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环境建筑论文 > 绿化改造论文:老校区户外景观的改造探讨

绿化改造论文:老校区户外景观的改造探讨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8-02 06:38:00人气:386

本文作者:许艳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历史建筑是学校长期发展的产物,浓缩和留存了历史沧桑的印痕,积淀了校园历史文化的厚度。校园历史建筑一般可分为两种:标志性历史建筑和一般性历史建筑。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采用不同的保护与更新手段。标志性建筑的再利用,主要通过立面保存或者结构保存,改善其设备环境,赋予新功能。立面保存一般适用于砖石结构的建筑,通过对其内部重新装修和划分,满足现代教学、办公的需求。例如东南大学礼堂为砖石结构的欧洲古典建筑,它的内部经过多次调整,但是外立面变化却很小。结构保存一般适用于木结构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历经沧桑,可以通过改造墙体、地面等形式,保留原有木结构。如北京大学红楼为砖木结构建筑,改造中用铝合金门窗代替了原来的木门窗,对内部墙体进行了粉刷,地面进行了铺装,但是原有的木结构的柱、梁结构却保留下来。对于一般性的历史建筑“用”是其得以存在的根本意义,可以通过全部拆建、局部改建、加建、翻建、内部功能改造等方式,实现其再利用的目的。

在校园新旧建筑整合过程中,注重新建筑的延续性设计,有利于新旧建筑的协调共生。所谓“共生”不是新旧建筑简单的并置、叠加,而是指在旧建筑改造过程中将原有空间环境的特点、风格,通过运用材料、技术、建构方式等形式,将新建筑在体量、造型、色彩、肌理等方面与旧建筑保持协调类似的特征,形成既符合新时代要求,又包含原有空间特征的新的空间环境。例如,东南大学吴健雄纪念馆的建设,该建筑与健雄学院分别位于该校标志性建筑―――大礼堂的两侧,考虑纪念馆与大礼堂的主次及与校园主要轴线关系,设计中通过将建筑向西后撤,兼顾广场、道路与人流路线的关系,创造了一个45°斜向轴线,在基地东南方向留出一块绿地。这样的处理,也使得纪念馆与南部的老图书馆形成良好的关系。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新旧建筑的整合,既不能过分迁就历史建筑,更不能让新建筑凌驾于历史建筑之上。新建筑采用何种设计,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务必使两者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这样才能使整个校园的景观体系处于一个良性发展的过程当中。

校园广场不仅是学校的外包装,也是学生怡情养性的重要场所。通常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很愿意在校园广场进行课间学习或畅谈,但是由于老校区广场空间普遍存在设计语言形式化、简单化、空间序列缺乏、主题不明确、不关心细节设计等问题,导致校园广场缺乏人性化和情感体现。老校区校园广场在整合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师生的心理需求及行为模式。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学校发展历史、现状、特色,在设计上赋予广场深厚的文化内涵,建构师生场所记忆;其次,应根据环境合理设置景观主次轴线、完善空间序列,丰富景观层次。利用结合绿化安放标志性景观雕塑等设计形式,充分诠释校园精神,塑造广场的气氛。再次,关注细节,依据人的行为心理,通过合理设置低矮花坛、丰富地面铺装、增加游憩、照明设施等方式深化广场设计,体现广场的人文关怀,避免师生不愿停留的现象。通常在阳光充足,绿植围合的地方设置合适的座椅,就能增强人们交谈欲望和舒适度,使得人们愿意休憩停留。最后,加强后勤管理,保证广场中的各种行为活动,能够在舒适、安全、自由、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空间环境进行。

