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文化建筑论文 > 民俗文化建筑的特征与要素

民俗文化建筑的特征与要素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1-25 08:19:00人气:4119

本文作者:时洁琼、廖永林 单位:天津星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天津市天政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公司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速,建筑的趋同化也越来越严重。小城镇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旅游、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而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建筑会提升地区品牌效应,为地区旅游、建筑旅游、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本文,笔者从民俗文化建筑的概念出发,对民俗旅游建筑的特征与要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目前在民俗文化建筑中应遵循的设计和规划方向,以期对从事民俗文化建筑的设计和规划的同业人员有所帮助。

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目前在我国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的趋同化十分严重,导致城市建设缺乏个性,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不明显。建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还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是民俗文化和活动的载体。我国地域宽广,民族众多,文化多样,为了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在城镇规划中,应该重视对民俗建筑的保护,使民族特色得到创新与开发。若民俗文化建筑规划实施地好,会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发展当地旅游业、第三产业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对带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俗文化建筑概述

通常认为,民俗文化建筑是一种吸纳传统建筑及相关文化特征元素,采用相应的建筑材料和技术的特殊建筑类型,除满足旅游观赏的功能外,更多的是以满足游客吃、住、娱、购等各种要素功能需求为目标。民族文化建筑地大量建筑使用于民俗景区、主题公园、民俗风情村寨、宾馆、工艺街等民俗型旅游场所地;山水风光等其他类型景区的休憩、卫厕等附属建筑设施也常常采用这种风格。

民俗文化建筑在旅游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体现民俗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有机组合部分,满足旅游功能,综合反映特定时期、地域、民族的多方面的文化特性。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是在经济发展、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追求精神享受工具。现代旅游开发不仅涉及众多方面的因素,如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还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市场需求和增加劳动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对一些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后地方的经济发展及文化交流起到了带动作用。中国传统民俗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下逐渐发展成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同时也在世界建筑文化中产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在不断加深,文化入侵和文化趋同现象愈演愈烈,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建筑设计领域使中国文化获得生长空间,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发展经济,大量开发农耕用地作为建筑用地,有历史价值的老民俗建筑尚未被人所知就被肆意拆毁。

城市建筑作为一种城市语言,是不同地域性的城市标志,是被展示出来的城市历史,代表城市精神的古建筑被拆毁,城市文化也在随之流失。建筑的创作离开了历史和文化,就无从谈起,成为无源之水;城市市区了古建筑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综合型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只有城市建筑保持其历史传统风格的延续,才能使原有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性格得到传承。但是,快速的城市化破坏了老城区和老民宅,切断了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方盒子建筑和新、奇、怪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建筑,也就失去了城市的文化,在中国的广大土地上,若建筑不再有地域特色,大江南北全是相同的建筑,将是十分可怕的景象。中国古代的民俗建筑具有亲民性,城市院落的空间尺度被人们所认同,但是现今,由于人口的增加,这种空间尺度的亲切感在消失,城市的原有特色和文脉传承也逐渐消失。如,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以中国传统特色而驰名中外,可是与十五年前的王府井再也找不到过去的记忆;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重庆的吊脚楼如今已经成为稀罕物。人们在现代高楼大厦生出自豪感的同时,不免又增添了一种生存的窒息感。

现代建筑极具理性主义,但缺乏感情色彩和人情味。现代主义的理念就是要将所有的要素变换成均质化、抽象化的形式,在现实中否定风土、气候、历史等固有的要素。现代主义建筑失去了与人类心灵产生共鸣的精神感染力,传统文化的神秘感随着现代社会信息的快速交流而消失,地域性的传统文化被揭开了神秘面纱,但民俗性文化的文脉仍然被传承。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是时代的象征,不能发展为一个纯功利性的机器。传统院落式的建筑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现代人被关在一个与一个盒子之间,失去了交流,人情味变得更淡。建筑的情感淡漠影响着人的情感,所以民俗建筑的文化回归成为必然。而一种新的方法开始受到瞩目,那就是建筑要与地域的传统,历史和生活习惯相融合,回归充满人本主义的“地域主义”。

