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动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动画教育得到了飞速和迅猛发展,一批高校相继进入这个领域,为我国动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但无须讳言的是,除个别院校以外,绝大多数动画教育机构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升。尤其是对人才培养最为紧要的动画课程体系建设,这个课程仍存在较多误区。因此为了扭转这种课程体系陈旧、地位不清晰的现状,需要我们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授课模式、引入新课程、推动国际化课程设置。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符合产业需要的动画人才,推动动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动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动画人才培养
中国的动画教育起步于苏州美专,1950年,苏州美专开始招收动画专业学生,尽管在随后的全国院校调整中,该校的动画专业被调整至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后改建为北京电影学院),但它仍然为中国的动画科班教育提供了最初的尝试。
一、动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动画专业教育由于招生人数少,招生周期间隔较长,本身所固有的特点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即使是新世纪动画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我们仍然没能对它有充分完整的认识,尤其是对动画教育质量提升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仍然有很多环节和理念没能厘清,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定位不明晰所谓的定位即是对自身的认识问题。对于动画教育来说,这个认识要放在整体的国家需要背景之下、行业需要背景之下,在此基础上,兼顾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制定的,它主要解决的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根本问题。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身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范式,即学校要培养的是创意策划人才还是实践人才,培养的是艺术家还是普通动画工业体系从业者。在中国动画教育的初期,高校主要践行的是精英教育的模式,培养的更多是艺术家,专业建设所要达成的目标更多的是让学生建立起艺术审美与艺术实践能力,因此这就意味着在人才的培养上更加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注意人才培养的深度,在资源的投入上较少考虑成本的回报问题。课程设置比较专精,能针对动画相关环节做相对比较完备的课程设计。而在动画教育日益普及化的今天,由于整个动画电影市场的体量有限,因此纯粹意义上的动画电影创作人才的需求量并不旺盛。这个时候,除个别强势动画院校之外,一些开展动画教育的相关院校从定位上就应该扭转观念,变培养专业化的高端动画电影创作人才为“泛动画”创作人才。所谓的“泛动画”指相对于动画电影来说较低端的形态,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相对降低和削弱了难度,以技能型、实践型课程为主导,即以普通动画工业体系从业者的培养为其主要任务。但是,这种认识并未成为相当一部分动画教育机构的自觉行为。因此,找准办学定位,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其需要的课程体系是当下动画教育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定位不准,动画专业教育必然如空中楼阁,很难为社会提供其所需要的紧缺人才。
(二)课程体系陈旧老化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来说,动画自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它不仅需要创作者具备一定的艺术创意和艺术审美能力,它还和一定的技术实践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这些技术实践能力所依托的软件或程序语言并非一成不变的。此外,随着我们对动画的概念认识不断变化,一些在原初认知中,不属于动画范畴的跨界的、交叉的形态也被纳入到动画的领域中来,相应的,在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要把这种新的认识纳入到我们的视野中。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动画专业院校并没能做到与时俱进,课程体系建设上抱残守缺,拥抱着过去不合时宜的经验舍不得放手。动画作为一个舶来的艺术,一些新观念、新手段多发端于国外。可是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教材引进的不及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程体系更新的不及时。我们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动画院校师生还在埋头于落后的动画技术和手段的学习上。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能追赶世界最新的动画潮流,怎么能创作出为观众认可和喜爱的作品呢?
(三)没有多样化的知识及课程供给作为高度集成化的一门综合艺术,动画的艺术构成要素中还包括了美术、电影、音乐等多样化的艺术门类。与此同时,动画创作整个生产流程也包含了不同内容的多方面工作。若想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动画工作者,必须对这些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应该有所了解和掌握,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具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出身于政治经济学专业,大学期间还曾参与儿童文学社团,这些经历貌似和动画毫无关系,但都为他后来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在他进入动画行业之后,他也能够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并在前期策划、中期执行及后期制作等层面都有所涉猎,正是这些貌似庞杂的毫无关联的知识储备造就了他。相对应的,中国的动画教育很早就被纳入艺术类别中,也被纳入专门化的教育体系中,学生进入相关的院校进行学习时,往往强调了和动画有关的相关知识的学习,课程设置也秉承这个模式和理念,总体的宽广度不足。此外,由于动画教育在国内普遍来说还算得上一个新生事物,各个不同类别的院校都有比较强的开设这个专业的愿望,但是因为师资储备不足,因此形成了因人设课的情况较为突出。这也导致了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多样性及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足。
二、动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理念及未来发展趋势
正是因为有上述问题的存在,我国的科班动画教育这些年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为市场培养了诸多专业化的人才,但仍然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的要求,因此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
