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要作用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学生体质状况,探讨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结果显示,体育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培养青少年学生挑战自我克服困难的勇敢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教育;综合素质
1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状况及体育教育现状
1.1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状况堪忧
现阶段,由于学习压力大,再加上网络环境的冲击,不少青少年学生在课余时间迷恋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根据1990年-2014年中国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显示: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中,男生的肥胖率由1990年的4.37%增长到2014年的17.45%;女生肥胖率则由2.32%增长到9.17%。2012年国际肥胖研究协会主办的《肥胖综述》月刊公布的研究报告报道,12岁至18岁的中国青少年学生中,有1.9%患糖尿病,该比例是美国同龄人的4倍;青少年学生的近视患病率更是位居世界首位。2014年,中国小学生的近视率高达45.7%,大学生更达到了86.36%,近乎人人戴眼镜[1]。
1.2我国体育教育现状
1.2.1体育教育被边缘化1)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落实综合素质教育和阳光体育教育等理念,仍是应试教育,导致了各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于教育的功能认识不到位,体育教学处于边缘位置[2]。2)部分中小学虽然在课程表中每周都设置有1-2节的体育课,但实际上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多以自由活动为主,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指导和组织活动,导致许多学生有效锻炼和运动时间得不到保障。甚至还有部分中小学体育课的时间被文化课所占用。3)中高职工科类学校重视专业教育,体育也比较边缘化。只有公共体育课,兴趣体育不够,受场地条件及师资力量的影响没有按学生的兴趣分班教育,甚至男女生一起上课,这也大大抑制了学生体育素质的发展。1.2.2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畅近年来,国家对于青少年体育教育内容予以了高度重视,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都设置了与青少年体育相关的主管部门,各省级地方政府大多也是同样的机构设置。然而,实际上青少年体育管理者更偏向于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相关的主管部门对于青少年群众体育发展关联程度较低,条块分割的政府体育组织管理机构设置现状,不利于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角度综合开展对青少年体育的指导与管理[3]。1.2.3体育资源配置欠缺或不合理在欧美发达国家从大的社会体育到小的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都非常重视体育场馆的投入,家庭和社会非常重视培养青少年学生体育能力,并且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比如:酷跑、冲浪、滑雪、攀岩,还有室内的各种体育舞蹈和自创舞蹈的学习,而我国目前情况是好不容易有体育课还被挤占,好不容易有场地被占作他用。在校学生可选择的兴趣爱好项目太少,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这都会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育素质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1.2.4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备不足体育场地和设施是中小学开展体育教育活动的基础。然而,许多学校里却存在着体育运动场地不足,教学器材和设施严重缺乏的问题。例如有的中小学校体育运动设施长期缺乏维护和管理,年久失修,甚至出于应付的目的,只是配备简单的设施以应付检查,许多小学体育器材一直以来严重不足,没有专用的场地和器材。有的学校里没有自己的活动场地,尤其是缺乏室内体育活动空间,只是偶尔借用场地搞集体活动,这极大地限制了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极大地阻碍了青少年学生体育素质的提升。
2加强青少年学生体育教育的策略
2.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努力推行阳光青奥计划,积极开展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确保青少年学生每天都能有充分的自由锻炼时间,“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五十年。”不是口号而是切实行动;提升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同时结合各地区的中小学生才艺拓展计划,鼓励体育、艺术、科技特色学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高雅的兴趣爱好,发展青少年学生的个性特长,改变应试教育现状真正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2.2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从国家角度来讲,建议进一步加强保障青少年体质的系统规划和法制建设,通过制订“青少年健康促进十年计划”,推动国家层面的中长期计划持之以恒地落实。从地方各级政府角度来讲,应当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依据学生规模进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同时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免费、优先向学生开放。总之,应当尽快完善青少年体育法律保障体系,用法律强制规定政府的责任,明确学校、学生、家长的义务,另外提供青少年学生体育伤害救济保障(购买相关意外伤害保险),解除学校和家长的后顾之忧[4]。
2.3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一所合格中小学学校体育场地的最低标准应该做到:1个标准田径场,2-3片篮球场,排球场1片(独立有护栏),乒乓球场地室外10片以上,室内6片以上,120m2体测室一间(稍大点可作形体室使用)。各中小学应当积极挖掘现有的体育教育场地和器材设施,提高使用率,尤其要禁止挪用或挤占体育场地和设施;对于教育经费中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投资坚持公平投资,均衡发展的原则,保证中小学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合理建设和公平使用,坚决杜绝体育场地设施变作他用或闲置的现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要向青少年学生全部开放运动场馆和器材设施,以便于更多的青少年学生能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同时,还应当注意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和保养,由专人管理,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人员应经常检查体育场馆设施,保持场地安全、整洁、有序,所有教职员和学校学生应爱护体育场馆设施;积极做好维护工作,确保师生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2.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各级中小学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配足配齐体育教师,落实体育教师待遇,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加强一专多能的体育教师的培养。一是对现有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二是扩展现有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招生人数,以定点委培为主,保证体育师资不够的学校及时得到补充。
