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体育教育学习策略(4篇)
第一篇:心肺复苏术纳入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调查
摘要:采取匿名自愿的问卷调查方式,随机抽取莆田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术(CPR)的认知和技能水平现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对CPR缺乏相应的认识,有必要将CPR纳入高校体育教学,全面提高我国大学生CPR等急救常识水平。最后,对我国高校开展急救知识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CPR;大学生;体育教育;莆田学院
0引言
心脏骤停在临床上又被称为猝死,其主要是指心脏的射血功能突然停止,使患者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造成机体中多种重要脏器发生缺血及缺氧等引起的一种短暂性死亡[1]。近年来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猝死发生率增高,情况突然,让人措手不及。如何在短期内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是心脏骤停早期复苏成功的关键所在[2]。心肺复苏术(CPR)是心跳、呼吸骤停时的现场急救措施,快速、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使死亡的发生减少到最低限度[3]。正确及时地对猝死患者采取CPR可以有地逆转猝死,避免了不必要的生物学死亡,为猝死患者赢得进一步的治疗时间。早年西方国家就有相关研究提示:教育水平和年龄可以影响CPR技能水平[4]。大学生从知识层面和接受能力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是急救知识宣传的主要对象,具有投入少、效率高等特点,还可起到知识传播载体的作用,将会大大降低患者的医院外死亡率[5]。因此,亟需了解目前大学生对CPR的认识现状,为CPR纳入高校体育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笔者开展此项调查研究。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莆田学院的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匿名自愿的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3份,回收率为97.7%。其中,医学类学生143人(48.8%),非医学类学生150人(51.2%)。
1.2调查方法
由经培训的本科生担任调查员,对莆田学院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级、CPR相关知识(现场安全评估、呼救方法、体位摆放、气道开放、人工呼吸知识、胸外按压知识等),填写完毕后由调查员当场回收。
1.3统计学方法
问卷回收后统一编码,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X2检验检查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
2结果与分析
2.1非医学类学生培训前后
莆田学院非医学类学生专业培训前后对CPR的掌握情况调查结果提示,在经过一轮相关知识操作培训后,非医学类学生的认知情况有所提高,在调查项目中评估现场安全、呼救方法、体位摆放、气道开放、人工呼吸方法、人工呼吸频率、胸外按压方法、胸外按压频率、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之比等对CPR的掌握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9.317,52.738,47.604,54.095,63.273,123.431,62.063,75.145,46.091)。
2.2专业差异
莆田学院医学类学生与非医学类学生经专业培训后对CPR的掌握情况数据结果提示,在调查的项目中,体位摆放、气道开放、胸外按压方法、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之比等对CPR的掌握情况有统计学意义(X2=33.733,23.625,26.054,75.322),而评估现场安全、呼救方法、人工呼吸方法、人工呼吸频率、胸外按压频率等对CPR的掌握情况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模拟设施和技能竞赛可以有效地促进CPR教学质量。在回收的293份问卷调查中整理相关关键问题,有271名学生认为模拟设施可以促进CPR教学(占调查总人数的92.5%),有254名学生认为技能竞赛可以促进CPR教学(占调查总人数的86.7%),有213名学生认为技能竞赛提高学习积极性(占调查总人数的72.7%),有246名学生认为技能竞赛促进课外练习(占调查总人数的84.0%)。
3讨论
CPR作为现场应急急救的措施,在一些发达国家全民普及,可以有效地减少因心脏、呼吸骤停引起的死亡,给抢救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从数据可以清楚看出目前在校大学生对于CPR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后,非医学类学生对CPR的认知操作技能有所提高。近年来,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意外伤亡事故时有发生,要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不能只是阻止大学生活动,而应当教授应急急救技能,以减少突发事故产生的伤亡。在我国难以全民普及急救培训的形势下,先行在大学生这一源源不断的生力军里培训CPR等急救知识是必要且刻不容缓的任务,因为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公众,他们几年内都将进入社会各行各业,影响其周围的群众,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急救培训和教育,可以起到“培训一人,影响一片”的效果。[6]调查结果显示,随着CPR相关知识培训的开展,不管是医学类还是非医学类学生对CPR相关知识操作的认知程度都有所提高。