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城市文化语境下文化建筑公共空间设计
摘要: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政治、经济与城市精神的反映。当代文化建筑作为提高市民自身素养,丰富市民生活的公共空间,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根据城市文化的内涵,主要从城市空间文化和历史文脉文化探讨当代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建筑;公共空间
1城市文化及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解读
关于城市文化的定义,有从对文化的概念进行延伸的方法,例如台湾学者张丽萍就通过对文化的概念进行延伸,将城市文化定义为人类生活于都市社会组织中,所具有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一切都市社会中所获得的任何能力及习惯;也有较为广义的定义,学者郑为民认为城市文化是人生活在城市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也就是有形的城市空间文化和无形中精神层面的文化。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学界普遍使用的是广义的城市文化的定义,即认为城市文化是人类生活于都市社会组织中,所具有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一切都市社会所获得的任何能力及习惯。文化建筑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城市与建筑的连接空间,如广场、灰空间、界面空间等;建筑间的公共空间,如文化建筑与其他建筑形成的公共空间、建筑改扩建中产生的公共空间;建筑自身的公共空间,如庭院空间、共享大厅、过厅、廊道等空间。文章从城市地域、建筑之间、建筑自身三个由外到内的层面,探讨城市文化语境下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
2城市文化对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作用
城市是人文的空间化。城市文化本质上涉及的是人与城市的关系,人、历史、文化及其关联,成为城市的灵魂,而文化建筑公共空间正是将城市灵魂空间化的场所。对于一个参观者而言,一座城市的文化建筑就是这座城市灵魂的体现。城市文化对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文化和历史文脉文化两个方面。城市空间文化是空间化的城市灵魂,是物质化了的城市文化;历史文脉文化是城市的内涵和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不仅体现在城市空间上,更体现在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3城市文化下的文化建筑公共空间设计
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文脉特色,充分了解自身特点成为城市良性发展的关键。我们可以从城市文化的对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影响的两个方面来对这些城市特点进行分析:
3.1延续自然聚落的地域特性
诺伯格•舒尔茨曾指出人文场所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精细化,对不满足人类定居的部分进行补充,最为关键的是人类必须对自然的理解象征化。为使文化建筑能够延续自然聚落的特征,必须对自然聚落进行类型学以及精神层面的解析,新地域主义的可以这一思想的生动体现,代表案例主要是西扎的波诺瓦茶室。波诺瓦茶室完美的契合了地形,整个建筑的体量与屋顶形式,使其如同在布满岩石的海岸上生长出来一样,平面的布局也反映出与地质结构向适应的处理方法,各种细节的处理无处不体现出西扎对葡萄牙乡土建筑传统的探索。
3.2对历史人文的延续与尊重
对应城市文化中的历史文脉文化,历史文脉是一个隐性的概念,需要我们结合类型学等建筑理论进行分析提炼,使历史与现代进行对话,形成场所的归属感。文化建筑的公共空间承载了众多集体记忆与历史文脉,需要在设计中结合当地特殊的历史人文与风俗习惯,并进行提炼与象征化,才能够符合当地历史文脉的文化建筑公共空间。代表案例是刘克成设计的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刘克成根据中国唐代里坊制的居住模式,进行提炼与象征化,建成的博物馆平面具有古代城市的居住模式,却又在空间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展览空间。
4文化建筑间的公共空间设计
建筑间的公共空间在空间体量上较小,却更接近人的尺度,这里公共空间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即新旧文化建筑之间的连接空间,多个文化建筑间形成的公共空间以及文化建筑与非文化建筑形成的空间。城市空间文化对这些空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与城市空间的连通性,这种连通不仅体现在城市公共交通上,更体现在步行空间的延续上。让•努维尔设计的卢塞恩文化中心,基地位置相对复杂,努维尔的设计处理了火车站、码头、汽车站的人流,并通过广场与灰空间的组织,使人流更加方便的到达文化中心的广场。对城市步行空间的延续上较好的案例是矶崎新设计的深圳文化中心,主要包括图书馆和音乐厅两大功能,通过二层平台的人车分流,实现了步行空间的延续。历史文脉文化对这些空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脉的延续与地域特征的提炼与象征化上。这种延续不仅是视觉上的模仿,更是空间感受的再造。在处理新旧关系时,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普遍认为,用玻璃幕墙连接老建筑与新建部分是较为合理的延续历史文脉的做法。这点,皮亚诺设计的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扩建工程就不失为典范。
5建筑自身层面的公共空间设计
建筑自身层面的公共空间相对与前两者的层级,显得更为精细化,是体现文化建筑精髓与特色的空间,主要包括建筑的庭院空间、共享大厅、过厅、廊道等。一般来说,共享大厅是整个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高潮,不仅在空间上协调功能空间与交通空间,更在造型意匠上延续历史文脉或是进行未来感的尝试。这里是城市文化的两个方面共同创造出来的。共享大厅的空间形态一般为内缘型、外缘型与内核型。不同的空间类型产生的结果也是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内缘型一般能将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良好的过渡,如鲁塞尔文化中心的大屋盖形成的灰空间就将城市公共空间良好的过渡到建筑的公共空间;外缘型一般直接与城市功能空间相连,使得文化建筑更好的使用城市功能空间;内核型能够有效的组织各个功能空间,并能规避掉一些外部的不良因素,形成自己特色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明洁.当代中国文化建筑公共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张燕.当代大学建筑公共空间形态设计与研究[D].天津大学,2010.
杜义明 王丙赛 赵雷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