3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
3.1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人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运动机能能力。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体素质高速发展的阶段,身体素质自然增长速度快,增长幅度大。而且,青少年时期学生的骨骼也正在生长,肌肉随着骨骼的变化会变长、加粗,关节的灵活性相对稳定,肌肉力量增大。因此,在这个阶段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体育教育,鼓励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其速度、力量、柔韧以及耐力等体育综合素质,增加其上下肢、腰腹等各个肌肉的力量,克服身体自身的体重去完成各项技能和各项有难度的动作。实践证明,体育运动可提高人体心肺功能,增强心肌力量,大大提高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血管弹性,延长血管寿命;体育运动可增强人体肺部呼吸能力,提高肺活量,提升血液携氧和供养水平,从而提高其肌体细胞的活力。
3.2促进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心理发育处于发展成熟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通过科学的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反应力以及想象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大脑的利用,提高脑力工作的效率;提高学生吃苦赖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经常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能够从活动中感受到快乐的气氛,有利于消除压抑、紧张等消极的心理情绪,使其性格在成长过程中趋于稳定、成熟[5]。
3.3培养青少年学生挑战自我、克服困难的勇敢精神
勇敢精神是人的重要品质之一。欧洲文化中历来重视对青少年学生勇敢品质的培养。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习惯上教育大致可以分为4种,即读写、体育、音乐和绘画。读写和绘画知识在生活中有许多用途。体育锻炼更有助于培养人的勇敢精神,在体育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设置合理的体育项目,设计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运动项目,可以让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最大程度上挑战青少年学生的勇敢精神,让青少年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通过努力来赢得胜利、达到目标的快乐,从而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强大的自信心和勇敢的精神品质[6]。
3.4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现阶段,许多青少年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被众人宠爱,在性格成长中容易形成自私、孤僻、缺乏集体荣誉感等诸多缺陷,从而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而通过积极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则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例如最常见的足球或篮球活动,都是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运动。在类似的团队体育活动中,青少年学生不仅会感受到团队的力量,积极寻求同伴之间的合作,而且还能够在活动中学会去尊重对手,在运动中发生一些难以避免的摩擦时,青少年学生能够学会换位思考,谅解对方。
3.5提高青少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这时候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高青少年的适应能力要如何提高呢?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对人的成长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由于由于体育的特殊性,它对青少年的培养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针对21世纪青少年普遍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的特点,学校体育必须认清当下实际,找准自身定位与价值,除了加强青少年身心健康外,还应在提高青少年对社会适应能力上多下点功夫。身体素质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学生其社会适应能力会好得多,表现为能与人交流合作且关心和包容他人。体育锻炼的多样性,群体性,趣味性和规则下的竞争性都可以大大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为未来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做好充分准备[7]。
3.6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审美力
体育理论课或者雨天室内课时,可以组织青少年学生观看优秀获奖体育舞蹈、艺术体操、冰上芭蕾等节目,欣赏音乐与形体协调配合的美,陶冶情操;体育教师可提前备好课,适当向青少年学生讲述节目所表达的文化和思想内涵,可以大大提高青少年学生内在鉴赏审美力。
4结语
体育教育实际上是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关注,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和谐以及青少年学生与社会的和谐,而这些在体育精神的内容体系中都能够得到体现。为此,只有国家和社会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重要意义,对于国家强大的重要意义,同时体育教学工作者配合国家配合社会积极探索科学的体育精神教育途径,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国军.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危机中“体质”与“体制”的再认识[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5:3.
[2]黄月.中西方青少年体育教育模式对比研究[J].法制博览,2016(05):296.
[3]章茹.南京青奥会的价值体现:体育强国进程中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3):48-52.
[4]张瑞林.关于青少年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30(1):1-3.
[5]毕亮,苏艳红.“健康中国”视角下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7,36(12):1103-1105+1108.
[6]张瑞林.绘制青少年体育发展蓝图―――写在《中国青少年体育振兴规划》研制之际[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29(1):1-7.
[7]张虎,杨西勇,刘晓军,等.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模式的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5):71-74.
涂同心 武汉机电工程学校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