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教育发展与创新
[摘要]卓越工程教育是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文明的国家的重大任务。卓越工程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受到最好的教育。文章提出实现卓越工程教育必须先从硬件到软件一步步进行改革,首先要完善的就是硬件资源以及体制机制,然后再逐步达到教授授课、小班教学、评价多元、选择公平这几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只有如此,大学生才能从被动、被抑制转向主动,成为具有主动性、创新性、创造力的创新型创造性人才,为国家科技和经济做出重大贡献,实现科教强国。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卓越工程教育;创新型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逐步完成了对旧高等教育机构的收编与改造,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奠定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得到恢复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使我国在经历了高等教育弱国、高等教育小国的阶段后,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并迈向高等教育强国[1]。最初我国政府在接收改造旧高校的同时,创办了一些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并进行初次院系调整,这次调整推进了中国社会经济建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了建国初期紧迫的社会需求,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之后,国家召开三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反复强调深化改革、加速发展、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等问题。加强研究生教育,重视高等教育质量,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不仅提出要重视高等教育质量,而且针对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面临的形势、任务等,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具体改革思路,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教学内容决定着大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最大边界,也就是说,只有高校提供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再加上大学生的自身努力,才能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存量。当前高校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的现象,使大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教材陈旧,甚至十几年沿用一本教材,使大学生所学的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弱化,使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差。[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刚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3]但就目前的水平而言,距离世界一流大学的路还很遥远。那么必须走出自己的改革步伐才能紧跟上世界的潮流和趋势尤其是应该步入现代大学制度的行列中。所以,必须在当前的情况下努力找寻出高等教育改革的路径,在众多的路径中探索可行的选择。对于高等教育的创新要说的就是,高等学校制度的创新与创造的潜力还很大,就像现在所说的大学生是“被格式化的一代”。因此,由学生自己选择,学校应充分尊重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这些已经在某些学校实行了。此外,高校应普遍实行学习、科研相结合的体制,让大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将学习与创新创造结合,高校各个部门应充分配合为他们服务好[4]。只有如此,大学生才能从被动、被抑制转向主动,成为具有主动性、创新性、创造力的创新型创造性人才,为国家科技和经济做出重大贡献,实现科教强国。工程教育是上海理工大学多年来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但从未进入“卓越”的阶段。此次学校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院校,是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对上海理工大学来说,得到“卓越”二字,是要激励我们提升质量标准,推进教学改革。我们就是要探讨如何做好“卓越”二字,推进卓越工程教育的各项标准和改革措施,探索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符合我校百年工程教育传统的卓越工程教育体系,把我校的卓越工程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使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1积极推进卓越工程教育
现在全国高校都到了一个内涵建设的时候,所谓的“内涵建设”是针对过去十年规模的扩张、外延的延伸所提出的。过去十年,大学生在校人数增加了三倍,扩张的任务特别重,全国上千个大学建了新校园,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起到很大的作用。上海2008年就已经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即“085工程”。内涵建设是相对于外延的扩张、大学招生的扩张和大学校园的扩张而言的。内涵建设的核心是学生培养,这不是说科学研究不重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你不单要教给学生很多知识,还要教给他很多能力,很多方法论。现在很多高校以及教师做科研的积极性远远超过教学的积极性,原因是做科研的好处太多,所以现在学生、家长、领导都认为过去十年中国大学的科研水平在提升,远远超过学生培养水平的提升。抓学生培养,抓内涵建设是核心。本科教学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心,甚至是大学工作的核心。从大学的功能上也可看出,大学与其他部门功能的唯一不同就是我们有大量的学生要培养,而不在于做科学研究。大学的质量归根结底还是看培养了多少好的学生。