老校区道路通常较为狭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混行,特别是上下课时段,容易形成交通拥堵,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同时轿车的普及,缺少一定数量的停车场,加上管理薄弱,致使车辆乱停乱放,阻碍原本就较狭窄的交通。道路排水设施不全或者破损,致使排水不畅,另外照明设施不足、绿化单一也都是常见问题。老校区的道路格局基本形成,重建老校区的道路系统显然不太现实,更多情况下是采用各种措施进行改善。首先,合理调整交通系统。对于教学区,考虑到学生往返,人流量大,并伴有阵发式的活动规律,采用步行者优先空间,并通过单向通行汽车、限定车速、定时限制等方式来保证步行者的安全。对于非教学区,可采用人车分离的方式解决机动车与日常人流的关系。常见的有采用内、外环设置的手法,以外环作车行系统,内环作步行系统。或者通过加建天桥,相邻建筑采用二层走廊连接等方式分散地面人流,满足车行便捷,人行安全的要求。其次,设置足够数量的停车场。几乎每所高校都面临停车难的问题。教学楼、宿舍楼前停满轿车、电动车、自行车,经常侵占人行道、车行道,严重阻碍交通,影响校园环境。在有限的校园环境中,考虑地面、地下或者半地下的停车规划势在必行。地面停车场可以在学校进出口处、建筑物附近、步行区入口处等地段设置。也可以适当加宽道路,设置路边停车位。地下停车场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利用校园建筑、校园广场、绿地的地下空间设置。条件允许也可以建设停车楼,以节约土地。最后,尽量保留原有的行道树,营造绿荫如盖的校园交通环境,改善校园生态环境,见证学校历史。根据不同路段的需求设置路灯,根据具体环境选择合适的灯型和光源,使校园交通成为校园的功能性景观。

宜人的绿色环境,营造自然舒适的学习空间,可以强化高校的教育功能,合理的植物造景可以柔化建筑物、美化校园,体现校园特色,彰显校园文化。因此,校园绿化在高校建设中的作用,愈来愈受重视。然而,很多高校建校时间悠久,受时代及园林景观行业发展的限制,校园绿化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规划设计,致使相当一部分高校老校区植物景观的营造不太符合高校校园环境特征,植物配置也不能满足生态校园绿化需要的乔、灌、草相结合的绿化体系,同时,植物配置季节性景观不明显也是较为常见的问题。那么,在老校区园林绿化的整合中,首先应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地域条件,多选择乡土物种进行植物造景,既可以维持该区域的生态平衡,也可以使校园绿化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色彩。比如一些高大的乡土树、骨干树的种植,往往可以形成高校的符号和师生的共同记忆点,使得校园文化在植物造景中得到体现和传承。如四川文理学院位于达州市,它的校园绿化就运用了达州市的市树菩提树。如今,菩提树已经成为很多毕业多年学生永久的记忆。其次,利用物种多样化,丰富植物景观层次。老校区园林植物较为单一,通常以雪松、香樟、桂花等常绿植物为主,导致整个校园环境显得冷峻、严肃,与高校环境特征不符。要解决这一问题,在绿化上可以利用原有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种植四季花卉,利用其色彩、花型、气味,增加校园环境的季节性景观,做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树木的配置可以采用孤植、对植、群植等方式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序的景观效果。当我们将草坪、花卉、灌木、乔木有层次地结合在一起时,就能构成明朗、优雅的校园绿化环境。最后,做好平面绿化的同时应该加强校园环境的垂直绿化。垂直绿化可以弥补平面绿化之不足,丰富绿化层次,拓展校园绿化空间,构建校园的生态平衡,增加校园建筑的艺术效果,使之与环境更好的融合。攀援植物合理应用,既能体现植物自然美,也可以营造户外景观的意蕴美。很多传统的观赏植物都承载着某种社会文化与价值观,是历来文人墨客、丹青妙手垂青的对象。比如,人们常用紫藤表示欢迎,用凌霄表示声誉,忍冬代表忠实的爱情等。这些植物的人格化和意蕴美在造景中的合理运用,可以赋予景观精神灵魂。

在老校区整合设计中尽量多地采取新旧结合的形式。但是设计的所有方面都需要透过外在形式去考虑场所的现状和人的需求。毕竟旧的、老的并不都代表“和谐的”、“有价值的”。合理利用原有校园景观和文化,保护创造良好的空间才是老校区户外景观发展的立足点和生命力所在。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