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古镇城市雕塑文化研究
摘要:城市雕塑是城市景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三河古镇升级“5A”景区的改造中,围绕“人文”和“文化”的主题,我们精心设计了几组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雕塑,或矗立广场,或点缀街头,从不同侧面体现了这座千年古镇的的历史内涵、文化品位和社会风情。为确保雕塑作品的“可读性”,我们在创作时对其文脉的相承与发展加以足够的重视;同时,由于古镇是旅游景区,商业街不时汇聚着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我们对作品的题材及表达方式给予了特别的审视。
关键词:三河古镇;雕塑;旅游;名人故居
1项目概况
以弘扬三河历史文化,打造“合肥顶级,安徽精品”的旅游产业,优化旅游环境为旨意,按照“高起点,新思路,大手笔,创一流”的规划要求,数易其稿,设计创作了几组与景区文化相契合的雕塑作品,旨在以点带面,艺术地体现三河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及其厚重的人文历史,为三河顺利升级5A景区,且以此为契机带动三河经济腾飞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雕塑以景点为序,分为仙归桥、半亭、董寅初故居、民俗馆、双子树、孙立人故居、万年禅寺、二龙街、古城墙、桃花岛等点位,共设计了34件雕塑,分小品(历史典故)、名人雕像、主题雕塑等,以浮雕、圆雕、影雕等表现形式,多方位、多角度的再现了古镇名流的音容笑貌及古镇民俗与风土人情。其中亮点主要聚焦在董寅初故居、孙立人故居、古城墙等点位。
2点位雕塑说明
2.1仙归桥
仙归桥有“仙人归来”之意,因为三河是历史文化名镇,在海外和全国各地工作的人很多,这座桥表达了家乡人民对这些游子的眷恋之情。雕塑以一本翻开的书本为载体,左边以点位名称“仙归桥”为标识性元素浸入,右边以古镇历史名人的姓名镌刻而成,姓名字体各异,阴阳刻技法互补,既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又象征性的增加了历史的纵深感。同时,仙归桥位于整个旅游景点的入口处,而书本雕塑似乎是翻开三河厚重的人文历史,供游人品味,又好像是一个导向牌,牵引着你往景区深处走。
2.2天然亭
天然亭内饰石碑上,雕刻着三河古民谣“十大舍不得”,表达了古镇的繁华盛世。这个点位的雕塑依据“十大舍不得”的意境构思而成。悠悠的小船,撑杆的艄公,幸福的一家四口,加上悠然自得的小狗,组成了多么和谐的画面,无奈,源于生计,纵有千般万般的舍不得,旅商的一家人都要离开三河去远方讨生活了,男主人已背上行囊,孩子的嘻闹留不住即将离岸的小船。回回首,再看一看三河街花花世界;回回首,再看一眼大河水淘米洗菜......
2.3董寅初故居
董寅初故居设计雕塑了陈玉成、杨振宁、孙仲德、董寅初、孙立人、刘秉璋等古镇名人立体形象,让历史名人走进活生生的生活,为市民和游人所认知,让历史文化植根于民间之沃土,旨在营造一种传承。尔后,以点面结合的方式,设计了两块浮雕,一幅以《三河风情》命名,作品以垂柳、商船、古桥、古塔、古民居及三河米酒、狮子舞等诸多元素为点,以年代顺序(汉、清、现代与当代)为线,以农耕文化、商贸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4个板块为面,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概括性的描绘了古镇的历史沿革与人文变迁。昭示三河古之韵、水之灵,不但造就了众多的历史遗存,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谱写出“基础设施完美,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文化繁荣,群众生活殷实”的新时代华彩乐章。另外一幅浮雕撷取“风云战场、千年古镇、名人故地、民俗画廊”4组画面构建而成。三河大捷的金戈铁马与浸透年月沧桑的古城墙,见证着古镇的风云变幻;夹岸的垂柳、跨河的石板桥、静谧的古民居、庄严的古塔、悠悠的小船,承载着千年古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名噪一时的淮军(刘秉璋)曾靠着三河人的班底手握大清实权;儿时的杨振宁曾在此生活,并从此出发一步步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一代抗日名将孙立人也曾在此久居;万年台的庐剧、闹花船、河蚌舞、赛龙舟的场景,三河的民俗是那么活色生香,令你流连忘返。作品以点带面,写意了古镇的古朴与沧桑,描绘了水乡人的灵气及其未来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图景。另外,该点位,还设置了2个情景小品,以增加与游客的互动性。