1.1如何做好本科教育
1.1.1学校和教师的工作重心要转移
现在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只有百分之几的教师在做,这样的教学是做不好的,应该全体教师的工作重心都要转到本科教学。
1.1.2模式改革
首先,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要以教学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第二,以教学为中心改变为以学习为中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了并且觉得有用的,这门课才是成功的。第三,由知识传授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1.2如何做好卓越工程教育
1.2.1使培养目标清晰化
有很好的行业指导,我们的目标会更加清晰,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1.2.2提高教师的工程教育能力
西方很多发达国家的总工程师或是CTO回去做大学教师很多,他们的学术水平很高,同时又懂公司运作的工程,所以给学生讲工程就可以很到位。
1.2.3重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创新能力还是要加强,学生是能干的,只要我们给他机会,当然学校也要投入资源,希望生均公用经费提高后,学校在这方面增加投入。
1.2.4要培养学生综合思考的能力及跨学科的合作能力
工程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涉及大量社会问题,不仅仅是要求技术上过关,还要从经济、文化、管理、制造等角度去探讨。要把工程教育做好,还要解决好两件事情,一是外部环境,特别是校企合作。二是教师培养。教委也拿出了很多的钱来培养教师,特别是工程类教师工程的能力,希望通过这些,把工程教育做出一些样板,成为所有卓越教育的样板。因为工程教育起步最早,涉及面最广,而且难度最大。
2树立以师生为本的理念
2.1关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问题
学校教育的核心无疑是学生的发展,所以学校的所有工作都应该“以学生为本”。那么,对教学而言什么才是“以学生为本”?现在,我们出台的政策往往都是要求或希望教师与学院应该如何如何做的,却没有或很少想过、制定过如何来衡量和评价我们的教学效果的体系。所以我们在总结自己工作时总是强调取得许多新成就,也没有人来鉴定和评价我们成绩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往往是成绩很大可问题却层出不穷,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一个很好的评价标准,和谁来进行评价。首先这个标准就应该是“以学生为本”的标准,体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那就是以“学生是否取得进步和发展”为中心的,而不是以“教师如何展开工作和活动”为中心的。
2.2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
教师的素质问题仍然是制约我们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过去不但存在而且还非常严重,现在依旧存在。我们强调教师的科学研究,就是看到了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而有效的措施。如今教师队伍素质有所提高,这和重视科研工作密不可分。现在强调教学工作,不能因此否定此前的其他工作,相反如果没有其他工作的进展,现在连像样的师资队伍都不会有。因此不能就教学谈教学,而是应在新的水平和视野基础上来看教学。我们不能以研究教学的传统两分法,使20世纪高等教育失去活力的分立的方法来思考问题,我们可以把我们自己看成学习型的大学,即教师的学习和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就是教学,教师的学习就是研究。新型的大学就是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学习的两者的结合,在这所大学里一个人的学习可以使其他人受益,学习型大学有时候指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或者学生进行自己的调查,但是更广的意义上说是创建一个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参与广博睿智的交流,学习型大学能够反映出学生对于价值的一种态度。
2.3对建设教授团队的看法
教授团队不是单纯为了组建团队和谋求经费而建设的,如果真是由于上面的要求而不得不这样的话,我们也要有我们的策略和追求。教学团队(知识传授团队)有点类似过去我们的教研室,但不是说组建了团队或教研室,就一定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我们还要注意团队建设中的很多问题,比如说团队中的带头人以什么样的标准、胸怀和姿态来对待团队中的人就很重要。有些中青年教师没参加团队时,学术自由,可以按自己的好想法给学生授课,但到了不太理想的团队里,当家的教授思想如果不解放、不开阔,反而会限制了他的学术和教学自由,因此在建设团队时我们要注意类似的这些问题,学校和学院需要认真思考建设团队的具体措施。团队建设开展的同时,也要设法实施诸如“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的措施,以教师发展中心或教师研修学院为平台,对教师以个体形式开展的教学和教改工作给予支持、帮助和调整。同时,教学改革也要加大力度和加强针对性。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安排都要相应的及时调整。目的是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课程的“有效供给”,促进教授走上教学第一线,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现在文件草案里的措施,大家要结合学科和学院的实际提出意见建议。
3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推进卓越工程教育,首先要把“卓越”二字的标准讲清楚。标准确立了,我们的努力方向就有了。首先,要清楚国际上的工程教育在怎么做的。工程教育并不是局限于上海地区的,而是国际的,所以我们应该参照国际的标准。其次,要对工程教育在国内进行横向的对比。国内有很多大学都树立了一些非常好的卓越工程教育的样版工程,也有很多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案例。
