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创新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创新教育论文

课堂教学创新教育论文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3-17 16:26:00人气:893

1.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优化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创立一个和谐、优美、活泼、宽松、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如:教室可以布置为圆形的、座谈形式的,学生座位可以根据情况,摆放随意、自然,给人以商讨的气氛。教室墙壁的布置,要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布置,贴些剪报、手抄报,学生个人照片,书法绘画作品、名人名言、同学录等。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气氛,优化学习效果,优化学生思维。让学生的身心处于开放状态、自由状态,从而让学生敢于提出疑问,乐于探索奥秘,勇于大胆创新。如在分段问题上,就不用整齐划一、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来感知课文内容,把认为可归并的自然段放在一起理解,只要能有理有据地说出理由,都可以允许。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奇思异想”,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推陈出新。不要把创新实践的最终结果看得过于重要,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优化的课堂教学中,多体验、多实践,注重过程,总结经验方法,提高创新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2.教师要创设机会,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创新教育

要想让创新教育走进课堂,还要依靠广大学生的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面对全体学生,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提到创新,大多数教师只寄希望于那些聪明、好学的学生,只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认为那些迟钝、懒惰的学生,没有创新能力,把他们当作“办公室的常客”,教师在课堂上大多忽视了这些学生的感觉。其实,他们同样具备潜在的创造力。如一次让一名后进生抄写两遍生字词,他就把两支铅笔捆在一起同时握在手中书写,这样一来,就“创造”了一笔写二字的书写方法,虽然,书写效果不佳,从中能看出这名学生也是开动了脑筋的。教师要能把这种消极的创新变为积极上进的创新的思想,加以正确引导,多给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如在讨论问题中,分组讨论时,可委任后进生担任小组长,负责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让他们觉得有责任参与课堂教学,从中体验到乐趣。对于他们提的问题优先解决,要耐心、细致地教导他们,让他们在课堂上多些参与的机会。对于他们细微的进步,要及时予以肯定、鼓励,从而提高整体学生的创新素质。

3.教师要创设机会,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传统教育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加大训练量,超标超量进行教学,造成一些学生“眼高手低”。学生动手能力差,成为“口头巨人”。而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不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还要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际运用能力、探索问题并展开创新思维的能力。所以,创新教育要走进课堂,教师还要创设大量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课堂实践。不要拘泥于课时计划、内容题材的限制,适当地、有序地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大量实践,对有的课文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开展实践活动。如《狼和小羊》一课,就可以组织学生排演成小舞台剧,戴上头饰,把课文对话当作台词,活跃课堂气氛,创造学生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表演中,可以创造性地发挥,给学生的想象创设空间。总之,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在优化的课堂教学中引进创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创新素质,注重课堂教学实践,把学生培养成多方面发展的人。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敢于创新实践,具备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素质。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活泼,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作者:王成林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第五小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