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工程教育论文 >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论文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论文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5-14 10:57:00人气:473

一“新中国”的发展时期

(一)改造和建设中的工程教育体系

从1952―1957年,是新中国工程教育的调整改造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依照苏联的模式,对全国高等院校和工学院内部进行了调整,改革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措施,从而奠定了新中国工程教育的基本格局。这一时期,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工程教育出现了一次大的发展。从1953年起,我国进入了经济建设新时期,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以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实现“一五”计划需要大批工程技术人才。1953年4月,国家计委向中共中央的报告《关于工业、运输技术人员的现状和培养方法》中指出:1952年全国国营工业、运输及地质、建筑、工程系统的职工总数为331万人,其中见习技术员以上的技术人员149040人,占职工总数的4.6%,技术人员不足的状况很严重。按五年建设需要计算,共需工业、运输、地质及建筑方面各级技术人员约30万人,需增加技术工人105万人。为适应上述需要,报告指出,技术人员要靠学校培养,所以,“一五”期间高等教育以发展高等工科学校和综合大学理科为重点,同时适当地发展农、林、师范和其他各类高校。在专业设置和发展中,注重以机器制造、土木建筑、地质勘探、矿藏开采、动力冶金为重点。这就大大推动了工程教育的发展。

(二)苏联工程教育模式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在俄国十月革命后,随着中东铁路的俄国侨民越来越多,铁路职工子女也亟须进入高等院校深造,1920年春,随着负责中东铁路监管的美英技术专家撤离,中东铁路及其管辖地区的工程技术人才不足的矛盾突显出来,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大批俄国学者来到哈尔滨,哈工大作为高等技术学校应运而生。在建校伊始,哈工大就把目标制定为“为中东铁路及其附属地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建校之初,只有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学科建校,旨在培养中俄铁路工程技术人才。其中建筑铁路课旨在培养建筑工程师,电气机械工程科旨在培养机械工程师。这样的办学理念,决定了当时的哈工大面向社会需求,学校所教授的课程与学生所学到的课程与市场和中东铁路建设更为紧密。这使得当时中东铁路周围的建筑物与工厂成为学生进行实践的大课堂。1951年,教育部提出哈尔滨工业大学要仿照苏联工程教育的具体办法:即培养重工业部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专业的高校理工科教师,并决定每年选拔200名优秀的一线教师,参加苏联工程教育研修班,在苏联师资的帮助与指导下,加强对高等理工科知识的掌握,促进国内理工科教师的整体水平的提升[4]。自此,哈尔滨工业大学正式成为了我国践行苏联工程教育经验的高等工科院校,也因此迎来了它发展的第一个春天。1952―1957年的五年间,苏联专家大力对哈工大进行支援与建设,先后有69位苏联高级工程师被聘作我校教师。到1961年,受聘的苏联工程师人数达到78人。这一阶段,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主要靠苏联供给,这些技术人员主要从事勘察、机械、建筑等方面的工作,而在那个时候,苏联工程教育的显著特点是:重视教授系统理论知识;重视基本工程实践活动与实际操作能力;以培养高级工程师为宗旨。这种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哈工大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那一阶段,哈工大成为了极具特色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之典范。

(三)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工程教育政策

1955-1956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对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要求。为了实现这个计划,政府下决心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校集中人力增设新技术专业。新设专业主要集中在原子能、喷气技术、计算机、遥感技术等。如1955年清华大学增设了工程物理、远距离自动控制、水动力装置等新专业。总之,从1952―1957年,经过院系调整、增加学科、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新中国工程教育体系基本上建立起来了。1956年1月,总理宣布国务院将组织编制《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指出在这12年,我国要注重把西方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到我们国家科技建设中最需要的部门中来,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更加健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随后,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600多位科学技术专家制定我国第一个长期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61年前后,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必要的压缩,纠正了1958年后出现的“左”的做法,1961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试行教育部拟定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十六条”),它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高等工程教育建设的经验,强调高校要以教学为主,建立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的新体制[6]。然而在这一时期,工程教育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并未得到根本的认识和转变。

二“、改革开放前后”的调整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后的“供不应求”

“”的混乱局面,使中国科技人才在那段时期的发展陷入了停滞状态。1966-1978年间,高等学校毕业生累计数比照1949-1965年这段时期有减无增,仅为138.21万人(而1949-1965年的累计数为152.34万人)其中,工科毕业生累计数为52.39万人,理科毕业生累计数为11.7万人,对上一时期基本没有任何进展;1978年,全国工科研究生“毕业生数量”甚至戏剧性地骤降至7人,工程人才发展停顿的恶果直接体现在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这一时期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基本也陷于瘫痪状态。“”期间,工程教育受到了很大的破坏。许多高等工业学校被撤销或被合并搬迁,教学工作完全背离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造成了学校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78年以后,工程技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高等学校拨乱反正,进行了初步调整、整顿,有了恢复和发展。高等工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也不断地做了局部调整。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首先表现在高等工业院校与学生数量的增加。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到1990年,全国的高等工业院校已经达到了288所,约占高校总数的28%,我国内地和边远省份都建立了高等工业院校,布局趋于合理。工科大学生人数也大大增长,1990年工科在校大学生74.6万人,毕业生19.7万人,招生20.9万人。综上所述,新中国的工程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有经验,也有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体系,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

(二)“中间大,两头小”的工程人才结构

随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体制的改革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和结构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在我国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也有一些高校在教育改革中迷失了办学的方向,很多高校为了盲目攀比,无所不用其极,追求所谓的“扩建,扩招、综合化”。其中高等工科院校更是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严重威胁,有些工科院校为了加快“综合性”大学建设的进程,在专业的设置和学科发展上盲目地追求“前瞻性”而忽视了自身的传统优势,造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性专业被忽视,造成了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潜在人才的大量流失。其后果十分严重,首先,导致了这些高校办学特色的消退,背离了教育的本质与社会的真正需求;其次,造成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调,人才队伍状况呈明显的“中间大,两头小”趋势,与国家的产业结构严重不符,在工科毕业生群体中,具备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与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奇缺,而大量不具备研发能力的中间部分毕业生数众多,这就造成了当今我国毕业生社会性的就业困难。

(三)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高等教育改革

20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迅速蔓延,世界各国的竞争愈来愈转向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确立了科技和教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离不开发达的高等教育,特别是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支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起步晚,总体发展水平偏低的国情,国家决定集中有限的力量,重点支持若干所国内顶尖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使它们以良好的实力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成为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中坚力量。在这种思路下,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财政部于1995年11月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规划》,开始实施“211工程建设”,“211工程”是我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以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经过211工程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校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更为重要的是,它唤醒了我国高校参与国际竞争、冲击世界一流、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但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的高水平大学在人才队伍、科技创新能力、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仍存在较大的差距。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正式制订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世纪之交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进行了全面的部署。该计划历史性的提出重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即“985”工程)。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产出了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励的数量和层次都显著提升。此外,自我国开始关注一流大学建设开始,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成立的课题组在研究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即一流大学建设的参照系,都是美国模式的。

作者:毕佳荣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