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教育论文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体育教育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体育教育融合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8-07 16:27:00人气:740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体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现状,并对此提出了对策建言:优化体育教育模式;开拓创新体育教育渠道;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体育精神。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融合;探析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报告中,总书记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青年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民族希望、社会栋梁,他们的思想道德、政治信念直接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败,关乎道路、关乎旗帜、关乎兴衰。高校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高校体育教育作为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其整个教育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必须且必要的,有助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也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开展。

一、高校体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蔡元培先生曾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教育除了给予大学生体育相关知识和技能,加强专业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外,还会进行德育、智育、美育,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始于体育、终于育人”是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指导原则,可见体育教育本身就与人的全面发展不可分割,其“掌握技能、身心健康、适应社会、能力全面、素质提升”的教学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相统一的。高校体育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育人土壤。体育教育活动的各个项目及环节都为思想政治教育准备了素材,比如中国武术历史悠久,以强身健体为目标,在教授过程中讲授历史渊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集体球类项目的进行,对于培养学生互相协作、互利共赢的团结精神非常有益;单人项目虽不存在配合,但对于学生为集体争光、敢于拼搏、勇于进取、突破自己同样意义非凡;各项运动的规则秩序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组织纪律性也有着重要作用。特有的育人方式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体育教育从育人方式上明显有别于其他学科,更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直接灌输、简单说教和封闭严肃的,而是师生共同参与,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逐渐渗透的、活泼开放的形式,更多是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运动健身的过程中真实体验、自我感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从而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有机统一。教学活动特点有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体育教育的开展大都在开阔的环境中进行,氛围比较轻松,学生的情绪也能处在一个放松的状态,平时没有显现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状态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暴露,而这些偶发事件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机,高校体育教师应当依据情境进行针对性引导,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贯穿在比赛规则、竞技规范中,能更加有效地增强教育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现状分析

由于各个高校对体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认识度不一,虽然积极响应国家育人方针的号召,但由于长期存在的体育教育育人功能弱化的现象短期内还不能很好地消除,或尽快改善,因此体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育人功能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重文化、轻体育”的教育现状。无论从中国传统提倡的多读书走仕途来看,还是从现阶段升学压力下的重文化知识学习来看,大学之前的学生培养普遍存在着“唯分数论”的现象,而进入大学之后,虽然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实际培养过程中重心依旧在专业知识等智力教育上,非体育类专业院校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度本就不够,更不用说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挖掘。“重技能、轻德育”的教育环节。“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而实际上体育教育因课程设置极为有限,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更注重体育知识的讲授、动作要领的示范,以及技术战术的指导,首先要确保完成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和讲解运动技能的内容,从而导致忽视了体育教育环节中应该时刻渗透的情操、意志及观念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分责、轻融合”的教育内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高校所有教师都承担着培养人的神圣使命,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然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责任,体育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理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但实际上各个高校在责任划分的实际操作中,经常将思想政治教育单纯地划归给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简单割裂了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重设置、轻考核”的教育目标。各个高校逐渐开始重视体育教育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课程的前期安排和环节设置上也有意识地加入德育内容,但实际教学操作时,对教学目标中运动技能方面的客观考核较为容易,就能严格落实,而对于价值观方面的主管范畴,因难以用具体的评价规则衡量而导致无法量化考核,最终难以落实。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对策建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之间有很多相契合的地方,“健全的体魄”自进入到人才评价标准至今,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方面已有了不少探索和积累,对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实基础。当前,高校更应深入挖掘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方法和途径,真正实现高校全员、全过程育人。1、优化体育教育模式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互动、不断变化、多元开放的教学系统,根据时代的要求、国家的需要更新、调整和优化体育教育模式,将其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特点及需求创设情境、设置教学细节,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体育运动中,用真情实感将教学内容及为人处世的道理相联系,并把价值观方面的主观评价体现在体育教育的测评考核体系中,倒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泛化到日常生活中。2、开拓创新体育教育渠道体育教育中“崇尚科学、求实奋进、打破教条、开拓创新”的精神元素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一脉相通,要把其精神元素作为重要抓手,课内创新教学内容,课外开发、组织符合大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特点,且富于趣味性和教育性的运动项目,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并在活动过程中完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此外,充分利用优秀运动员、校内运动达人等身边的榜样力量,通过竞技精神和运动魅力的正向引导,激发大学生主动对标,展现良好风貌。3、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载体,其氛围的营造首先建立在运动场地和设施等客观环境上,规划建设大型场馆,也要开辟多个小型运动场地,以满足大学生高水平训练要求的同时也满足日常休闲健身所需。客观环境还应在人文景观方面有所涉及,高校应设计建设凸显学校体育精神的地标建筑或雕塑,使大学生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感受体育运动的力量。此外,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要靠各类体育会展、体育文化节等进一步烘托。4、大力弘扬体育精神总书记曾强调“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续创新,发扬光大”,体育精神自身具有良好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力弘扬体育精神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平台。高校体育教育者应深入探索体育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将主观层面的内容具化到实际的体育活动过程中,让大学生在活动中遵守拼搏精神、团队精神、契约精神,并最终内化为大学生的公民精神。要依托各学生组织、社团通过有形载体对体育精神进行宣传,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冯旺舟.地方高校“嵌入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6.04.38-45.

[2]高大红,王伟,刘芳,李明.关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1.

[3]陈兵,张京京.高校体育通识教育课程隐形育人功能刍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7.25.226-227.

安玲 李红坦 陕西科技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