气道开放、胸外按压方法、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之比在两类学生之间仍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面对突发的意外事故,非医学类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差,加之上述各项需要专业性的手法操作,这就让他们在动手时瞻前顾后,导致操作不合格,对于医学类学生,有一定的医学相关知识,面对突发事件可以冷静思考,从容应对。而评估现场安全、呼救方法、人工呼吸方法、人工呼吸频率、胸外按压频率在医学类及非医学类学生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这是由于这几个步骤不需要专业特殊的手法,记住要点后多加练习就能达到合格操作水平。为了CPR教学更有质量地开展,一般会采用多种多样教学形式。调查结果表明,模拟设施以及技能竞赛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形象生动的现场模拟,提高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而技能竞赛的开展,则可激发学生积极性,间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将CPR纳入大学生体育教育,促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不但能提高大学生应对和处理意外事件的自信心与自救互救能力,降低高校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意外事件伤亡发生率,而且有益于丰富校园文化和提升大学生的全面素质[7]。不仅如此,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高,接受急救知识能力强,提高大学生的CPR认知水平对提高全民急救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帮助,也响应了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开展群众卫生救护训练的通知”。
4建议
4.1课程重视和课时独立
CPR课程使用最新版本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同时跟进更新,作为一项急救技能培训,课程应得到重视,不仅需要编纂教材、教程和考核,更需要搜集服务于未来普及居民急救技能培训的数据,此外,CPR课程虽然纳入大学体育教育,但不同于体育教学应试考核,作为一项技能的培训,应该得到师生的共同关注,学生必须充分掌握CPR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医学急救知识,拓展视野,从而以点带面,辐射到其他急救知识的了解,因此在学时与学分计算都应单独列出,以实现课时的独立,让学生重视CPR课程。
4.2教师专业化规范化培训
作为CPR课程的开课者,大学体育教师身负重任,不仅自身要通过专业化规范化培训并达到授课水准,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水平,还需要阅读补充相关医学理论知识,以便对各个步骤的原理进行分析。同时,由于教学指南不断补充删改,教师应当及时调整教学大纲以适应要求。
4.3模拟设施的购置
从上述的调查数据来看,模拟设施在技能培训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是验证CPR的掌握情况,二是通过模拟操作,非医学类学生对CPR技能的掌握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达到医学类学生的水平。模拟设施的购置是达到最终培训规范化、准确化的外在条件,让大学生反复实践操作,是技能培训的一大特点,也为高校大学生实践课程加分。
4.4激励性措施
对于大学生来说,对于技能的认定无非是成绩的考核,但若是再加上证书、竞赛奖状,将会大大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竞赛,大学生从被动地掌握基本技能转变为主动地学习,反复领会技能要领,并延伸理解相关知识,从而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技能竞赛有助于参赛学生开展课外练习和课外阅读,不参赛学生相比参赛学生在知识的考核、技能的动作要领和最终的效果都有一定差距,因此证书和竞赛等领会教学法旨在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以竞赛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领会。[8]
参考文献:
[1]袁伟,王友明.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脏骤停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635-2636.
[2]张锋,王春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疗效的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10):1846-1847.
[3]陈根芝,胡高楼,李旭华.师范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429.
[4]PAPALEXOPOULOUK,CHALKIASA,DONTASI.EducationandageaffectskillacquisitionandretentioninlayrescuersafteraEuropeanResuscitationCouncilCPR/AEDcourse[J].HeartLung,2014,43(1):66-71.
[5]钟灵毓秀,邱雪姣,钟贵良.沈阳市非医学类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技能现状调查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139-142.
[6]王超,黄丹,武继文.大学生急救能力相关调查及比较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7):526-527.
[7]蔡乐农,杨浩杰,高路,等.某理工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及干预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2):1095-1097.
[8]陆明辉,吴燕波,杨里平.论利用教学比赛提高足球普修课教学质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7):526-527.
