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启蒙教育作用
【摘要】音乐美学思想对我国音乐启蒙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调动学习兴趣,提升审美能力,开发智力,提高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当前我国家庭、学校以及培训机构非常重视音乐教育,但是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启蒙教育时,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育理念出现偏差、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力量薄弱等,导致教育效果弱化。因此,有必要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思考如何更好地将音乐美学思想引入到我国音乐启蒙教育中。需要树立正确的音乐观,采取多种方法积极落实。
【关键词】音乐;美学思想;启蒙教育;兴趣;审美
新时期,音乐启蒙教育采取的传统教学理念、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音乐美学思想以其自身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主体追捧,并将其作为音乐启蒙教育的指导思想,进而促进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促进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音乐美学思想音乐美学作为研究
音乐本质、价值、功能等的学科,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了对音乐美学的研究,西方则从古希腊开始。无论哪个朝代和国度,思想家和哲学家会根据所处时代的客观环境,从多个方面展开思考,对音乐的价值、功能、美感、内容及形式等提出观点。如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孔子认为可以将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一名叫医和的医师认为音乐可以辅助治病,另外古人还认为音乐对管理社会有一定作用。而西方的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对心情有一定影响,强调音乐能净化感情,柏拉图则将音乐和政治理想联系起来,而一些快乐主义者强调音乐能让人愉悦。到了近代,尤其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音乐艺术领域多强调音乐的民族性,音乐可以抒发情感等。总的来说,因为所处年代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影响,所提出的思想也不尽相同,呈现出多元特征。
二、当前我国音乐启蒙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家庭层面
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孩子的美育,[1]家庭作为教育的第一场所,对音乐启蒙教育起到了重要辅助作用。很多家长会通过多种形式,让孩子去接触音乐熏陶,如借助各种早教机构、多媒体播放一些适合幼儿的音乐。为了让孩子接受更为专业化的教育,大部分家长会选择音乐机构。音乐启蒙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懂得学生在不同阶段承受能力的不同,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但是,有些家长认为的全面发展,就是多报兴趣班,期望孩子能够多才多艺,钢琴、尤克里里、声乐等等,恨不得每个课程都让孩子学。孩子除了应对一定的学业压力,还要刻苦练习兴趣班的内容,过多的压力,会让孩子喘不过气,久而久之,形成情绪压抑。
(二)学校层面
幼儿园作为对适龄儿童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广大小朋友非常喜欢的学习场所。在幼儿园通过老师的教育,让幼儿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获得语言、科学、艺术等方面的成长。当前的幼儿园教学也将音乐教育列入日常教学大纲之中,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开展教学工作,如音乐课、课间操等。然而,由于受到资金、师资、场地等方面的限制,幼儿园的音乐设施比较落后,大部分老师非科班出身,加之后期未接受过音乐方面的系统培训,导致音乐课教学仅停留在唱跳方面。加上幼升初的学业压力,部分幼儿园主要教学任务放在幼小衔接方面,过早地将小学一年级课程放到日常教学中,忽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无法完全满足幼儿对音乐启蒙教育的学习需求。
(三)教育机构层面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人们逐渐关注智育以外的教育,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给音乐启蒙教育机构带来了发展契机,近年来大大小小的音乐培训机构层出不穷,成为音乐启蒙教育的一股强大力量。音乐启蒙教育机构,设施比较完善,配备的老师比较专业且经验丰富,极大地弥补了家庭、学校教育的弊端,满足孩子对音乐的学习需求。然而,音乐启蒙教育机构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有些机构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教学过程中“要数量不要质量”,过多的精力放在开发新学员上,忽略教育质量。师资力量也是参差不齐,有的业务能力较差,乐理知识娴熟可实战经验缺乏。为了满足考级需求,更多地教授学生考级技巧,长此以往,很多学生能考级却乐理欠缺,能独奏却合奏能力弱等。
三、将音乐美学思想融入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美学思想注重受教育者的个体感受,重视兴趣的重要性。用音乐美学思想来指导我国的音乐启蒙教育,能帮助学生找到兴趣点,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老师所给予的一切教育活动,最终的效果要体现在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上,而兴趣会起到关键作用。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让学生自己真切体会到音乐艺术的魅力,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2]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刚接触音乐的学生来说,最初的学习方式基本是模仿和欣赏,为了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延续下去,有必要创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音乐美学思想强调借助美学规律来解析音乐作品,帮助学生构建对音乐艺术的直观认识,有利于培养审美和创作能力。音乐通过声音向人们传递感情,所以音乐教育首先教会学生“听”,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再教会学生“感受、鉴赏”,通过感知强化审美体验,进而提高审美能力。整个过程会涉及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大脑,提升智力水平,[3]例如爱因斯坦的很多科学成就归功于音乐的启发。人的感觉器官,受到音乐旋律的刺激,会在头脑中产生音乐形象,有利于右脑开发,提高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三)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感
