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城市装饰论文 > 当代城市雕塑问题分析

当代城市雕塑问题分析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10-24 22:42:00人气:416

在持续的“雕塑文化”“城雕景观”热潮中,在新辟的巨型空间中,鲜有市民的公共活动。雕塑尴尬地沦落成见物不见人的“城市橱窗”,成了布景的展示主体。城市空间理应促发行为、活动并成为公众交往的发生器、触媒体,但这一社会品质正面临着消解。城市雕塑这种在过去十多年中大量产生的孤立、失落的空间,也正是当今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等专业人员面临的一种挑战。当今社会处于剧烈变动的转型期,传统的公众关系及社会共同体的凝聚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异。在这一历史阶段,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空间的载体,基本上表现的是政府等各业主、设计者的目标价值取向,其更应该起到塑造现代社会公共观念,赋予城市环境内在生命活力的作用。这种强烈的调和观念理应成为都市生活在城市空间设计与城市权利二者之间的有机调合体。城市雕塑理应帮助公众用现代的眼光去重新认识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人们,去审视他们共存于其间的社会体,而这点恰恰是当代中国城市空间所缺乏的。目前我国的城市雕塑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空间的孤立占有

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的许多城市就像一个暴发户。伴随着对城市环境带有功利色彩的激进改造,各个城市纷纷以大的城市广场、景观大道和中心公园为突破点,一次性完成了整个城市区域的规划与建设。在推倒众多传统街区后,建立起来的是大片规模巨大的高楼、绿地、广场,城市中逐渐产生了大量的下沉式广场、室内商业街及分割的汽车快速通道。这类空间不仅对城市公共空间产生消极影响,也很少具备场所聚集的功能。人们被迫将自己的社会生活局限在个人可控制的领域内,减少甚至不再参与城市室外环境的公共生活,个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城市空间的传统品质正在消失,建筑物、桥梁、广场、街道、停车场沦为孤立的空间个体,而非城市更大范围内社会肌理、社区特征的一部分,必然也会有作为仪式化收尾的象征体的城市雕塑占据这些本已割裂的公共空间,雕塑只是对这些条块分割状的空间进行着修补和强调。二维的土地利用规划决定的发展模式,没有考虑雕塑与空间之间的三维关系,也没有真正理解公众。在对“国际化”与“地标”的追求中,雕塑的视觉价值在流行商业以及政治权力中得到最大化的释放。雕塑成为孤立的空间实体,它们与城市建筑物、广场、街道之间的空间空旷而无形。这种功能主义的开发,削弱了传统社会的活力感与亲切感,遭遇了“政治特质”的社会病。空间,首先强调的是存在、可观、可体验的物质属性。英语的“statue”指体积比较大的雕像,一般多用在宽阔的环境里,作为城市或环境雕塑。从中可以看出其基本的物质属性:空间。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们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现代的城市规划师们试图摆脱严格的主轴线和次轴线的规划方法,发现新的形式,但很快我们意识到,新的形式并不是答案,形式并不是设计的本质,它只不过是承载设计功能的外壳。在当今城市设计中,设计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创造出具有整体统一结构的室外环境,并以此提升社会生活品质。

(二)技术的专横张扬

现代主义喜爱装饰、象征等手段,这使得雕塑作为反映现代社会各事件的艺术载体,能在诸多方面得以重新组合。而随着现代城市中招牌、显示屏等信息广告设施的泛滥,雕塑师自然更多地关注雕塑个体的尺度、材料与技术。技术的泛化带来了“现代感”,如速度、变化、工艺复杂度、材质感等。在“造城”与“造景”运动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城市雕塑在短时间内出现质与量的巨大变化。现代主义坚信科技能给公众带来美好的未来,并表现出“技术乐观主义”的典型特征。现代设计师们摒弃了从内到外的手法和以功能作为单一表现内容的艺术教条,发展了以结构形式、材料质感、光影塑造等为表现内容的美学。在继续使用传统的石、木、青铜的同时,不锈钢、铝合金、纤维、有机玻璃、树脂、陶瓷、漆器、装置现成品和其他化合材料,以及声、光、电被广泛采用。随着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各种流派及思潮的涌入,中国的城市雕塑师们开始执迷于“表皮”和“解构”,雕塑中充斥着纯粹视觉意义和技术展示的几何实体,过于装饰化,过于强调雕塑柱体、墙体及铺装、雕刻。在这种对材料、质地、肌理、形状、色彩等有形特性的强化创作中,设计师理应更多地关注无形的文化内涵,这是公众经过长期积淀而获得的社会印记、意象。人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场所系统来展现自我,建立社会生活和创造文化,这就需要赋予雕塑这一人工空间一种感情内涵,这是超越物质技术的一种存在。当经典不再成为雕塑的唯一诉求,就不再有技术材料束缚雕塑创作的问题存在。伴随着城市雕塑景观的巨变,设计师们忽视了对人生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本真关怀。景观设计师、雕塑设计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摆弄空间与材料,而是整合社会整体环境中的各个部分,其目标应当是增强环境的可识别性和场所感,在物质空间和文化环境之间、社会使用者和受益者的需要和愿望之间寻求最适合的方案。要创造出真正具有独特文脉的场所,设计师不仅要了解社会的经济现实,了解当地历史、传统工艺和材料,还要了解公众的情感和需求。