吴进新 莆田学院体育学院
第二篇: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育创新路径
【摘要】素质教育是新课改的重点内容,那么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创新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是我们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体育;创新路径
一、大学体育教育现状
1.采用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滞后,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纵观大学体育教育现状,我们发现依旧有不少大学体育沿用着过去滞后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具体体现在: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只在校内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或者体育课成为了学生们的自由活动,将跑跳练习作为主要内容,而多数学生一直以来都接受的是这样的内容,不仅实用价值不高,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对上体育课十分排斥,学习兴趣很难有大的提升。2.缺乏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往的大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核评估,一味地强调学生完成规定的分数,未赋予学生应有的自主选择权,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练习项目,致使学生在满怀怨气的情况下完成指定的任务,这样的考核评估很难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还会导致大学体育教育停滞不前,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育的创新路径
1.基于素质教育创新体育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宗旨,提倡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下树立现代化的体育教育理念时,必须结合各类实际情况和科学规律,紧跟社会发展步伐,这样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2.体育教育课程的多样化。当前,高校应摒弃传统的体育教育课程,尽快构建一套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优质体育教育课程,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应从体育项目的实际特点及规律角度出发做好相关的整理总结工作,在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吸收最新的知识信息,不断强化学生的健康素质,并结合学生个体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体育项目。3.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大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技能技巧,提高学生体育成绩外,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身体素质与综合能力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提高。因为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评价手段已经达不到现代体育教育的质量要求,必须作出以下改变:一,摒弃过去以分数评估的模式,采用定性的评价模式等,进而实现科学的行为评价与相互评价,提高体育教育的整体影响力;二,正确合理评估体育活动本有的运动精神,科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精神;三,及时更新评估与反馈信息,评价是一种手段,而并非最终目的,应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明确具体的体育项目研究方向,从而实现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4.创新大学“体教合一”的教学模式。当前,大学体育教育应注重“体教合一”的教学模式发展,一方面体育教育者应摒弃过去教学中以跑跳为主的教学内容,全面推广项目制或者俱乐部制。让学生在体育项目和运动队中加强练习并增强体质,同时熟练掌握各种体育技能,与其他成员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彼此协调配合。这有利于增加体育项目的趣味性,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与意志,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在“体教合一”的教学模式下,大学体育教育才能一直健康的发展下去。学校还应从实际办学条件入手,按照相关政策法规,研发诸多的体育项目、俱乐部,让学生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注重运动队、俱乐部的特色化、娱乐化,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5.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体育教育者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建设一支政治思想、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已成为重点,而这就需要教育者树立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优化完善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深入改革与创新。此外,学校还应为体育教育者提供进修、岗内外培训的机会,或者利用计算机网络对体育教育者开展多样化的培训,这是体育教育者综合素质与教学技能提升的关键。综上,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创新大学体育教育已经是各高校当前的重点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技巧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为未来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连洋.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
[2]田伟.论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5.
岳伟 孙晓辉 青岛黄海学院
第三篇:师范大学体育教育大学生的学习策略
【摘要】构建大学生学习策略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我发展的需求。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方案在理论方面应注重不断调节自身学习情绪,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积累各类学习策略经验。在运动技能方面应注重提高自控能力,综合利用各类资源,实现自身运动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效益
一、构建大学生学习策略的意义
