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工程教育论文 >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路径分析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路径分析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10-14 11:06:00人气:406

摘要:协同创新对于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政产学研用”的构成要素及其内涵出发,分析了协同创新的内在机理,并从协同创新的视角,提出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等工程教育;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1]。在庆祝清华大学成立百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2]。为了落实在讲话中提到的“推动协同创新”的理念和要求,教育部联合财政部于2012年5月正式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该计划主旨是提升科研、学科、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创新的源泉。协同创新就是要通过开放、合作,实现价值创造、引领创新,促进政、产、学、研、用等多个主体之间的深度整合与互动,建立适用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协同创新对于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科技进步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参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仅是适应时展、服务于社会的责任,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高校参与协同创新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撑,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有助于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人才培养。

一、“政产学研用”的构成要素及其内涵

从“产学”合作、“产学研”相结合、“政产学研”再到“政产学研用”,这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产、学、研合作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这也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创新形态演变的必然结果。政、产、学、研、用合作是推进高校工程教育与政府、产业界、研究院所、市场等紧密联系的有效手段,可以促进资源整合,高效利用。“政”指的是“政府部门”。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对资源的配置管控过多,干预了市场正常运行。应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减少行政事项的审批程序,下放一部分行政审批权力到地方。政府部门应该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在协同创新中政府部门要在法律、政策方面做好保障,积极协调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营造良好的运行环境。“产”是由企业构成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不断创新为高校、研究院所提供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可利用资源,企业把研究机构、高校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利用作为发展的核心动力。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认为:“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创新无极限!”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指出:“创新是企业家的具体工具,也就是他们借以利用变化作为开创一种新的实业和一项新的服务的机会的手段。”[3]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自负盈亏,创新关乎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创新的动力十足;企业也是离市场需求最近的主体,迫切需要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高等院校具有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职能,高校依托丰富的智力资源,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也具有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与科研院所一起合作促进研究成果转化。高等院校主要是进行原始创新,而研究机构注重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科研机构通过与企业合作,借助企业的资源建立合作平台,进行科研成果研发与生产,推动企业及整个行业的发展。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高校要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科研机构要加速科研成果转向实际应用。这样,协同创新成果就有了目标性和实用性。创新只有通过实践应用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为社会带来福利[4]。“美国硅谷之所以能诞生苹果、惠普、英特尔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硅谷所在地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其他中介机构的合作创新生态系统,即深层次的科技力量整合、创新资源共享、创新人才集聚的创新模式―――协同创新”[5]。在国内,诸如秦山核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神舟飞船、高铁等一系列重大项目,都包含不胜枚举的技术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可以说是“政产学研用”的成功案例。如高铁项目各个阶段的技术创新过程都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但是目前我国电力机车企业产业标准不一,各自为政,模块化设计不足,缺乏统筹分工,依靠单个企业独立研发不现实,需要整合各参与主体的力量。协同创新解决了高铁技术独立研发的困局,各企业间形成新的合力,分担了创新风险,提升了整体研发效率。

二、协同创新的内在机理:整合与互动“协同创新”

(CollaborativeInnovation)一词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Gloor)提出,“协同创新就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6]。协同创新是对各参与主体的资源有效汇聚,打破创新主体间“条块分割”的壁垒以及体制的限制,整合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要素,创造条件促进要素间的互动交流,减少资源重复与浪费,借助协同创新平台共享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协同创新可以更好地促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目标用户之间的深层次合作,探索并建立适用于不同需求的创新模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的研究机构共开展R&D项目研究6.1万项,项目经费金额579.8亿元……按照项目合作的形式划分,研究机构独立完成的项目经费446.3亿元,占77.0%;与国内独立研究机构合作项目63.2亿元,占10.9%;与国内高校合作项目20.2亿元,占3.5%;其他合作形式项目50.1亿元,占8.6%。”[7]由此看来,目前我国的科研资金被大量投入到了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分散,各研究主体间“各自为政”比较明显,合作力度有待加强。如图1所示,政府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发挥着保障力量。政府可以为协同创新提供政策、法律法规(如制定《政产学研用合作促进法》等)、环境、经费等保障。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加强宏观调控为企业提供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提供公共服务等;为高校和企业间的合作“牵线搭桥”,为高校参与协同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创造有利条件;为科研机构提供各种中介服务,鼓励科研部门积极参与创新,将强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总之,政府部门在协同创新中通过引导与保障,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政策、信息、资金等支持。企业是协同创新的经费主体与创新主体。企业通过与政府合作协同创新合作信息;与高校合作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引领科研机构进行创新,转化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企业在协同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企业通过转化科研成果于生产,不断满足市场需求。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在协同创新中发挥着支撑作用。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离不开政府引导与保障,需要政府搭建创新平台并提供政策、信息、资金等保障;高校可以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其与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共同研发;高校通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等措施为社会输送毕业生,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身科研创新方向。研究机构在协同创新中起智力支撑作用。研究机构参与协同创新需要政府搭建平台,提供有关科技前沿信息,更需要政府政策与财政支持;研究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最新研发成果;可以与大学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也可以适时调整自身科研创新方向。市场需求影响着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创新方向等[8]。总之,在新的发展环境下,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特别注重面向新工业革命,面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与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机结合与互动,构建由有中国特色的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9]。