二、民俗文化建筑的特征与要素

1.民俗文化建筑的特征。无论是传统的民俗建筑还是现代建筑,只要具有独特之处,就能吸引游客;只要具备一定的规模,就具有一定程度的旅游开发价值。有些民俗文化建筑正在向着既具有传统文化特征又满足旅游建筑功能的转化,成熟的民俗文化旅游建筑应具有以下的特征。

(1)文脉性。文脉是指一个地域(国家、城市、景区)的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包括自然地理条件、文化氛围、文化脉承以及社会人文背景等内容。民俗文化建筑都与过去的历史文化有着某种密切的关联,旅游建筑就必须把这种具有标志性的风格特征展示出来。

(2)生动形象。在民俗旅游建筑设计中,仍然需要保持其原有的地域性建筑风格,体现其相应的历史时期、地域性、及民族特征外,还要强调个性化要求。

(3)功能性。对于旅游建筑来说,它首先应满足旅游的基本功能;从建筑的结构与空间构成上,满足旅游建筑的旅游服务功能,运用与民俗文化相对应的材料,并结合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建筑工艺,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使民俗旅游建筑即显示其原有的民俗文化特征、文化背景,营造出旅游的气氛,同时又要满足旅客的餐饮、住宿、娱乐和游玩等多种旅游服务功能。

(4)经济性。建筑的经济性要求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民俗建筑经济性的实现途径较多,如,采用一些具有民俗特色、质朴的内部装饰或具有民俗意义的游乐方式;一个空间多种用途,分不同时间段,不同的服务对象和内容的变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兼容性,即达到节省空间的目的,又丰富了旅客的游玩;使用现代化的建筑技术材料。

2.民俗文化旅游建筑的要素。

(1)建筑架构。中国传统民俗建筑主要以木构架建筑体系为主,该结构体系是一种土木共济,形成土木相结合的构筑体系。该种结构具有就地取材、天人合一的优势,既经济又环保。

(2)布局模式。中国传统民俗建筑在布局方面,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天人合一,因地制宜,形成了一种相对自由灵活的布局形式。

(3)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除少数大型宫殿建筑有石材的使用外,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就地取材采用的建材主要有木材、石材、泥、竹等天然建材、绿色建材。民俗建筑主要以土木作为建筑材料而民俗旅游建筑需要反映民俗特征,在材料的处理选择上表面质感相似是最基本的要求。

(4)建筑色彩。色彩装饰在民俗建筑中是非常必要的。如中国古代建筑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还在梁,杨等处进行彩绘。色彩运用细腻,既重构成,也重肌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的运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代民俗旅游建筑的应用中,要遵循合理协调为依据。

(5)装饰要素。传统民俗建筑装饰设计从装饰内容到装饰技艺已经在很多现代建筑中得到使用,其中好的装饰形式和处理手法,可以直接应用到民俗旅游建筑当中。

三、民俗文化建筑的设计和规划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俗文化建筑成为现代旅游的一个热点问题。如通过对民俗建筑的合理设计和规划,来充分利用旅游资源,达到保护并发展的双重目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是从事建筑设计人员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另外,设计人员在民俗旅游建筑设计时还要注重创新,对传统的空间布局、建筑装饰进行归纳总结,对新的技术手段、文化理念进行借鉴,力求创造新的表现形式;在设计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现代技术达到生态平衡、和谐共处的机制,在满足人的正常生活需求的同时,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民俗建筑项目要重点考虑当地环境控制基本指数标准、项目本身及地方旅游服务硬件接待能力、居民对外来文化的接受或容忍程度等方面的环境性问题,强调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环保论文   文化建筑论文 环境建筑论文   建筑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论文   传统建筑论文   建筑研究论文 地标建筑论文   建筑给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中式建筑论文   建筑形式论文 风土建筑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造价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低碳建筑论文 道路桥梁建筑论文   建筑风水学论文   高层建筑论文   现场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施工安全论文   混凝土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