1、社会发展的需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不断学习及自我发展成为当下时代的生活主流。在这种社会发展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大学生具备更高的学习能力,以迎接生活、学习等过程中的挑战,这需要大学生不断优化自身的学习策略,不断创新自身的思维模式,这是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高校的扩招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挑战,这需要大学生不断提升对自身能力发展的要求。2、自我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大学生需要增强自身的文化素质,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鱼,考试的分数不能代表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素质及思维素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实际工作场景中,有些大学生在校成绩优异,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其缺乏良好的创新能力、联想能力等。这种现象的出现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比如教师缺乏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策略。大学生学习方法是体现其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准,在经济发展时代,各个领域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知识型人才培养方案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体育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方案
在体育专业学生理论学习过程中,大学新生的理论知识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在知识认知方面、资源管理方面等与高年级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性别方面,女生的情感策略、认知策略等均优于男生,为了适应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求,大学生需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需要其具备良好的学习自主性,能够对所学知识展开自主性学习、预习。受到客观学习环境及教育环境的影响,有些大学生自我学习调整能力较差,其专业知识学习效率较差。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必须根据实际状况进行自身学习心态及方法的调整,需要及时总结自身的经验及教训,针对实际学习状态展开调整。针对没有完成的学习任务,及时执行,绝不拖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调节自身的学习情绪,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女生的学习自我控制能力更高。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男学生还是女学生都需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需要积累各类学习策略经验,进行各种学习方法的结合性使用。比如在体育教育课程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做好课堂笔记,课后注意整理笔记,课下及时梳理本节课的理论知识。在新型知识概念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将以前所学知识与现有知识相对比,及时解决自身在学习方法及效率上的问题。在实际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得以长时间维持,有的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低,为了提升学习效率,学生需要做好学习上的自我引导,控制好自身的学习心态,确保课堂专心学习、课后专心复习。
三、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策略
实践证明,不同性别学生运动技能学习因素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相比于男生,女生激发学习动机的能力更强,其更容易维持自身的学习注意力。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不断提升,相比于大学新生,高年级学生的情感管理水平、学习资源管理水平、思维认知水平更高。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素质及思维认知素质,这需要大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规划能力。在体育技能学习环境中,学生需要制定科学性的训练及学习计划,提升自身运动技能学习的积极性。这主要涉及到学习时间、学习地点、训练周期等方面。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自我管理策略,其缺乏较高的自控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制定适合自身的体育技能学习时间表,有规律的学习、有规律的锻炼、有规律的训练。相比于高年级的学生,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往往不成熟,这影响到其学习、生活等方面。比如遇到一些技能学习上的问题时,其不能和专业教师及同学展开有效性的交流,这说明现阶段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及学习方式。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新的体育技能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需要进行各类资源的综合性利用,比如请教技能素质优秀的同学,请教本专业的老师,与同学及老师形成融洽的朋友、师生关系,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请教教师及同班同学外,大学生也可以进行网络资源的利用,阅读相关的课外专业书籍及相关技能视频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的体育专业综合知识水平。在实际学习环节中,有些大学新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为了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这类大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比赛,进行自身体育锻炼问题的发现,找到与其他同龄学生的技能学习及锻炼差距,这需要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动力,做好自我引导工作,使自己深刻的意识到运动技能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实现自身运动素质的提升。这需要学生调节好自身的情绪,在有些较难的体育技能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必须遵循坚持到底的原则,实现各类学习困难的解决。这需要大学生养成缜密的学习思维,区分各类体育技能的锻炼特点,强化自身的运动技能综合应用素质。在体育技能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定期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展开评价,明确现阶段知识学习水平与理想目标的差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听取教师及同学对自己的学习反馈意见,在评价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纠正自身的不足,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实现自身体育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结语
为了确保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进行科学性学习计划的制定,在理论知识、技能学习及训练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学生需要明确具体的知识学习时间、技能训练时间及内容,严格监督自己落实好原计划,实现自身素质的综合性提升。
【参考文献】
[1]颉梦宁,李风雷,孙超,曾中根.探析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社会化培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1.
[2]文兰佃,韩玉宾.论新《课程标准》中的体育学习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03.
[3]侯占营.对运动技能学习分类层次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
[4]汪晓赞.元认知―体育教学认知论研究的新发展[J].体育学刊,2003.03.
[5]张绍礼,吴秀峰,杨丹,杨明,江志强.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策略的实验报告[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01.