将音乐美学思想引入音乐启蒙教育中,能够帮助学生抒发情感,陶冶情操。音乐艺术和人的情感生活有着紧密联系,[4]音乐艺术属于意识形态和精神层面,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人们有了一定审美能力会对听到的旋律产生一定情感体验。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认为,音乐是对现实社会生活和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反映出人们对当时所处生产条件下的客观感受,例如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音乐作品多以歌颂新生活为主,《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作为一首少数民族儿歌,以欢快的旋律节奏反映了新疆人民对祖国的赞美之情,学生学习这首歌曲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四、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启蒙教育的启发
(一)重塑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音乐观
音乐美学思想引入当前音乐启蒙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树立正确的音乐观念,在思想上加以重视。一方面,尊重孩子的身心特点。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承受能力,不要拔苗助长,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以防事倍功半。另一方面,树立学习自信心。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区,所呈现出的音乐美学思想也不尽相同。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有着强大生命力与吸引力。在当前网络发达,各种文化融合背景下,可以充分借助传统音乐的思想教育功能,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让传统音乐中所蕴含的智慧、魅力、价值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二)丰富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性
幼儿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同时心理还不太稳定。单调乏味的学习方法无法完全满足他们对音乐的学习需求。这就意味着,老师的教学工作不能仅停留在理论课堂上,要重视音乐的实践性。老师要走出以往教学“舒适圈”,去丰富教学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采取一些以学生为主的方法,重视启发和引导,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音乐美学思想中,音乐实践性体现为:创作、表演和欣赏,具体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则表现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综合体验音乐,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音乐魅力。因此,音乐启蒙教育可以充分根据音乐实践性的特点,在具体教学中,丰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找到兴趣点。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水平
教师队伍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教育效果。音乐主要是通过声音来表现人的情感,音乐启蒙教育不同于常规教育,需要教育者对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所以,将音乐美学思想引入音乐启蒙教育中,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业务能力培训。学校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来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具体培养计划,定期组织培训班、进修班、研讨会等,对任课老师进行业务方面的培训,提升他们的音乐基本素质。同时创造条件,组织老师多“走出去”进行访问调研,学习先进经验,及时查找不足,进而提高老师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加强自我学习。新时期,社会对音乐启蒙教育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老师面对各种新变化和新问题,只有扎实自身理论功底,努力提升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因此,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研究音乐美学思想,要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真信真用,保证教育内容合乎学生的身心规律,真实契合他们的实际情况。
五、结语
用音乐美学思想指导音乐启蒙教育,能强化教育效果。这对各教育主体来说,也是挑战,需要认真研究美学思想,扎实理论功底,提升业务能力。同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的培养要注重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张默.论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作用[J].艺术科技,2019,(12):136.
[2]邱新昕.探索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作用[J].语言文学艺术研究,2019,(11):171-173.
[3]底秋涵.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作用分析[J]参花,2020,(2):136.
[4]孙治国.马克思主义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对新时代中国音乐艺术实践的引领意义[J].中国民族博览,2020,(22):158-160.
冯立宜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