2.4孙立人故居
孙立人故居依然以点(孙立人圆雕)与面(影雕)结合的方式,再现孙将军在缅抗击日军的精彩篇章。圆雕以一身戎装,突显孙立人将军的职业属性,抖擞的精神、昂扬的斗志焕发出孙将军高尚的爱国情愫,给后人以教育与启迪。影雕以时间为序,串联孙立人将军在缅期间真实的战地照片(配以文字说明),以写实的手法,生动的刻画了孙将军以少胜多的抗日神话及其与盟军与同仁相濡以沫的人文情怀。
2.5双子树
该点位以一个真实的故事创作而成一面浮雕墙。1991年7月11日,华东大水,洪水33分钟淹没了古镇,两顽童撤退不及,在水中爬上了双子树,后被解放军的冲锋艇救走。孩子的机灵与军人的天职奏响了一曲生命之歌,可谓洪水无情人有情,当洪水带来灭顶之灾袭向三河时,首先看到的是解放军战士,是他们在洪水面前用血肉之躯铸就了钢铁长城,为人民群众带来了生的希望,他们是铁打的英雄汉、人民的守护神。浮雕以画面的形式,将这个故事娓娓道来,给市民及游客如临其境的视角上的感受。
2.6万年禅寺
为契合寺庙的主题,作品以佛教元素莲花为设计导向,合理运用莲与水的兼容性,用水景(喷泉)的形式,打破雕塑静态的美,从而赋予画面以动感,给广场增添了新的生机。
2.7二龙街
该点位雕塑以小品形式呈现,根据二龙街传说创作而成。故事说的是赵匡胤父亲为躲避官府追杀,不得已将小哥俩(赵匡胤、赵匡义)放入二龙街一废弃的枯井中,躲过一劫后,诚惶诚恐的父亲从枯井中提取哥俩,小孩的欣喜状和父亲的心有余悸状,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和故事性。
2.8古城墙
古城墙组雕,以一座主雕、四块浮雕构成。主雕以三河大捷主将、太平军首领陈玉成嘶嘶战马、冲锋陷阵的英姿构成雕塑主体,山石、硝烟、炮火融为一炉,铸就了一幅可歌可泣的战地图景,凸显了英雄戎马一生、所向披靡的精气神;另外,作品山石的静与奔马的动,营造了一种气贯长虹的视觉张力,仿佛当年三河大捷的场景就在眼前,告诫后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四块浮雕以浮雕墙的形式一字排开,与主雕相呼相应,以筑城、守城、攻城、庆祝胜利为设计思路,慨括性的形象化的塑造了三河大捷的全过程。便于市民和游客了解、感知这段历史,从而升华爱和平、爱家园、爱祖国的革命热情。其他点位的雕塑就不一一赘述了,雕塑源于生活,同时,雕塑作品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希冀这几组雕塑以其趣味性、生活性及其古镇环境的融合性,体现一种贴近群众、突出生活情趣的积极态度,成为三河景区特有的标志。
3结语
三河景区的改造,为城市雕塑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存在空间。三河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厚重的人文历史资源及别具一格的民俗、美食文化资源,为城市雕塑注进了丰富的营养成分。在景区改造的文化氛围构建中,我们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和整体文化环境的眼光,努力做到锦上添花而不是节外生枝。回顾三河城市雕塑的创作过程,我们也深深的感悟到雕塑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与景观(环境)设计的契合是至关重要的。首先,雕塑的尺度与环境尺度关系的匹配度要恰如其分;其二,雕塑的内涵要与环境相呼应;最后,雕塑本体的安放位置与环境(或街道)要浑然天成。三河景区的雕塑基本上植根于一方沃土,给市民和游人提供一份亲切、一份情趣、一份艺术的享受。在今后三河古镇的建设中,我们将继续把雕塑作为营造城市景观、增强艺术气息和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不断挖掘和利用古镇的独特文化,用雕塑凝固历史,以历史展现文化,不断向世界展示三河这座千年古镇蕴藏的永恒魅力。
作者:倪世元1 张富友2 刘忠2 单位:1.肥西县建设局 2.安徽省华顺城市景观艺术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