刘舜卿 河南师范大学
第四篇: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评价体系构建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已经不单单局限在武装学生的头脑,更是希望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能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拥有基本的体育技能。对于学生的教育也逐渐从以应试为目的转变为以适应社会为目的,对于我国教育行业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为了能够更好、更全面地引导学生参与体育,加强体育锻炼,我们需要制定新型的教育评价体系,保证学生在学习过后对自身的水平有着较为可观的认识,对不足的方面能加以有针对性的加强。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评价体系;教育
教育是一个持续时间长并且复杂的过程。如何判断教育水平以及教育成果成为了教育评价体系出现的重要因素。教育评价体系对于学生而言,能够直观地了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遗漏,同时对于自身的不足也能有更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对于老师而言,教育评价体系的出现,能够更加清楚地总结出每一个学生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对教学活动也起到了导向作用。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应试教育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但是又无法避免,与此同时,体育教育则变成了单纯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教育。在以往的评价体系中,运动技术技能以及身体素质一直是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这两个核心内容直接暴露出体育教育的短板,同时也与高校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驰。
1以往大学生体育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大学生体育教育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在不忘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体育思想的养成。因此,2002年教育部颁布执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成为评价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这项标准的执行,对于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参加体育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评价项目还是拘泥于身体形态以及身体机能的考察,缺乏对学生体育思想、情感以及态度的评价,并不能直观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育教育水平和认知高度。另外,每个学生自身的身体条件都有非常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是否每个学生都适应同一套教学方法,也没有在评价体系中加以体现。在传统的评价标准中,我们过于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评价,相当于我们过于注重一个点的成绩,而忽略了整个面的水平。这样的评价标准不但没有对教育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同时还打击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严重背离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和教育思想,这也是最需要改革的方面。
2如何构建大学生体育教育评价体系及内容
第一,需要服从学校的体育目标。大学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机会。相较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身体机能都更为成熟,思想认识也更为成熟。因此大学体育教育旨在为学生传播更为深层次的体育知识以及运动技术,在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同时,让学生灵活掌握身体健康知识以及科学的锻炼方法,真正明白体育运动含义,为终身的体育锻炼从根本上打下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大学体育不仅要关注当下,更要放眼未来,为每个学生日后的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大学体育教育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育,是传授的过程,同时也是发掘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此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取的。每个人受到遗传因素的左右,体育素质以及运动能力存在非常大的个体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体育教育出了不小的难题。因此,这更需要教师在体育教育过程当中,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另外,体育教育和其他文化教育一样,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简单地从体育动作掌握水平来判定一个学生的好坏。我们真正需要的评价体系应该既能看到结果,也能感受到学生一点一滴的变化。第三,充分发挥评价对于教育的积极作用。教育评价是卷面分数的升级版,分数只是单纯地表现了学生对于卷面上的知识点的掌握水平,而教育评价所反馈的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接受程度,这对于教师在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为了达到这一理想效果,我们应该在平日教学中减少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转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记录,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教师需要有不同的对策和思考。体育教育对学生来说,是一项相对轻松的教学内容,这也是体育教师独特的优势。在平时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传授学生体育技能,更要传授给学生将体育带入到日常生活中来,充分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体育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第四,评价指标需要科学合理,易于操作。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评价是指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接受体育教育的情况做一个总结,需要包括必修内容以及选修内容。与初中和高中不同的是,大学生体育课堂上同学都是来自不同的班级,因此教师在管理的时候只能以个体为单位而不能以班级为单位。因此寻找一个便于操作、科学有效的大学生体育教育评价体系,非常有必要。
3结束语
大学生体育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大学体育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建立起能服务于老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对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一个好的评价体系不单能够对学生体育技能掌握程度做出相应评价,而且还能够对学生在平日的体育锻炼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导向作用。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需要保证以人为本,以服务教师和学生作为根本原则,便于操作,管理科学,符合未来对于教育的需求与期望。另外,一个完善的体系至少应该包含学生的体质健康、运动技术、体育知识以及运用能力这几方面,如果能够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情感变化加入到评价体系中去,那么这个评价体系就离完美更近了一步。教育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对于教师来说,如何能够在这条道路上带领学生走向美好的未来,值得每一个老师去不断探索、钻研。
参考文献
[1]虞锡芳.试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体育教育评价取向[J].体育与科学,2001.22(2):75-77.
[2]陈东岗.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5):74.
[3]张建华.从美、日两国体育教育评价的发展看我国体育教学评价改革[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1):24-27.
[4]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赵健 金龙泉 李金鹏 大连海洋大学体育部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