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民族文化下的动画教育创新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动画作品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文化植根于肥沃的优秀民族文化土壤,因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离不开教育。该文通过具体案例探究民族文化与动画作品的联系,分析我国高校动画教育体系的现状,进而为动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方向,以期高校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与专业技术相结合,培养出能为我国动画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优秀民族文化;动画教育;创新发展
一、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国动画的独特内核
任何一个国家的动画作品都离不开体现民族性的故事内核,动画作品只有坚持本民族的文化内核并充分发挥其特质,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从中国动画的发展史看,优秀的民族文化正是我国优秀动画作品的独特内核,笔者试以实例说明。1941年,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开创了我国民族动画创作的道路,这是我国动画作品中首次融入传统民族文化,为我国动画之后的发展探索了新的方向。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其拍摄了一系列颇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作品,如动画作品《大闹天宫》和《牧笛》、剪纸动画《金色的海螺》、木偶片《孔雀公主》等。当时《大闹天宫》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部影片标志了中国动画片制作达到了一个小高峰,同时也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动画走向成熟的标志。其民族化具体体现在题材选自中国名著《西游记》、在配乐中融入传统戏曲艺术、在造型上融入中国元素等。1979年,我国第一部大型宽银幕彩色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片中的哪吒从莲花中诞生,扎着两个丸子头,穿着红肚兜,表情坚定,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儿童形象。画面中大量运用了祥云这一中国元素作为装饰物,场景中的山水运用了水墨画写意的形式,呈现出中国画的传统样式。从上面的例子不难发现,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动画的概念和体系逐步形成。中国动画在画面上脱胎于绘画、玩具、皮影、剪纸、木偶、戏剧等艺术形式,在内容上汲取了中国古典神话、民间传说、古典小说、传统寓言的故事核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动画“中国学派”。因此可以说,动画“中国学派”的文化身份和基础就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动画“中国学派”自诞生以来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期,在探索民族精神、传统艺术和动画教育方向上耗时较长,今天的中国动画艺术终于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全新时代。2015年上映的《大圣归来》(图1)取材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影片对名著故事进行了新的演绎和拓展,通过现代的动漫制作技术,赋予动画新的内涵。该动画借鉴的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包括京剧、皮影戏等。此后的《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作品也延续使用了“中国学派”的经典风格。可以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华民族文化都是中国动画作品的生命之源。
二、我国高校动画教育体系现状
中国动画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学派”的发展,“中国学派”的发展也离不开对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承文化,教育先行,要想实现对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动画教育的引导作用。自2000年以来,我国动画教育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底,全国开办动画专业的院校有400余所,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约有1000所,学生有近40余万人。
1.动画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类型目前我国动画人才的培养分三个层次:第一层,高职高专教学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第二层,本科教学培养创作技术型人才;第三层,研究生教学培养高级创作型与理论研究型人才。同ARTEDUCATIONRESEARCH时,动画教育培养的人才按类型主要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是策划人才,负责策划创作与生产;第二类是创作人才,负责形象编导、场景动作设计、漫画创作、游戏设计等;第三类是制作人才,负责电脑动画制作、传统动画制作、漫画制作、游戏制作、影视后期特效制作等;第四类是营销管理人才,负责营销策划、制片管理等。2.动画课程的设置动画课程总体设置上分为四大块:一是基础课程含美术设计基础与理论课程;二是专业课程含动漫画理论课程、动漫画技法与设计课程、动漫画创作课程;三是计算机技术课程;四是影视基础理论与技术课程,及其他的剧作、表演、音乐等课程[1]。
3.动画教育的教学模式动画教育在教学模式上主要分为传统的艺术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理工科教学模式以及几种模式的混合体模式。传统的艺术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上为从艺术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再到创作实践课、毕业创作或毕业论文结束[2];实践教学模式通过项目教学、厂校结合等方式进行;理工科教学模式主要让学生了解动画制作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实践创作。如,中国美术学院动画学院在本科一年级时就进行基础部的统一专业基础教学,二三年级时进行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的教学,三四年级时让学生开展创作实践、实习考察、毕业创作以及论文写作等活动[3]。经过20年的发展,与“中国学派”一脉相承的中国动画教育模式已经逐渐形成,课程的设置也日趋完善,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有的动画教育体系对动画人才的文化修养、艺术气质的培养还不足,部分相关院校围绕民族文化开展动画技术研究与教学的能力也有待提高。目前部分院校师资力量单薄,缺乏科学先进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动画专业计算机教学大多重视国外通用软件技术,忽视了对中国传统动画技术如水墨画、剪纸、偶动画等的现代化与电子化发展的研究,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三、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推动动画教育的创新发展
随着众多地区将动漫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大量优惠政策不断出台,动画产业基地纷纷成立,整个动画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高校作为培养动画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培育人才时一方面应当考虑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应当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指引方向。笔者认为,从传承传统民族文化角度出发,我国高校动画教育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发展。
1.从传统民族文化中提取动画创作课程素材中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传统艺术表达手法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开展动画教育可以从中提取创作题材和精华。如,高校可以将中国民间皮影的制作技术思维和技术特点应用到现代动漫创作中,开发专门的皮影动漫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现代数据分析、数码应用数据库知识等内容培养专业人才。除皮影艺术外,京剧、年画、国画等传统艺术都可以融入动漫创作。高校动画教育应借助先进的动漫制作技术,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现代审美价值取向、契合现代文化消费需求的动画艺术形象。我国的动画创作要体现中国儒、释、道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观、民族精神、文化理念等,注重内在涵养、外在和谐的中庸之道,注重敬畏自然和辨证统一的生存理念等。高校要意识到动画创作课程的重要性,着力构筑现代动漫教育创作课程的新模式,以注重原创性、创新思维、人文内涵为宗旨,打破以往动漫专业教育中过于注重画技、数码技术、现代商业运作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动画教育中的文化本位特征,从优秀民族文化中提取动漫创作课程素材。
2.产学研创联合推动民族文化在动画教育中的传承在讲授种类繁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时,高校可以开设关于传统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的讲座或选修课,结合优秀案例分析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在其中的运用,通过临摹作品和专题研讨,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的制作手法,将传统的艺术手法融入动画教育的日常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创作,引导学生开展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元素的认识、调研以及实践活动,将民族文化真正内化于心。在教学模式上,高校应当发挥产学研创联合的作用,推进产中创、学中创、研中创,通过创新将产业需求、学校教育、技术研发串联起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结构,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走有前瞻性的、面向全球动画产业市场的三维动画艺术人才培养之路。在产学研创联合的基础上,高校应让学生积极接触优秀的国漫工作室,了解当下民族文化在动画中的最新应用,使学生主动在动画创作中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
3.动画作业与作品思政有机结合的教育新模式高校应该将学生作业与作品思政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动画作业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高校应运用德育特有的学科思维,提炼动画设计制作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技术,升华设计思路,将动画教育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具体、有效的教学载体,使德育渗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恪守用作品影响他人的社会目标,引导学生用动画记录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这样可使学生在创作中树立正确方向、巩固专业知识、提升艺术水准、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化发展。
结语
中国动画教育在重视借鉴国外先进制作技术的同时,应从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高校作为输出新一代动画人才的基地,应与时俱进,培养受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人才,培养学生的正确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进一步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伟.普通本科院校动画专业建设思路与对策[J].科学时代,2011(10):223-224.
[2]王六一.征途――走向百年的中国动画:卷七[M].北京: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2012.
[3]孙立军.中国动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作者:吴曲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