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育为先的幼儿启蒙教育探索
一、幼儿道德教育现状
前边我们说了,幼儿启蒙阶段的道德教育将影响到人生的全过程。所以,在这一阶段对幼儿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不但重要,而且必要,更是当务之急。首先,家长重养重智而轻德。很多家长对儿童营养、卫生及智力开发等较为重视,而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其次,社会负面影响无孔不入。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普遍认为,学前儿童性格形成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其个性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存在变化的可能性。而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又如网上的暴力、恐怖、色情等负面信息,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十分不利。加之社会公众场合中一些不文明行为对幼儿的耳濡目染,必将影响他们以后的道德行为。第三,幼儿教育漠视德育。利益驱动、短期效益致使很大一部分幼儿园正如我实习的幼儿园一样,关注生源、安全和家长“看得见”的“学有所得”。第四,教育方式存在误区。儿童发展的科学理论提示,早期儿童的品质培养应体现幼儿主体意识觉醒,但目前幼儿园还存在这样的误区:实施的是那种简单、粗暴、说教式的所谓道德教育,就像我实习的幼儿园,使用禁止、命令式的一句“别吵了”将道德教育变成了一种外在要求,而不是从幼儿的内在动机出发,让幼儿体验到内在需要的满足。第五,应试教育低龄化趋势,使部分家长盲目攀比和期望值过高等,导致从家长到幼儿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重智轻德”心理。
二、幼儿道德教育的策略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有必要从现在开始对幼儿德育的方法与途径作以探讨,为此,我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的一些粗浅的幼教工作“经验”,对幼儿道德教育有了较系统的理解。我认为,幼儿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应是“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德育渗透不露痕迹”。(一)家庭教育才是根本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他们通过模仿好的、正确的道德行为形成道德认知。所以,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必须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在生活中处处做孩子的榜样,注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渗透性的道德启蒙教育。(二)幼儿园教育是基础幼儿在2~3岁时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已经基本接近成人,因此这段时间是幼儿道德教育的基础时期,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若出现问题,对幼儿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幼儿园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塑造孩子阳光、健康的情感,增进小朋友间的交往,让幼儿在集体的游戏中体会到快乐;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使之从游戏中得到快乐;同时,要特别重视孩子在物质上、精神上的需要,以发展健康情感。其次,在性格方面,为了能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幼儿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学会“与人分享”,激发幼儿的分享意识,让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不管是物质分享还是精神分享,只要发现孩子有分享行为时,老师就要通过目光、语言、表情、动作等来给予赞许和肯定,借以激发和强化他们的分享行为,使之在愉快、自尊、满足中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把能与小伙伴分享当作美德。再次,要注意幼儿的自理能力及独立性的培养,只要孩子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完成,如果孩子的自理能力好就会在群体中表现出色,自信心也会增强。最后,要教幼儿学会一些基本文明礼貌常识及礼貌用语和遵守课堂纪律等一些基本要求。(三)社会教育更是关键幼儿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因素就是其成长的社会环境。如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以及与集体的关系,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等,尤其是幼儿园的整体氛围,都属于社会环境范畴。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看,爱模仿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更是关键,让幼儿远离一切消极的因素,让他们在相对比较“洁净”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且充满诱惑,幼儿还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幼儿启蒙教育期的“社会活动”,应在家长和幼儿教师“可控”范围内。作为幼儿园,除了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外,还应注重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我们的幼教工作人员时时处处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单就幼儿教师来说,一要有爱心,充满感情地去爱每个幼儿尤其是能力较弱、胆小懦弱的幼儿;二是师生共同参与活动,以教师的积极性、兴趣性诱发幼儿的愉快情绪,创设有平等师生关系的环境,使之活泼、开朗、积极上进;三是凡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做幼儿的表率。
作者:耿乐然 单位:绥化学院 教育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