(三)主题的做作泛滥

许多城市开敞空间设计中,对主题的过分热衷同样令人困惑。在许多城市广场,所谓的城市文化、企业文化、地域文化等等与“世纪”“创新”等繁多主题糅合在一起,设计师挣扎于业主文化主题和自己设计个性的博弈中,是否适合于所在场所的设计逻辑性不可避免地退居其后,这其中固然有些是某些长官的意志,但也不能否认有些是设计人员哗众取宠的结果。1995年立于杭州西湖湖滨的雕塑《美人凤》,试图通过一个“人身凤尾”的形象把美人“西子”与“百鸟之王”凤凰融为一体,既没有体现杭州的地域特点,又游离于城市的历史,自从它落成起,就引起了公众的争议,最终在矗立八年之后悄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在过去,雕塑若不是神灵的特权象征,就是领袖精英专享的荣誉,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然而在今天,雕塑是商业社会、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的产物。在这种思潮和倾向下,城市雕塑所确认的功能、规范、表现形式,更多的是对正统的反叛,以往所谓的“精英文化”可以是城市交通主干道的入口路标,可以是市镇政府广场轴线末端的城市象征物,也可以是被无数次复制的工业化装饰品。在雕塑的批量化生产中,城市景观被改造得支离破碎。雕塑脱离了它的逻辑环境而孤立存在,在雕塑设计师一厢情愿的自我标榜和政府权力的执行下,雕塑的设计与建设不幸与各城市的“形象工程“”整治工程”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雕塑与城市空间场地之间并非只存在唯一的主题对应关系。对异地文化的移植和借用,使当代城市雕塑成为一个个拼凑式的主题景观。这些雕塑实质上并无特色,反而加剧了城市、地区之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设计师应在同一场地的方案中,表现出对乡土、城市空间结构、自然环境、人性等的敏锐感觉,也唯有这样,才能避免城市雕塑普遍化、机械化、标准化。以雕塑为主体的城市空间,应该是包容和多元的,与过去的建设、社交及事件片段通过丰富和层叠的混合方式结合。

城市是时代与社会的真实映象,社会观念推动城市革命,城市雕塑的功能、空间、形态随之发生巨大变异,力量、速度、数量、新奇已经成为城市追求的目标。在传播和扩散中,最大、最高、最贵不是大城市成功最重要的标记,我们要强调的是城市空间的公共性,把整个社会公众的生活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较之过去,现在的城市雕塑该有什么样的变化,具有怎样的健康观念,这才是我们更应该考虑的问题。回归生活,回归到我们生存的环境中,这才是最基本的设计策略。“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内容,人们规划的是体验。其次才是按照空间形式和质量要求进行的有意识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约翰•O.西蒙兹的这一理解,是对人性的尊重。雕塑作为一个城市公共“场所”,除了物质功能外,自然还具有精神的属性。正是其精神属性使空间有了公众的故事和情感,有了新的价值内容。城市是生活的场所,现实中物质性的建筑、雕塑、广场与公众的记忆、未来进行着对话。从宏观上而言,雕塑本应观照城市公众的生活理想与生活方式。这些公众的触发体,通过营造故事来传达场所的精神内涵,激发环境的生机与活力,制约、规范城市公众的行为与活动。这种姿态既与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相耦合,也体现着城市空间历史发展的逻辑规律。象征权力的中轴线、空旷无人的雕塑广场、尺度巨大的景观大道,这些越发独立于公众之外而存在的客体景观,依然还在扩张和延续。在这种炫耀政绩的交易中,公共性仅仅是一种名义上的、抽象的属性。面对这种常见的超机体景观体系,我们不禁要质问“:这是谁的公共空间?”对于公共性的强调,意味着城市雕塑的权利秩序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根本性的颠覆,社会公众对城市公共空间提出了自己的、平等的权利要求。公众的平等意志、人际交往理应成为未来城市雕塑的基本趋向。让历史告诉将来,告诉我们的雕塑设计师们,高大的雕塑终将走下神圣的花岗岩基座,以它的“亲民”姿态走近每一平民。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公共的价值观,避免对自己角色的过分夸大和对人性需求过于简单的臆断。关注历史文脉、满足自我认同的渴望,也许是当代城市雕塑规划与设计最迫切要面对的。

一切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公众更好地生活于城市。雕塑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社会学者,了解社会,了解公众的需求,这是他们建立社会秩序的基点。设计师们要做的是:通过雕塑这一形式语言,来表述城市设计中对历史文脉、人性需求、场所本质的呼应与尝试。劳伦斯•哈普林设计的罗斯福纪念公园,其成功之处在于一种平民的设计价值观。这种足够的张力与凝聚力,通过不拘常态的空间布置,强调了场所中公共的意义以及穿越时空序列的体验。纪念性景观有效地融合在城市的新旧建筑和空间中,一种理想化的城市空间力量在每个市民的心底滋生。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形态是历史上尤为珍贵的设计模式,是平等的、人性化的环境。历来欧洲城市雕塑关注的价值目标,是空间、人文、社会等主题。城市是每个社会个体的习惯、情感、交往人际的共同体。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的未来,当代的城市雕塑,除了加强设计语言,关注物质空间外,应以公共、开放、平民的基本姿态,对公众与社会的关系作出积极回应,使设计回归人性本位,让那些丰富多彩的公共生活重新回到我们的身边。

本文作者:沈俊 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分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