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形式在当代雕塑中再创作浅析
内容摘要:近些年,对于传统艺术遗产的吸纳和借鉴在文化领域成为一个重要的现象,社会急剧变化产生的思想转变,也在不断影响着艺术家们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态度和立场。我国传统建筑形式,因为它独特的形式和特殊的“中国式”身份,也成为当代艺术家借用的热点。特别是在与建筑同属于三维空间造型艺术的当代雕塑艺术中,对于借用传统建筑形式的再创作不乏亮点。这种双边视觉语言的交叉和冲突不断地撞击着雕塑家的创作思路,如何借助传统的内在价值,而跳脱出简单的形式外壳,当然也是艺术家们需要不断去挑战的新难题。
关键词:传统建筑形式、当代雕塑、艺术遗产、文化价值
一、空间维度下的建筑与雕塑的关系
作为三维空间造型艺术的建筑和雕塑艺术,两者的关系紧密相连、共同生长。对于雕塑与建筑的关系研究,已经持续了多年,到底是建筑在雕塑化?还是雕塑在不断的建筑化?随着艺术的发展,艺术门类的区分正在越来越变得模糊化,但是不管是在建筑领域还是雕塑领域,对于两者类同性和互异性的讨论也从未停止。上世纪,伴随着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结构主义等艺术表现形式的空前发展,雕塑艺术的关注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体量的团块感,建筑的空间、尺度、结构、环境等语言也在不断的影响着雕塑家们的创作思路,建筑自身语言是偏重于结构、几何和抽象的,因此也符合现当代雕塑的一些造型理念。不管是雕塑艺术还是建筑艺术,双方在当代语境之下,关联性只会越来越紧密。两者作为三维立体空间的艺术形式,具有相当多的相似性和互通性。当然由于两者自身艺术语言形式的差异,以及功能性的不同,也造就了它们具有相对的独一性。
二、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独特外观和结构的表现形式,并且随着民族历史的发展,形式在不断的演变,传统的建筑形式文化精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提升,这种“批判的继承”在特定的时空语境下转换为了现实的文化价值。传统建筑中的样式是多种文化影响下共同物化的成果,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制度、文化观念、复杂功能的多样黏合,是作为一种显性和隐性的综合性与稳定性的外在表现,在历史文化意义的加持下,建筑本身所具有具体和抽象的文化价值表现。我国传统建筑审美形式的发展是儒道佛三家思想观念的融合共长,也给传统建筑赋予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到:“正和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游’‘可居’种种,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1]即是说,传统建筑重在一种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把空间意识转化为了时间进程。传统建筑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一种体现,是一种具有本土情绪的独特文化资源,凝结了古代人民的劳动和智慧,历史价值是传统建筑的首要的具体价值。在传统建筑样式上能够体现历史的原貌,是研究古代某一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具有保护和开发的双重价值。在当代社会中,传统建筑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看起来更像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作为历史的存在方式,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早已超出了传统历史的一般价值。
三、传统建筑形式在当代雕塑中的视觉再生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全球化和地方性与文化的差异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现象,全球化的进程,开启了一个寻找、发现差异的过程。[2]我国的传统建筑形式恰恰是属于这样的一种“民族符号”。当代雕塑创作者充分利用了这种本土化的图像形式,结合雕塑的创作手法,大胆突破材料的局限性,把当代语境下的直觉和理性用于个人重新解读传统的艺术表现。
1.传统建筑的形式美
我国传统建筑在经过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样式。通过点线面基本元素的组合,顶、梁、柱、檐、斗等结构的平衡作用关系,构成具有本土性文化系统的建筑结构形式。“天圆地方”是我国传统的宇宙观,在传统建筑形态方面也呈现出方圆的象征之美。[3]在整体的外观“轮廓”方面,传统建筑中沟脊相间的屋顶,直指天穹的飞檐,笔直坚韧的梁柱无不体现出线性的形式美感,方圆、曲直的节奏韵律变化,高低错落之中体现出音乐般的旋律之美。在内在结构方面,精细严丝的斗拱,乳钉井然的大门,通透雕饰的窗户无不展现出细节的构成之美。在点线面的穿插组合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动静阴阳之美,不管是外观轮廓还是内在结构,我国的传统建筑无不体现出独特的形式美感。
