暇时光。这就促使少数民族村寨建立起各种相应的公共建筑,为这些节庆、仪式提供活动空间。柳州侗族村寨里戏台特别多,供村民举行侗戏表演及其他娱乐活动,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侗族还喜欢以歌舞形式庆祝节日,侗寨鼓楼前的广场空间,成为侗民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主要场所。壮年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民居中的火塘则是家庭庆祝新年最重要的空间。年三十吃过丰盛的晚餐后,人们便围坐火塘四周等待新年的到来,是为守岁。火塘也是新年里家族聚会的重要场所。芦笙节是苗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融水地区的苗族村寨均有宽阔的芦笙广场。每逢芦笙节,苗族人民便欢聚于芦笙广场,举行隆重的赛芦笙活动,形成一道壮观的民俗风景线。盘王节是瑶族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盘王庙即为供奉盘王而设,是瑶寨中重要的宗教建筑。每逢盘王节,瑶族人民便在盘王庙举行隆重的仪式来祭祀盘王。各少数民族的民俗节庆场景作为题材和表达内容,也常出现在建筑的细部装饰图案中。如三江鼓楼外立面的基座部分均以石板雕刻作装饰。这些石刻图案表现侗族的民俗、节日以及生活画面,包含着侗族人民生产生活的丰富信息。
3.2汉族及其他外来文化
3.2.1儒家文化儒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在柳州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来柳州任职的汉族朝廷官员的积极推动来实现的。其中,柳宗元对儒家文化在柳州的广泛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儒家思想在汉族院落建筑文化中占有主要地位,尤其是在体现封建统治意志的官方建筑中,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尤为突出。汉族院落以纵向中轴线为准,对称布置。院落中最重要的堂屋布置在中轴线上,堂屋过门墙壁的正中安放神位,家中的礼仪活动主要在堂屋进行;院落中除堂屋之外的其他房屋,按照对称的原则分布在堂屋左右;多进式院落,以中轴线贯穿前后,纵向排列,层层递进。为纪念柳宗元而建的柳侯祠,是儒家文化影响下柳州汉族院落建筑的代表,其空间布局规整且层层推进,是传统儒教社会和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法在建筑空间上的体现。
3.2.2客家文化清代,大批汉族移民迁入柳州。这些移民当中以客家人最多,主要迁自广东地区,入柳后散居在柳州城。随着这些广东客家人到此经商办学、兴建豪宅,柳州地区的地居式民居形制逐渐被客家系民居建筑所同化。客家民居多为俗称的“两厅两横”式或“三厅两横”式,其中又以“两厅两横”式较为常见。进了大门,沿中轴线走,依次是下厅堂、矩形天井、上厅堂。天井两旁有马颈廊通向横屋,横屋数十间在厅堂两侧次第排开,形成侧翼。横屋各间依小天井、小厅、巷道而作合理安排。两横屋的小天井在厅堂之间的大天井两侧,呈对称之势。两边横屋的小巷门与厅堂大门,方向相同。民居内的住房,则按辈分高低来安排,这样的客家民居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有的横屋后端上设有炮楼,炮楼高耸挺拔,高处有枪炮眼,两侧横屋的炮楼相呼应,自成防御体系。在客家建筑文化与柳州本土建筑文化相碰撞、糅融的过程中,柳州的客家建筑形式出现了改变,使其不同于粤式客家建筑原型,也有别于柳州本土民居。与梅州围龙屋不同的是,供奉祖先的上厅堂后面不能再起房子,以为祖宗后面背房子,受压,不吉利。与非客家地居式民居不同的是,厅堂门口也不许再起房子,以为有碍风水。与干栏建筑不同的是,客家民居中的厕所、牛栏、粪屋,均远离厅堂和居室,人畜绝对不能混居。
3.2.3广府、南洋文化清代到民国时期,柳州发展成为地区性的贸易中心,商业较为发达。随着大量的广东移民入柳经商,这些广东商人也带来了新的商业建筑形式――骑楼。骑楼式建筑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后随欧洲的殖民扩张传入东南亚,与东南亚的当地建筑融合后,形成了所谓的“南洋风格”。20世纪初,融合了南洋风格与广府文化的骑楼建筑,逐步从广州向岭南地区传播开来,并盛行一时。柳州也是在这一时期接受了这一外来的全新建筑形式。骑楼建筑以沿街下层铺面设置带覆盖的通道敞廊为特征,反映了岭南商业文化与居住文化的地域特色。建筑立面通常带有浓厚的洋式造型,以底层柱廊、楼层和檐部女儿墙组成三段式构图,中西合璧,表现出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
3.2.4西洋文化因晚清中法战争、广西仇视外教活动等原因,西洋文化传入柳州的时间较晚。一直到清末民初,西洋文化才开始对柳州建筑产生一定影响。民国时期,柳州城内采用西洋风格的建筑主要有: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仕官阶层的私人宅邸,以及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民国22年基督教在柳州建立了两个教堂,20世纪30年代末天主教堂在柳江南岸驾鹤东路设立。廖磊公馆是一座20世纪30年代初期兴建的中西合璧的私家独立庭院,高楼深院、围墙环绕、建筑细部充满西洋文化符号,是柳州现存为数不多的仿西式宅邸建筑。这些都是西洋文化传入柳州在建筑上的体现。
4结语
柳州复杂多样的丘陵地貌及丰富的林木资源催生出干栏建筑形制。绚烂的少数民族文化创造出鼓楼、风雨桥、芦笙坪、戏台、祠庙等庞大的公共建筑体系和多种民居样式,并在建筑细部元素上,如门窗、屋脊、檐角、柱础、垂花、悬鱼等,淋漓尽致地赋以图腾崇拜、民俗传统等民族文化内涵。在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往和文化碰撞中,柳州又吸收了儒学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南洋及西洋文化,引入了院落民居、西式宅邸、骑楼、教堂等多种有别于本土原生的建筑类型与样式,并使原有地居式建筑因受到文化影响而逐渐演变。
作者:刘文雯 唐湄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