(一)构建复合型的课程及课程群体系课程和课程群体系的构建主要考虑了课程设置的完整性和关联性。这种体系以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作为依托,强调的是作为个体间的不同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它使学生的培养更具系统性和计划性,强调课程与课程过度之间的平顺性。例如在三维动画实践型课程的设计上,我们可以设置《动画实践创作-初级》《动画实践创作-中级》《动画实践创作-高级》等几个具有很强的承继关系,涵盖动画创作全流程的,由入门到精通的完整课程体系。这种课程群体系还应同复合型课程建设联系起来。所谓的复合型课程意味着其必将打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壁垒,实现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以及公共课程与公共课程之间的渗透和交融。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动画课程体系建设上着力强化复合型课程建设,动画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本质上是不谋而合的。与此同时,我们现在推行的将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结合的课程思政也是复合型课程建设的应有之意。复合型的课程设计可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深厚的学养基础,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从而为拓宽未来职业道路提供助力。除了我们前述提及的课程思政类的复合型课程之外,动画课程和营销课程的结合,动画课程和设计课程的结合,动画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的结合,甚至动画课程和外语类课程的结合,无不拓宽了动画课程的领域,从而最终实现培养“既懂艺术又掌握技术还懂得管理”的学生教育目标。
(二)加大相关新技术课程、新理念课程的研发和设计动画是关于技术的艺术,它的几次巨大的形态变革,无论是声音进入动画、色彩进入动画还是三维立体动画的诞生,无不是在新技术的催生下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未来的全息投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也都必然会和动画产生紧密的联系,并将永远改变未来动画的形态。因此,强化学生对于新技术的认知是动画课程设置的重要使命。这些课程将主要涉及三维动画新技术、影视特效新技术、后期合成与制作新技术以及音频新技术等多个领域。技术之外,新理念的不断涌现也深刻改变了动画的面貌。新理念的出现和新技术的变革是相辅相成、难以割裂开来的。绝大多数关于动画的新理念正是在新技术的基础之上,认识到了动画的无限可能性,并最终深入到动画创作中去。近年来,动画概念认知不断变化,动画到底是什么,它的内涵和外延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推动了动画理论认识的深入,推动了动画创作的变革,同时也为动画课程设置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契机。新媒体动画课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主要从两个引入动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来。其一即对应传统动画制作技术的新的技术和制作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其二即对应传统播出渠道的新的播放渠道的性质和特征的课程设置。这二者分别对应新制作媒介、新播出媒介,Mg动画,flash动画,网络动画等课程即是对应这些新的理念而开设的新课程。近年来,随着5g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何利用全新的技术手段,并将其融入到动画的创作和传播中,进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不断探讨。
(三)改变课程授课模式,加强慕课、网课等新课程设计作为动画专业传统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动画的核心概念与专业术语,熟悉动画的基本理论,并对其发展概况有一定认识,掌握世界各个不同地域动画创作的基本特征,具备对动画作品的理论分析与研究的能力,为后续的动画学习与实践创作打下坚实基础;该类型课程主要有《世界动画史》《动画概论》《动画作品赏析》《动画大师研究》等。可以说,这类课程相对来说比较艰难,因此授课效果往往也并不尽如人意。同时,它们往往采用的都是被动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不足,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教学开展过程中,要改变课程授课模式,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和案例式教学结合起来,用最新的最鲜活的案例和基础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多样化的方式丰富教学手段。专业实践课程要改变传统的模式,和实践对接,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实践基地的作用,形成学校教育和产业实践平台的无缝对接。也就是说,除了在前述实践基地进行学生毕业实习等课程的开展之外,还要把这种实践模式下放到更低年级的学生课堂学习中,在学校依托相关专业和课程组建项目制实践平台、工作室等相关常设实体,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产业人士纳入到学校的教师体系中来,建立实践型教师和基础型教师平行发展的两个教师队伍。初步形成低年级以基础型教师为主,高年级以实践型教师为主的授课方式。与此同时,在新课程的设置上,加大慕课、网课等依托新技术的新课程类型。慕课、网课等因为其新技术教学平台的特性,为教师提供了更多丰富的教学手段,这些新的课程类型能够真正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每一个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学习状况出发,自主掌控课程的进度。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当然,慕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主要适用于那些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因此一定要兼顾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同学的客观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设计慕课类课程在整体的课程设计上的比例。与此同时,也可以采用分组式的教学方法,对处于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开展授课活动。
(四)推动国际化课程设置毋庸讳言,在动画创作和动画教育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动画先进国家走在了中国的前面。此外,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我们的动画教育也应该以培养面向国际,参与国际间竞争的人才为己任。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并藉此推动中国动画教育的发展势在必行。在具体的举措上,我们可以将师资力量的国际化(引进国外师资)和课程的国际化作为两个同样重要的举措。在国际化的课程设置上,借鉴国际顶尖动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对标国际一流院校,大力开展校际间的交流合作。以代表国际先进动画教育理念的课程改造我们的课程体系,同时引进最新的动画技术,这可以被视作国际化课程设置的重要环节。
三、结语
动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是一个整体的、全面的均衡考量过程,它服务于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服务于动画产业的需要。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应紧扣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主动适应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的新形势,不断完善和调整课程设计,将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能力提高的课程纳入到整体设计中来。在强化学生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加大国际化课程比重,唯有这样,才能依托学校教育这个平台,为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助力,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初衷与使命。
参考文献:
[1]孙玉成.新中国动画教育考记―――以苏州美专为中心的考察[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3(01):88.
[2]聂欣如.动画概论(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69.
作者:华亮 单位:吉林动画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