三、基于协同创新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路径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要“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10]。可以看出,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在协同创新中发挥着支撑作用。但是目前高校的研究成果多以学术论文和著作的形式存在,未能与市场紧密结合,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为适应协同创新的要求,高校在积极参与协同创新时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自身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因此,本文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工程人才培养提出几点思考。

(一)政府须主动作为,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供坚实的后盾

在协同创新中,政府要主动作为,与高校、企业等积极合作,协同推进。首先,政府在协同创新中要发挥战略规划和指导作用。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优化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强化宏观管理,弱化微观管理,统筹协调。比如,在当前科研管理体制之下,中央与地方、地方同级政府部门之间都有不同权限的科技管理职能,都有相关科研立项安排,但是在项目管理与政策资金统筹方面衔接还不够,导致研究项目重复、经费使用分散等。对高校而言,不利于专家学者潜心从事科研[11]。因此,政府有必要从宏观上进行统筹协调。其次,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铺路搭桥”。在高校参与协同创新,培养工程人才方面,政府的政策支持(例如人事、考核、奖惩等)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最后,政府需要加强立法,发挥法律法规保障作用,为高校参与协同创新“保驾护航”。目前,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07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07年)中对产学研合作有明确的规定,其他关于“政产学研用”的法律还比较零散,协同创新的立法还有待加强,建议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产学研用合作促进法》。

(二)企业要有“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社会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美国管理学家、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哈罗德•孔茨(HaroldKoontz)认为,企业应当“认真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企业在关注自身利润之外还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世界著名企业大多以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为自身使命,这也是其企业文化核心所在。企业要有“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社会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目前,国内一些企业不愿意接纳高校应届毕业生实习或就业。一方面,企业认为接收高校实习生会给他们带来很多“麻烦”,因为一些企业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实习平台,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即使接受了高校毕业生来实习,实习生多从事的是行政助理、业务助理等琐碎的事情,或是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实习,没有从事与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实践,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能够完全保障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比如实习生在企业中实习的责任事故认定、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等问题。企业应肩负起服务社会的责任,建立实习平台,接纳高校毕业生到企业中参与工程实践。尤为重要的是,当企业主动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光荣使命之后,政府部门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予以支持,比如政府可以为主动接纳高校应届毕业生实习和就业的企业减免一定的税收,给予民营中小企业在投资、信贷方面一定的优惠等。

(三)高校要与产业界建立联动机制,邀请产业界参与人才培养全程

据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本科高校中有1047所开设了工科专业,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1.5%;高校共开设14085个工科本科专业,占全国所有本科专业总数的32%;高等工程教育本科在校生人数达到452.3万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的32%[12]。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要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梦想,需要进行工程教育改革。高校要与产业界建立起联动机制,整合优势资源,发挥“1+1>2”的效应。高校人才培养,企业须全程参与其中。曾有学者针对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情况展开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有33.75%的企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实习机会或实习基地,但是仅有7.5%的企业参与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6.62%的企业为学校师生做过专题讲座;还有18.94%的企业没有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13]。基于上述情况,高校与企业之间亟须深度合作,企业应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可以邀请企业参与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高等工程人才;聘请产业界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走进课堂,参与教学,开拓学生视野;在确保企业利益的前提下,与企业商榷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建设实习平台;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组成员要有一定比例的产业界工程师,确保专业认证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高校还可以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接受企业的评价与反馈,让企业得到认可和尊重,进一步完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四)遵循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属性

高等工程教育旨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遵循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属性:实践性与创新性。一方面,高等工程教育应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突出专业实践特色,为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置身于产业界的环境中,学以致用,激发其创造性,培养创新精神。这样,高校才能更好地把工程人才培养与产业界需求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高校要强化高等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帮助高校工科教师及时了解企业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相关仪器设备等,利用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优化工科教师的工程背景,使工科教师树立起工程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一流的师资队伍才有可能培育一流的工程技术人才。总之,高校要积极参与协同创新,敢于去啃体制、机制的“硬骨头”,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北京:新华社,2010(2010-07-29)[2014-11-08].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c_12389320.htm.

[2]新华社.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EB/OL].北京:新华社,2011(2011-04-25)[2014-11-08].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_sdzx/2011-04/25/content_22604972.htm.

[3][美]彼得•德鲁克;蔡文燕译.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9.

[4]陈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功能定位[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4,(1).

[5][6]陈劲.协同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1,72-80.

[7]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EB/OL].北京:国家统计局,2010(2010-12-06)[2014-11-08].http://www.sjzkj.gov.cn/cyportal/template/site00_submodal_art.jsp?article_id=f99ccc822beb92f7012cba3a99214855&parent_id=f99ccc82198a01fc01198a0e0f9c001e&parentType=0&a1b2cc=7xaac.

[8]孙萍,张经纬.市场导向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型及保障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6).

[9]邱学青,李正,吴应良.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

[10]科技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EB/OL].北京:科技部,2006(2006-02-09)[2014-11-08].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gjkjgh/200811/t20081129_65774.htm.

[11]闫傲霜.科技杂谈:协同创新,政府要主动作为[EB/OL].北京:人民网,2013(2013-10-28)[2014-11-08].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3/1028/c78779-23346929.html.

[12]战钊.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国际认可[EB/OL].北京:光明网,2013(2013-08-21)[2014-11-08].http://edu.gmw.cn/2013-08/20/content_8657268.htm.

[13]胡国英.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调研与对策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2

作者:韩阿伟 支希哲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