3.1与卓越工程教育国际标准存在很大差距的四个方面
3.1.1教授授课
坚持教授治学,发挥教授在本科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要求教授必须到教学一线,为本科生上课。目前,我校对于教授、副教授、讲师的授课数量还没有定量标准。但是,我校到了卓越工程教育阶段,就要对此给出定量。各个学院要制定出一个标准,比如50%~70%的比例是正教授、副教授授课,允许30%~40%是讲师授课,这样一个比例必须达到。我们现有的正教授的比例是10%,副教授的比例是30%~40%,我们有一半的教师是教授、副教授,所以,至少有一半的课应该是教授和副教授讲授的。高校教师的职责是教学和一部分创新性科研活动,开展科研应该是为了学术水平的提高。所以,我校在卓越工程教育阶段,正教授、副教授授课的比例要比以前有明显的提高,并要形成既定的标准。这个标准,我们争取通过讨论研究,在下个学期正式实施。
3.1.2小班教学
当前,随着网络信息的逐步完善,知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我们的教学方式不随之相应变化,就无法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当前我们的教学,不再需要灌输一个个具体的概念,这些具体的概念在网络上很容易就能找到,我们的教师主要是要教会学生在遇到一个新概念时,如何把它理解透彻。因此,在现代教育制度下,讨论式的教学非常重要。但讨论式的教学,只有在小班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要逐步实行小班化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过程。要逐步增加小班化课程的覆盖率,力争在3~5年内使小班化课程数达到全校课程总数的30%-40%(甚至更高)。当然,推进小班教学,随之也带来诸如教室不够、师资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今天教育大投入的前提下我们要解决的。
3.1.3评价多元
我们要重新设计和建立卓越工程教育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的考察,也要考虑到学生其他活动对于学习学习时间的限制。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参与素质教育的各项活动。所以,我们不能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要使评价多元化。当然,我们也能看到,对学生评价的多元化将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量,但是这个标准一定要变。一考定终身,或者一分压死人等评价方式,绝不是卓越工程教育所应有的水平。
3.1.4选择公平
如果学生没有选择权,那么这门课的质量一定会很差。教师之间要通过竞争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学生要真正具有选择权。近年来,上理工有一项很成功的改革,学生可以选择学院、选择专业,这给各个学院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学院为了留住学生,就需要开展很多工作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提升教育质量,不能停留在空话上,不能停留在大会的动员上,要采取一整套的措施,在以上4个环节上要有具体的定量标准,使学校在卓越工程教育开展后,教学质量较以前有明显的提升,这是我们的主导思想。
3.2我校开展卓越工程教育的两大环节
3.2.1完善硬件资源
同时,师资也要进一步充实。我校目前还是缺编的学校,完全可以引进人才,用满编制。总之,学校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要逐步完善和提升这些硬件资源,争取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达到与国际接轨的卓越工程教育的标准。
3.2.2体制机制改革
教学的体制机制改革,实际上是我们的软环境、软实力的建设,是我们的制度建设。这方面不是我们投入资源,多建一些教室或者多引进一些教师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软性的,但也是要我们花很多时间才能做的。假设我们教室数量、教师数量都够,我们的软实力怎么提升,这就要靠我们体制机制的改革。软件建设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认真去开发。我相信,随着我们标准的提高,能逼着我们把资源投放到教学当中去,逼着我们在软件建设上花更大的力气。这两个环节我们都做好了,加上我们教师的责任心、职业道德,我相信卓越工程教育是可以做起来的。各学院要把自己学院的标准列清楚,提出学院要做到哪些标准,需要学校给予哪些资源。只要学院的要求是合理的,学校一定会竭尽全力把资源配置过来。学校在给予学院硬件资源的同时,也需要学院把软件建设逐步完善,这两者是互动的。
4结论
以上几个方面都是重中之重,想要改革高等教育就必须先从硬件到软件一步步进行改革。首先要完善的就是硬件资源以及体制机制,然后再逐步达到教授授课、小班教学、评价多元、选择公平这几个方面,虽然这四项在运作中会碰到很多困难,我们也正在面临这些困难,但在不断地摸索以及完善中相信会得到满意的效果。卓越工程教育是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文明的国家的重大任务。学校已被列入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院校,为我们开展卓越工程教育搭建了更好的平台。卓越工程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受到最好的教育,为此,我们每个人都不应有丝毫的懈怠。只有如此,大学生才能从被动、被抑制转向主动,成为具有主动性、创新性、创造力的创新型创造性人才,为国家科技和经济做出重大贡献,实现科教强国。希望上海理工大学的工程教育做到示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俊芳.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六十年的历程与经验.吉林长春: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2]黄敬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七章,(十八).
[4]蒲心文.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之路何在.科学时报,2009-6-9B4视点.
作者:杜妍辰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