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摘要: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是工程教育认证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毕业要求达成、持续改进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以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明确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分解毕业要求,从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标准、实践课程设置等方面着手设计,目的在于能够有效支撑涵盖通用标准中毕业要求及其分解指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升就业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础是《华盛顿协议》,我国于2016年6月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1-2]。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的是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加强工程教育实践,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吸引工业界广泛参与,进一步密切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实现国际互认。河北水利电力学院201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具有60年专科办学历史,每年为电力系统及其相关行业企业培养近百名工程技术人员。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紧紧围绕电力系统发、输、变、配等环节开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强电特色浓郁,是传统的工科专业,具有理论深、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的特点,是理实紧密结合的学科。教学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涵盖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2018版)》(简称《通用标准》)中毕业要求的所有条款,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可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是本专业能够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关键环节。为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起点、高标准办学,学院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工程教育理念和质量标准引入实践教学体系中,并贯彻教育全过程。
1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工程教育体系的起点,更是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基础与最终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要能够积极响应社会和行业企业需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鲜明,能够真实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时间的专业历练所能够取得的预期成就。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预期成就,确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为:毕业生具备从事与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与生产、系统电气运行与维护、工程设计与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的能力,能够适应现代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需要,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对实际工程中复杂问题提出完整的解决方案;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实时跟踪本专业前沿技术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人文素养和沟通表达能力。
2专业毕业要求
根据《通用标准》,专业必须要有明确、公开、可衡量的毕业要求,其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完全满足《通用标准》中12条毕业要求[3],并且能够全部覆盖用工程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研究设计与开发解决复杂工程方案、运用现代工具和资源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解决复杂工程对社会安全和环境影响评价、遵守职业规范、承担多学科背景下团队中个体角色、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终身学习等方面内容。要实现《通用标准》中这12条要求,必须有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支撑,并全面加以贯彻执行和严格训练。
3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依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专业设置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国家电网公司、工程建设和电气装置生产等企业深入合作,共同建设校内电力培训中心和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用于开展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素质以及运用工程知识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中所有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均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指导和进行考核。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包括课内实验、校内独立实践课程和校外实践课程三部分。课内实验有电路、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等课程。学生通过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训练基本实践能力。校内独立实践课程有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实训、电力系统分析项目教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项目教学和新能源发电系统项目教学等课程,通过校内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工程意识养成、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得到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基础工程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4]。校外实践课程有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下按照岗位要求、技术标准和目标任务系统性地完成相关实践训练,全面深化理论,提高实践能力,提升专业素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的毕业学分要求最低为165,各实践课程学分占比(与《通用标准》比较)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实践课程体系学分占比满足《通用标准》要求。
4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选取校内实践教学作为切入点、突破口,加强对实践教学资源整体规划、资源投入、综合改革;与沧州供电公司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在校内建设涵盖输电、变电、配电和运检四大部分的电力培训中心。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为统领,以实验教学资源共享为平台,以实习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机制制度建设为保障,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构建“两中心”“一平台”“三模式”“两环节多循环”的实践育人体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校内外互补、产学研结合”的实习实践格局,构建真实(仿真)职业环境或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开展现场教学创造条件。本专业以符合《通用标准》中12条毕业要求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构建了“一条主线、两个体系、三次循环、不同方向”的特色培养方案。“一条主线”就是以培养学生具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两个体系”是构建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三次循环”按照“全程贯穿、循序渐进、分层实现”的原则,通过岗位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综合技能的三个逐层递进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力,从基本理论到基本技能训练、从专业基础理论到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从专业理论到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三次理论到实践的循环;“不同方向”就是在三次循环的基础上,明确区分出了“变电技术”“新能源技术”“用电技术”三个不同的培养方向,即以“一专多向”满足社会需求。良好的实训环境使学生能够真实地开展实践训练,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又在与电力企业联合设计教学项目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水平和综合能力,提高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人才培养质量。
5结语
通过对我校2016级和2017级学生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科学合理,能够完全支撑《通用标准》中12条毕业要求及其分解指标,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学分比例符合电气工程类专业补充规定。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其工程意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和平,金琴,李益兵.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8(22):65-67.
[2]陈月芳,林海,张玲玲.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J].中国冶金教育,2016(175):75-79.
[3]仇建,陈宾宾,胡维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5(2):107-110.
[4]王博,黄永红,孙宇新.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电气类专业课程体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9(6):49-54.
作者:李文才 彭程 贾新立 路文梅 单位: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