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城市雕塑与主题阐释研究
摘要:城市雕塑作为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展现一个城市、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同时也与百姓生活和大众审美相连,本文以东北城市雕塑为例,探寻城市雕塑作为文化载体所传承的历史和时代特征。
关键词:城市雕塑;时代印记
到过长春,人民大街上的“飞机”记忆很深;哈尔滨冰雕和抗洪纪念塔;沈阳的“坦克”和有挥手的群雕;抚顺市的雷锋塑像……生活在东北,走过一些城市,留存在记忆里的总是那些具有城市文化特质和历史印迹的城市雕塑。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标识与符号,很多雕塑能够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城市的历史与文脉,以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城市的精神与象征。同时,很多雕塑更为关注民众生活,注重大众审美认知与认同。
一、城市纪念性雕塑的兴起
东北地区很多城市,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以雕塑形态呈现,纪念性雕塑便是东北城市雕塑的主要形式之一。长春市人民大街上的“飞机”,曾经耸立在沈阳站前的坦克碑是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为纪念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战争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分立东三省沈阳、长春、哈尔滨的苏联红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它象征着中苏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建国初期国务院计划在东北旅顺口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纪念碑,以此纪念苏联红军出兵抗日,即今天立于大连市旅顺口的《苏军烈士纪念碑》,纪念碑通高30多米,表面结构用黑色、灰色和粉红色花岗石建造,纪念碑前塑造了一位手持钢枪的苏军战士铜像,铜像高8米。纪念碑底座有两块浮雕,分别刻画的是民众欢迎苏军与和平建设的场景。《四平解放纪念碑》是1954年为纪念解放四平而创作的,1948年“四战四平”的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战场上国共两党的一次最为惨烈的较量,高2米的铸铜塑像以冲锋前行姿态塑造了两个勇猛质朴的战士形象。锦州市作为辽沈战役的主战场,它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谱写了英雄篇章。1956年锦州市政府修建了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它是新中国建国后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座大型铜像纪念塔。塔顶上方高6米,重18吨的无名战士形象借鉴了欧洲和苏联室外纪念碑雕塑的形式,振臂呐喊、跨步行进的姿态呈现出肃穆、庄严之感。塔身两侧为大型浮雕,西面浮雕为辽西围歼战,东侧浮雕为锦州攻坚战。今天纪念塔已成为锦州这座英雄城市的一则象征,它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民众铭记那段历史的载体。1957年哈尔滨市遭遇特大洪水,民众战胜洪灾的英雄壮举同样以纪念碑形式呈现,这就是哈尔滨市道里江岸中央大街广场上的《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该塔由圆柱体的塔身和7米高的古罗马式回廊组成,纪念塔由巴吉斯等设计,圆雕和浮雕则是由鲁迅美术学院师生共同完成。塔顶圆雕为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形象;柱身浮雕刻画的是宣誓上堤、运土打夯、抢险奋战、庆祝胜利等场面;塔身下部的群像浮雕同样记录下哈尔滨军民抗击洪灾的英雄形象。今天作为哈尔滨市的标志性建筑,民众喜欢在这里休闲漫步,高耸的纪念碑也让民众铭记60年前军民携手并肩,团结奋战的抗洪历程,它也是凝聚民族精神,保卫美好家园的象征。时代,特别是期间的中国雕塑已由城市历史记忆和反映现实生活转向个人崇拜阶段,仅就东北地区保存下来的塑像为例,沈阳中山广场的《胜利向前》应是人物众多,最具震撼力的特殊政治时期雕塑之代表,高10.5米的挥手像和58个人物组成的展现半个世纪中国革命历史风云的雕塑叙述,是特定时代的政治产物,具有强烈的宣传效应。1976年创作的辽宁省抚顺市《雷锋纪念馆组雕》明显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身穿军装,手捧《选集》的雷锋塑像,这一典型动作具有程式化模式,但造型上亲切、淳朴、敦厚,再现了雷锋作为普通人形象的真实感人的一面。身背步枪的雷锋气宇轩昂,目光炯炯,激励人们前行。雷锋纪念碑下方的四块汉白玉浮雕,以朴实无华的写实手法,再现了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品质。
二、城市公共雕塑的大量涌现
1982年由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和中国美协共同领导的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成立,中国城市雕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官方、雕塑家、艺术理论家共同倡导下,一股城市雕塑热勃然兴起。传承历史与文化,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佳作不断涌现。雕塑《八女投江》《九•一八残历碑》等设计方案参加了198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全国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此次展览所展示的设计方案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展览期间,很多省市领导或城建、园林系统负责人联络国家有关部门,具体落实设计方案的建设与实施。牡丹江市政府决定将《八女投江》建立在牡丹江畔,高9米的花岗石雕塑于1986年创作完成,此雕塑在一定程度上承接了前后的国家意志,是20世纪80年代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题材之代表,作为公共艺术,它凝聚了公众对历史的铭记和对英烈的深切缅怀,纪念意义凝重而深远。1991年沈阳市人民政府在大东区望花南街“柳条湖事件”发生地南二百米建起了“九•一八”事变陈列馆,博物馆由“九•一八”事变残历碑、警世钟亭、主馆、胜利纪念碑等构成独具风格的建筑群体。由雕塑家贺中令设计的高18米的《九•一八残历碑》则是纪念碑雕塑创作中的一次大胆尝试和探索。纪念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贺中令在辽西发现的两块木化石,他将两块化石连接后仿佛是一本翻开的台历,以此为雏形并结合特殊的历史背景,由此构想并以碑馆结合的方式将国难家仇永久的记录下来。纪念碑硬朗粗犷的碑体上凿出累累弹痕,一个个呻吟的骷髅是对日寇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控诉。东北诸多城市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庆作为石油之城,王进喜和铁人精神成为城市象征和时代印证,大庆市城市雕塑多是以此为题材。铁人广场的《铁人――王进喜》;创业广场雕塑《创业年代》《石油赞歌》等,这些雕塑从不同侧面展现了铁人精神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作条件也要上”的豪言壮语,铁人形象是城市的标识与象征,也激励着大庆人“高举旗帜,永续辉煌。”纪念性雕塑多是城市历史的一段记述,印记着城市特有的文化和历史。今天的东北城市雕塑更以独特的视点呈现多样与多元,长春世界雕塑公园的建立旨在打造“雕塑之都”和文化品牌,且走出了一条大众化、国际化的探索之路;沈阳市铁西区的诸多以工业符号为创作蓝本的城市雕塑,展现的则是老工业基地为新中国建设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今天的发展与创新;哈尔滨市的冰雪雕塑意在展现北国风情;海洋文化(大连市)、钢铁之城(鞍山市)、边疆的民族风情(延吉市)、知青文化和垦荒历程(佳木斯市)……诸多具有地域特质的城市雕塑向民众展示着东北大地的不同文化与城市风貌,这些雕塑为城市文化增色添彩。
作者:王琪 陈书铮 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