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传统建筑论文 > 小议传统木结构建筑色彩的差异性

小议传统木结构建筑色彩的差异性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10-03 20:01:00人气:439

在漆工艺发展的推动下,以黑、红为代表的木结构器具最终取代了青铜器具,并被广泛使用。出于保护木材的目的,伴随制漆技术和着色技术的发展,中国木结构建筑慢慢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木结构建筑逐渐由原始本色向多种色彩发展,到春秋时期由于受到礼制的要求出现了“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W”这样的木结构建筑用色规定[2]。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主体色彩

将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百姓居住的传统四合院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从建筑色彩到材料色彩,以及建筑彩画都体现出巨大的差别。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主体色彩因建筑功能的不同而体现出两种极端,即呈现出“低调素雅”和“丰富多彩”两种截然不同的木结构建筑主体色彩。

1木结构民居建筑的主体色彩

中国人的传统自然观主张崇拜自然和顺应自然[3],在这一自然观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也体现出尊崇自然的特点,木结构民居建筑常常就地取材,利用建筑材料本身的色彩。一些木结构建筑色彩呈现出木质建筑材料的本色,如位于黔东南深山密林之中一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文帝时期的“西江千户苗寨”,由于与外界的隔绝,这里的木结构建筑始终以既定的方式传承。温暖、柔和的暖色调木材本色以及优美的木材纹理始终带给人舒适的感受(图1)。中国有的地域因盛产竹木而少用砖瓦,木材和竹材的本色使云南素有“中华上古民居建筑活化石”称谓[4]的傣族干阑式民居呈现出古朴深沉的建筑色彩(图2)。福州三坊七巷是自唐宋两代开始形成的坊巷,木结构建筑屋顶普遍采用的“灰瓦片”,使建筑鸟瞰时呈现出灰白色的建筑色彩(图3)。虽然出于建筑保护的目的民间居住建筑有时也进行油饰和彩画,但不论是贵州传统民居、云南传统民居、福州传统民居还是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筑都做到了用色的顺应自然,主体色彩低调素雅。

2木结构政治宗教建筑的主体色彩

色彩本没有等级的差别和贵贱之分,在阶级社会中出于统治和宗教的需要,色彩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并造成了色彩之间的差别。与木结构民居建筑相比公共建筑和官家宅邸的用色则显得丰富多彩、华丽鲜明、金碧辉煌、对比强烈,在建筑中运用这些鲜艳的颜色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木结构建筑不因风吹雨淋日晒而损坏;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在建筑中使用醒目的色彩表现出宫殿、官府、庙堂等公共建筑的庄重和威严,同时还有为了显示建筑物主人身份的尊贵,以及反映封建社会阶级差别的目的。为了使这一用色思路得到贯彻实施,我国的先人在西周时就提出以颜色作为“明贵贱、辨等级之用”,春秋时代开始制定用于木结构建筑的用色规范,先秦时提出了“五色体系”,之后在儒家经典《礼记》所列有关规范的基础上木结构建筑的用色体系不断向前发展[5]。木结构政治宗教建筑的形制与木结构民居建筑有一定的差别,其中建筑中所使用的色彩的差别是所有差别中最显而易见的。据明代文献《舆服志》所载“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而官员府邸则被允许按照品级饰以色彩,以厅堂梁栋为例:一品二品官员可以使用“青碧绘饰”、三品六品用“粉青饰之”、六品九品可以“饰以土黄”。而清代对建筑屋顶琉璃瓦的用色做出规定:仅有“宫殿、门、愈、陵、庙”这些建筑可以使用黄色的琉璃瓦,王公府邸限用绿色琉璃瓦,而大臣和百姓则只能用灰色瓦片[6]。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色彩的差异性

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背景等的差别,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色彩运用在不同时空中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色彩应用的差异性可以依据建造时代的不同和所处地域的不同分别进行探讨。

1不同时代木结构建筑的用色

据史料记载,我国上古先民很早就用色彩来装饰自己的居室。木结构建筑自西周开始已经有用色的讲究。春秋时期产生“抬梁式”木结构,开始规定木结构建筑柱、坐斗、瓜柱等施彩的具体部位和用色等级[7]。随着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具有强盛国力的秦朝在秦始皇的命令下在四川等地采伐木材修建了著名的木结构建筑“阿房宫”,此时的建筑色彩应用在战国时期的基础上获得了发展。东汉时期楼阁建筑得到发展,出现了成组的斗拱和“梁柱式”木结构建筑,木结构进行油彩绘饰的可能性增大。在阴阳五行理论的作用下,充满智慧的中国古人创造了如表1所示的朴素的色彩理论――“五色理论”,对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用色产生重要影响[8]。自南北朝开始至隋唐的这段时间内“白墙红柱”成为宫殿和庙宇建筑的常用色彩,这一时期的建筑在中国本土存世不多,而随着当时中日交流的开展,由鉴真和尚将这种用色方法带到日本,在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修建的“唐招提寺”正是这一用色特征的典型代表(图4)。从大量现存的日本木结构建筑中都可以看到唐朝木结构设计中色彩应用的影子。宋代建筑色彩运用在沿袭唐代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经常在墙、柱、门、窗等处施以红色。宋代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对木结构建筑中施彩的“彩画作”制度做出了规范。宋代彩画大量使用“叠晕”画法,使颜色变化柔和而减少了生硬感,视觉效果更为淡雅(图5)。2011年李路珂出版著作《<营造法式>彩画研究》对宋代彩画和用色做了深入的研究。到明清两代木结构建筑中彩色运用更加规范,图案和设色形成严格的等级、标准和程式[9]。出现了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等不同等级的彩画。

2不同地域木结构建筑的色彩

虽然我国的木结构建筑色彩都属于中华建筑文化这一整体,但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受气候条件、地理条件、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南方北方之间、东部西部之间、不同民族区域间的地域建筑色彩差异比较明显。我国的气候从南到北共跨越了5个气候带,因此木结构建筑色彩必然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南北建筑代表是“北山西,南皖南”,北方灰色调为主,偏于暖色(图7);南方木结构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以反射阳光,白墙灰瓦的江南建筑都给人留下清爽宜人的印象[10](图8)。受陆路和海路两种不同的文化传播途径的影响,东部西部之间的木结构建筑色彩必然不同。西部地区受到佛教与伊斯兰教的影响,并结合自己的地理特征,建筑色彩与所信奉的宗教色彩有传承有演进,如新疆地区受伊斯兰教影响,崇尚绿色、白色、黑色和金黄色[11],西藏地区受佛教文化影响,但又不同于大乘佛教的建筑色彩,白、红、黄、蓝、绿、黑是藏族建筑中常用的色彩[12],总体看来西部在木结构建筑色彩上善用高纯度、低明度的对比鲜明的色调(图9)。东部地区的木结构建筑色彩倾向于高明度、低彩度的暖色调。不同民族之间随着地域、民俗、文化的不同,形成了凝聚着民族风的独特个性木结构建筑。如客家土楼、羌族碉楼、苗族吊脚楼、傣族竹楼等建筑都是各具特色,无一不是因地制宜,其建筑色彩可以概括为水墨淡彩,散发着自然、和谐之美。

结语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在中国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织下,发展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木结构建筑用色体系,并在不同的木结构建筑中体现出其差异性。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对中国传统木结构色彩应用进行研究是必要的。研究中国传统木结构中不同类型建筑的主体色彩,以及了解木结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对于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景区仿古建筑设计和民族文化研究都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易欣、于伸、李延南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