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创新教育模式探究
摘要:艺术设计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核心,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创造力潜能为目的的教育,本文从拓宽知识结构、培养探索精神及强化实践能力等方面探析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模式,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设计品味,立足实践紧跟时代潮流,从而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不断自我完善。
关键词:高等学校艺术设计创新教育模式知识结构探索精神实训室
一、引言
当前教育发展的主题是创新,创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创意思维和创新潜能。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教育,发达国家科技成果的转化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一半,其科技成果主要来自创新知识,知识创新蕴含着潜在的生产力,这得益于发达国家长期重视创新教育的结果,教育在发展知识经济的进程中肩负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双重历史使命,创新教育使素质教育能够真正得到贯彻实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使之得到深化。并加强实训室的建设,从时代特征和实践发展上探寻创新教育的有效模式。创新更是艺术设计的专业特质和内在要求,现代设计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和开创型理念的人才,增强学生的学识,注重开阔学生的眼界,树立创新观念,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设计潜能,熟悉完整的设计流程和实践操作,真正成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现代设计理念和创新思维的设计人才。
二、拓宽学生知识结构,提升设计品味
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管理制度,改变以往的单向知识培养模式,在内容上强调课程的综合性,转变教育观念,学生的创新素养与能力通过系统的学科专业课程潜移默化的开发出来。倡导发现教育、发明教育、信息教育、学习教育、渗透教育、艺术教育、参与教育、未来教育、个性教育、和谐教育等,创设第二课堂、教室外课堂。创新教育不是放弃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教育,而一味追求单纯的新奇和创新,相反,它更需要注重学校教育,注重宽厚的文化功底培养,只有在丰厚肥沃的土壤中才能开出鲜艳璀璨的创新之花,现代教育研究普遍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非常多,而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的知识面更为宽泛,构建坚实的人文科学平台,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技术的专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将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智能结构需要完善的、全面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支撑,特别是艺术设计思想、设计流派、设计思路的对比和分析不同国家、地域的设计师的创作手法,借鉴最新的设计成果和设计方法,都需要广博的知识来支撑,以增强学生对不同设计手法的认知与判断。要求学生不盲目重复已有的知识和风格流派,而主动地探寻新的设计方法,鼓励学生去观察和实践。学习,以历史和发展的视角全面梳理设计史,以更宽广的视角把握学科发展变化趋势,探索设计规律,寻求创新之道。其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是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将其凝练成为具有活力和新的知识体系。随着互联网和各类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为知识的获取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渠道,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性要求既要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也要具备更多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适应现展的需要,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本专业知识的主渠道,更多的设计素养和智能知识要要通过自主的学习才能取得,是课堂之外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学生的创新能力、情感、意志通过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扩展知识结构以学校为中心,依托信息和咨询的传递和流通,在全社会建立系统的学习环境,通过各种渠道与社会的互动而获得知识,将其融会贯通,组合梳理,从而巩固知识体系,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主学习,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学会善于发现、捕捉设计元素和预测设计潮流,处理所获的的信息,激发创新的使命感,以自我价值的体现为动机,内化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迎接设计环境和设计思潮日新月异的变化。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智慧特征,是主体创新的活动水平与技巧,在观念层面新颖、独特、灵活的问题解决方式。艺术设计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意水平,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丰富的想象力和广泛的兴趣、创造激情、探索欲、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一种教育。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与基础,思想意识指导行动。创新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有责任心和事业心,专注于自己的专业;思维活跃且不拘一格,对新奇的事物感受敏锐;从看似平常的事物中发现新的东西,能独辟蹊径而不因循守旧,进行开创性地思考,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经受的起失败的考验,善于从失败中去不断总结原因;有组织与实施项目计划的能力,善于沟通与协调;乐于求新、求奇,乐于创造,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掌握正向与反向、逻辑与直觉等思维方式。这些特质是艺术设计专业所强调的品质,是艺术设计创新教育阶段思维训练的重点,也是创新型人格塑造的核心。创新是在现实的物质基础和思维状态下,创造出新事物、新方法、新工艺等,其产品既要满足现实的需求,又要立足于“新”,强调的是首创性,因此,创新可以从想象力着手培养,对掌握的设计素材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获得可以加工的信息,让学生转换身份,由表象到本质,进行主体性的时空遨游,以发散性思维、组合性思维、逆向性思维等进行超越时空的广泛布网,提取可以延展的几种思维进行重点开发,最后锁定其中最有价值和闪光点的创意,它一定是想象的“火花”,是思维高度集中时产生的灵感,只有这样才能打动自己的内心,激发其成为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的愿望,教师要掌握每个学生的个体特征和思维方式,了解其精神个性和风格习惯,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差别化。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的使命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鼓励,最大限度地将其潜能激发出来,使创新教育成为学院的办学特色。
四、加强专业实训室建设
教育部2001年颁布《关于加强本科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实践教学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实践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学实践使得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得以完整的展现,让学生了解完整的工艺流程和材料特性,避免了脱离实际生产条件的纸上谈兵,将工学结合落到实处、产教融合落到实处,学生创意在实践活动得到检验,更有针对性地构想出符合特定工艺和材料条件下及市场需求的设计方案。根据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和设计专业边沿性特点增设新课程,包括印刷学、材料学、人机交互学等,积极应对市场的新需求,让学生在实践训练阶段真正体验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对实践中各环节的把控能力。重视实训环节的培养,是创新活动的实质所在。学校内部设立健全的专业工作室、实验室进行教学、培训与研发工作,将理论学习与工程项目有机组合,市场需求与产品开发结合起来,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与社会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办学关系,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室,校内实训室模拟和营造工厂生产的真实实践环境,将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室结合起来,将企业项目引进学习课题,推行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在实训室进行研发和实践,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实验,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树立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增强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从而营造出良好校工作室创新培养氛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创造的价值和快乐。
五、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教育就是对传统教育的扬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观念,需要改革学校的管理系统,传统的管理方法的特色在于“管”,以单一的服从扼杀学生的创新个性,限制了创造思维的发展,掐灭了其创意灵感的迸发,解放学生的个性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创新教育的根本,实行开放式的管理,具体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解放头脑,即应该更新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第二是解放学生的嘴,要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启发学生各抒己见,了解并解答学生的困惑和疑虑;第三放开学生的双手,重视实践操作和专业实训能力的培养,放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四是归还学生应有的空间,艺术设计是个综合学科,涉及经济、市场、营销、材料、工艺等许多相关知识领域,所以学生需要课堂之外更广阔的空间去学习和实践;五是赋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将课余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自主学习;六是开阔学生的眼界,通过古今中外,各种设计流派、设计师、设计作品等的学习,开阔视野,才能广征博取、厚积薄发。以上理念适合当前艺术设计创新教育的要求,以创新精神为首要目标的艺术设计教育,围绕以上六点的核心内容展开,改变以往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革新考试考核评价模式,以综合素养和能力测试为重点。艺术设计教育只有推进创新教育改革,加强实训室建设,紧跟市场和时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才能培养出高屋建瓴、运筹帷幄、驾驭设计发展潮流的人才。
作者:肖发展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