2.当代雕塑中对传统建筑形式的借用
中国当代雕塑创作中,对传统文化艺术遗产的借用是寻找“中国符号”更多可能性的一种方式。艺术家借用传统建筑形式加以再创作,试图通过对传统的艺术形象来探讨在当代雕塑艺术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价值表达。传统建筑符号的借用要服从于当下社会、当下文化的反思,雕塑家通过对材料与观念的多重思考,创作一种个性的中国化的具有形式符号意味的雕塑作品。(1)“轮廓”形式的借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宫、殿、堂、楼、阁、亭等等,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轮廓线,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轮廓线的形态美也体现出了时间的流动性。在当代雕塑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借用传统建筑的外观“轮廓”形式,以特定材料的语言逻辑关系,创作出建筑式的物理想象空间,在界定的空间维度中,对建筑“轮廓”的功能消解揉进了雕塑家对空间幻觉的无限想象,使之成为自己的符号和语言。雕塑家董书兵的作品《无界》(如图1),以传统建筑中殿宇的结构为“模板”,作者有意冲破了传统的精细结构,使用简约的造型语言,单纯的色彩,在这个未完成的世界中,结合戈壁的特殊位置,构建了一个进行中的视觉意象。(2)结构形式的借用我国传统建筑的构造方式独特,不管是斗拱、飞檐、榫卯、藻井的构造结构,还是屋顶中的多种形态,这些无不是极具特色的。结构缜密的榫卯,精细巧妙的斗拱,表现出威严庄重的肃穆;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显示出昂扬灵动的轻快;门、窗造型的自由和多样,体现出文人士大夫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当代雕塑艺术家对于细节的关注,以及对于物质所包含的历史感,都很好的表现出中国式形态在当下语境的重新诉说。雕塑家傅中望在“榫卯结构”系列雕塑的探索(如图2),尝试把“榫卯结构”的语言进一步符号化,在对不同材质意义的挖掘中,“榫卯结构”的形式及其中暗合的中国传统的阴阳对立关系,使得他的作品较好的将当代意识和本土文化的根源进行了有机结合。[4](3)场景形式的借用场景式雕塑,是一种由多场景和多人物组成的带有情景故事特点的创作。在此类作品中,对于传统建筑的借用,主要用于突出人物的关系和特定的环境。在雕塑场景的表现中,艺术家还原一个可信的社会生活场景,这种真实的再现方式,使场景和情绪都更具有说服力,当然在作品的背后,仍悄然的流露出艺术家们独特的个人社会视角。雕塑家李占洋的作品《南山饭庄》(如图3),使用彩塑结合的手法,在作品中展现了普通人民的生活百态,由多个栩栩如生的小场景组成,一步一景,给观者的感受既真实又熟悉。
3.传统建筑形式在当代雕塑中的视觉表现
在当代雕塑中,受到几何抽象影响的造型形式俯拾皆是,因此我国传统建筑形式在当代雕塑中的创造手法也多体现出线条、几何、组合的视觉表现。线条的重复、相交、相切给观众带来形体贯穿的多样感受,以线性的多样组合来表现传统建筑的形态,体现出一种自由空间的无限延展,线的虚实、时空,构造出一种物质限定的感性和理性交互的艺术表现力。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精神文化价值,恰是贴合几何造型空间的纯粹之精神,雕塑家以纯粹的几何造型概括出传统建筑的多重结构形式,几何形体的组合也不仅仅是表现在构成之上,更是表现在整体结构的和谐统一,几何造型的视觉表现给人理智中呈现的、造成强烈完形的视觉整体,在此类作品中,已经完全消解了传统建筑的形式造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理性思维下的纯粹几何化形态。而建筑与人物组合空间的视觉体验,是一种真实的情境式的空间再现表达,不管是主体或是材料的多种组合利用,往往会释放出多种的语义感受,使作品含义更加的丰富。组合空间的视觉呈现,更加注重作品的真实和再现,传统建筑形式的当代转化传达出当代中国人的人性情感,欣赏者获得视觉体验,以此与创作者达到一种共情的思想感受。
四、结束语
在如今全球化和多元化共存的时代,如何建设本土的语言体系,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对传统或者民间艺术的借用、修改和重组,正在成为艺术家们追求民族文化振兴的另外一种表现。我国传统建筑形式在当代雕塑中被不断的得到再创作,以全新的视觉表达呈现出当代雕塑家对现实世界做出的个人多重思考,当代雕塑中对传统建筑形式借用的文化意义,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遗产的重新审视和借鉴,更是“中国式符号”再创新的文化价值的体现。
注释:
[1]李泽厚.美的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07):59.
[2]孙振华.中国当代雕塑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09):212.
[3]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01):5.
[4]孙振华.中国当代雕塑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09):77.
谭丹武 九江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