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杭州城市雕塑的特点
一、杭州市城市雕塑现状调查
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的方法,分别从城雕的建造时间、选题、材质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杭州城雕具有代表性作品有20件(见表1)。由表1可看出,第一,杭州城雕的快速发展时期主要集中于20世纪末以来,尤其是在历届“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以及2003年新湖滨景区综合治理之后,公共空间城雕的建造从质到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第二,城雕题材趋于多元化,且多植根于杭州本土的历史文化、民俗故事和生活场景。第三,杭州城雕主要分布于公园、广场和街道等公共空间,材质选用易与环境融合且经久耐用石材和铸铜等。城雕为城市公共环境营造艺术氛围的同时,以公共艺术的形式传递着城市的地域特色。
二、杭州市城市雕塑的特征分析
1艺术性
雕塑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与绘画一样有着古老的历史,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说过“艺术之始,雕塑为先”。城市雕塑以公共艺术的形式呈现,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层次和精神风貌,它用美的形式和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观赏者的行为,塑造着大众的思想和情感。杭州有着众多优秀的雕塑艺术家,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先生创造的《钱江射潮》和《母与子》系列雕塑,为杭州公共空间添加了浓郁的艺术气息。在杭州城雕的发展过程中,全国美展金奖获得者雕塑家林岗、赖远纯以及杭州雕塑院一批优秀的年轻雕塑家,为杭州城雕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杭州进入21世纪以来,迄今已成功举办4届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见表2),历届作品皆与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取得完美融合,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艺术印象和深刻的艺术影响。褪去传统雕塑华丽的外衣,城市雕塑以公共艺术的形式呈现,成为人们亲近艺术、感知艺术以及享受艺术的重要载体。
2环境性
自20世纪初开始,雕塑大量地从室内转向室外,从展览馆走向街头和大众以后,城市雕塑这种带有永恒性的艺术也与建筑一样,成了一个时代、一个城市的鲜明标志和象征。相较于传统的室内雕塑,城雕的生命力体现在城市历史文化、城市性格、建筑风格等特征协调一致,城雕被赋予公共空间艺术品的特性,起到营造艺术氛围与美化环境的双重功能。杭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格局,享有“全国最佳旅游城市”的美誉,在城雕的选择上,较为注重其题材、尺度和色彩与环境的协调性。如1995年杭州花圃改造采用了规则式布局,布置了几何式的喷泉和《十二花神》雕像,清代蔡云有诗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讲的正是百花盛开为花神祝寿的景象。我国古代百花各有其司花神,并以农历的十二个月令代表花,但我国的花神多男性,如屈原、陶潜等,因此《十二花神》雕像借用了西方古典优美女性花神形象,使得其寓意和形式上都更加与环境相融;如在2003年的新湖滨景区综合治理过程中,高达12m的《美人风》雕像,因其尺度较大与湖滨沿线相较略显突兀而被拆除。同样高达5m位于柳岸闻莺公园钱王祠旁的《钱王》雕像,因其坐落于五座牌坊的轴线地端,其体量与钱王祠恢弘的气势较为相衬;如城雕的材质多选用花岗岩、铸铜和白水泥等不仅适应户外环境,其色彩多较为柔和,与户外的自然环境较为融合。
3人本性
进入21世纪后,杭州的城雕发展,从量到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城雕已不再是一件孤芳自赏的艺术品,它不仅仅作为独立的对象存在,更多的是被赋予了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的象征意义,成为人们亲近艺术、感知艺术以及享受艺术的重要载体,从而实现人与城市环境之间情感的沟通。杭州城市雕塑经历了最初以神像雕刻与纪念性作品为主流,逐步过渡到以人为本强调其体验型的过程,雕塑褪去了其华丽的外衣,而以更为亲切的形象融入人们的生活。如位于涌金门入口的《白鹤亮翅》雕塑以及《百寿图》浮雕,此处原为老年人公园入口处,为老年人活动健身营造了一个优良的环境;如《大碗茶》《西湖船娘》以及《剃满月头》等一系列以市井生活为题材的雕塑,以雕塑的方式再现杭州市井生活的场景,增强城雕的趣味性和体验性;如在2000年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中《关于压力的对话》雕塑群以及在杭州六公园自发成为英语爱好者交流学习的固定区域所建造的《英语角》雕像,分别以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与学习英语为题材,将生活的点滴融进城雕,意在激发游人的共鸣。
4地域性
杭州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以来有“鱼米之乡”“中国茶都”“中国丝绸之府”等美誉。杭州全市累计有38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西湖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蚕桑丝织技艺、西泠印社“篆刻”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城市雕塑的手法、题材选取上,遵从弘扬历史文化,彰显地域特色的原则,以达到传承历史文化,营造城市特色氛围的目的。如位于杭州临平的两个以良渚文化为主题的雕塑,展现了良渚玉器发掘现场的断面场景,再现了杭州余杭远古良渚文明片段;如位于下城区西健康路丝绸特色街区的古代丝绸生产工艺系列雕塑,通过养蚕、采桑、摇纡、织绸、晾绸、砑绸6组雕塑再现了完整的古代丝绸生产全过程,向游人展现杭州最具特色的生产场景;如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先生设计的巨型青铜雕塑《钱王射潮》和《钱江龙》位于钱塘江畔,诉说着“吴越王再世索江山”的传说,以成为吴越文脉与钱江新城的地标;再如雕塑《惜别白公》形象地再现白居易在《别州民》中“唯留翼虎水,与汝就荒年”的心情,《白蛇传》《孤山鲁迅》和《苏瑾》等雕塑,坐落在不同的公共空间,彰显着城市的人文情怀。
三、结论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元素,被赋予了公共艺术的特性,其见证着城市的演变,与民众生活相融。杭州是一座人文历史悠久的古市,城雕用艺术的语言向现代民众将杭州的历史变迁、人文情怀、名俗生活娓娓道来,杭州肥沃的文化土壤孕育了城雕自身的特色。城雕为城市增添艺术品味的同时,也给民众带来文化艺术的感知与享受。
本文作者:袁洁、斯震、张亮亮、赵瑞、曹清瑛、刘赚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