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研究
【摘要】在微文化背景下进行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首先要加深教育的内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提升网络政治认同;其次要明确对教育者的新要求,提高教育者的网络语言能力;最后要创新教育方式,将传统的党课教育与微文化教育相结合,利用多种手段强化入党启蒙教育。
【关键词】微文化;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内容;要求;方式
微文化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文化,其特征是短小,这符合网络时代人们快餐式的阅读习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手机媒体的普及,加剧了微文化的影响力。“截止2015年6月,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网民使用率为30.6%,手机端微博客用户数为1.62亿,使用率为27.3%。”[1]由此,可以看出微文化的运用占有很大的群体,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中微博、微信等微文化的运用更加趋向于年轻化,大学生群体是微信的主要用户,微信时刻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新途径研究十分必要。
一、微文化背景下加深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内容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网络政治意识不断提升,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培养是教育者责任。在网络以外的世界,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培养容易引起广大教育者与大学生的注意,但是微文化之中,由于不在场效应比较明显,却往往容易忽略这一问题。在微文化背景下更需要加深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内容。
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
大学生政治观的培养是入党启蒙教育的主要内容。正确的政治观是三观形成的基础,坚定的政治立场是抵御国外敌对势力意识形态侵袭所必备的价值观。政治观的培养要依靠教育者的正面灌输,政治观的灌输在大学教育阶段非常必要,这是关系到祖国将来的大事、更是关系到大学生意识培养的大事。政治观的培养也需要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微文化具有社会化场景的功能,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步入社会化的开端,微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的政治观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
培养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发展的意识。教育者需要不断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政治参与的能力以及政治参与的水平。微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政治参与的途径。提升政治参与需要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与网络的大环境分不开,教育者应该引导大学生进行政治参与,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度会逐步地提高。提升政治参与也需要拓展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途径。微文化无疑已经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平台。网络文化以其开放性、草根性等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政治话语权。大学生可以通过微文化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
3、加深大学生的网络政治认同
“国家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定统治阶级或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所推行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发挥着引领和主导作用,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和核心。”[2]可见,政治认同对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加深政治认同要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新时期,尤其在网络文化中,国家意识形态在多国的文化意识形态碰撞中或增强,或消解。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需要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坚定理想信念,维护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加深政治认同也要加强对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培养。加强政治宣传,通过树立典型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例如:新时代的雷锋郭明义同志爱岗敬业、乐于助人的精神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在大学生中能够广泛的认同。也可以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大学生党员的优秀事迹来感染身边的大学生,起到政治认同的作用。
4、增强大学生的政治信任
教育者可以通过实践来增加大学生的政治信任。大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历练自己,接触社会,通过亲身体验来体会国家政策的优势、来体验社会资源的丰富,增加政治信任。微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表达政治意见的渠道,也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话语权,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可以通过微文化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坚定政治立场,提高网络政治意识。
二、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对教育者的新要求
1、需要教育者对新媒体的技术有较好的接受度
教育者需要提高对手机媒体等移动客户端的认识,熟练掌握教育软件才能将教育内容完整地传达给受教育主体。例如博客的使用,博客可以发表文章,大学生可以自主去阅读,这是党课之外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再如微信的各种功能的运用,网络语言的掌握程度,微信好友的覆盖范围,微信公众账号的宣传力度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应用微信进行人生观的宣传。
2、教育者需要具有较强的文字、图片编辑能力
运用微信进行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除了转发有教育意义的文章还需要自己编辑有吸引力的教育内容。由于微信中的内容多种多样,有日常杂事、有照片、有故事还有微商的商品信息等等,微信文化中的信息包罗万象,如何在目前快速阅读、图片式阅读、碎片化阅读的阅读习惯中,吸引大学生阅读文章内容。需要教育者进行思考,要将枯燥的说教理论寓于容易让大学生接受的故事、图片等再次加工过的信息文化之中。
3、提高教育者的网络语言能力
网络语言的发展是随着网络文化的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者及其偶然的网络文化对话中就产生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传播具有速度快的特点。网络的一个新词汇几天的实践就能在网络文化中广泛的加以运用,这就需要教育者对网络语言有较高的敏锐度,能够快速捕捉信息。另外,快速捕捉网络语言信息可以预防网络文化用语中不适于大学生使用的语言,可以对网络语言进行前端控制,从源头上遏制不健康网络语言的使用。网络语言一般与表面意思有所区别,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词或句子,例如风靡网络的“元芳体”。每一个网络文化流行语的产生都有其背景,也有其独特的含义,仅从字面的理解远远不能满足对网络语言的掌握。而且,网络语言的运用也具有时效性。刚刚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在一段时间内运用较广,超过时效期,就会失去了它运用的价值,也容易被网友所遗忘。但是也会有些经典的词语或者句子一直流行至今。例如:“给力”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用语,“濉鄙踔劣τ玫接笆泳缰校纭叭嗽逋尽钡鹊取U庑枰逃叨酝缌餍杏镅钥焖俚乩斫猓拍茉谑毙灾屑右栽擞茫嬲胤⒒悠溆τ械募壑怠
三、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新方式
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微信依附于手机媒体,内容与查看信息非常便利,目前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应用最为广泛的自媒体。应用微信等手机媒体进行人生观教育是覆盖范围较广的网络文化运用模式。
1、利用APP进行入党启蒙教育
移动APP的应用是手机媒体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舆论宣传工具,目前在APP中搜索党建,有许多关于各省党建的APP,也有类似“我是党员”这样的党课教育APP,也有“共产党员”这样的简讯平台。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微文化下的APP进行入党启蒙教育。还有一类就是视频公开课,例如“网易公开课”,这也是一种有效的传递知识的方法,课程包括国内的国外的,用途与网站中的用途类似。用户可以直接下载多种移动APP到桌面上,这比在普通网页浏览增加了点击率。大学生在用手机其他功能的时候,看到这些APP就会打开来阅读,这就开启了最初的引导式学习模式。一旦大学生习惯或者喜欢这样的教育形式,大学生的手机就不再是日常的信息接收功能,手机媒体的附加价值就会提高,而且教育的形式也更加的多样,大学生用来学习的模式也会更加便利,这有利于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2、通过微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进行入党启蒙教育
微文化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有微电影、微信、微博等等。通过微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可以达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交流的目的。传统的入党启蒙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看法的时间有限,而且面对面交谈时,教师与学生存在主客体关系,学生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微体文化中学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表达自己的看法、意见、观点,它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交流思想,手机媒体成为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便利平台。
3、将传统的党课教育与微文化教育相结合
传统入党启蒙教育主要以党校教育为主。高校党校不仅承担教工党员的培训,还承担大学生基础党校的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和入党前集中培训三部分工作,高校对入党的当前教育主要以党校为主,网络的入党启蒙教育主要起补充作用。目前,高校网络入党启蒙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传统的网络红色阵地,网络社区、网络微博等形式。微文化属于形式灵活,易于被学生接受的一种文化形式,将传统的课堂教育与微文化进行有效的结合,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注释】
[1]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12).
[2]马晓.文化软实力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前沿,2011(6).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斯道雷著,常江译.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出版集团,2003.
[3].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谢晓娟.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中国软实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郑师渠.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6]陈永斌.微文化传播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4(6).
[7]李春华.文化的“化人”与思政的“育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
[8]卢少华.关于“微辅导”模式构建的思考――兼论“微文化”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思想理论教育,2015(2).
作者:李丹丹 刘娜 单位:辽宁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