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多,高等职业院校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偏重于应用实践,对其职业有很强的针对性。高职毕业生一般具有吃苦耐劳、较强的上岗适应能力和稳固的专业思想、安心在一线工作等优点,但是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高职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一般会对工作出现倦怠、适应能力较差、身体素质差不能满足职业技能的要求等现象,比如制造类的学生在车间工作时间长了就会出现下肢发麻的现象,以至于出现工作业绩不理想的情况。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教师在安排体育课内容时,没有考虑他们的未来职业特点,体育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因此,在体育教学时,其教学内容对学生职业具有实用性的应用价值,增强他们的体质,以防止各类职业性疾病,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从上世纪末起非师范、非医学、非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逐步规范校名后缀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而师范、医学、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则应规范校名后缀为"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为高职院校的特有校名后缀,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响应教育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规划,部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从2012年起开始试办本科层次的专业(与本科院校合办)。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包括本科和和专科两个学历教育层次。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从本校的中专直接升学过来,二是,通过高考招生进入该学校。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对象的体质、年龄、接受体育教育程度、文化素质等方面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主体的改变,其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目标上应该有所调整。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和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一致,并没有因为生源的改变对教学的结构、模式、内容、方法等进行相应的调整。另外,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盲目和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相混淆,导致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二)体育教学职业特征不明显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就是具有针对性,针对社会需要的人才要求定向进行培养。培养的学生具有某种职业的岗位能力,属于应用型人才,是某一个技术领域的专职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和普通高校的基础教育不同,学生具有应用性、实用性、技术性等的综合职业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职业性强主要体现在,他们在经过培训后能快速走向一线的工作岗位。所以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的内容应该和学校的职业特点相结合,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开发应该围绕职业性展开,整体的教学目标应该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服务,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并没有体现出学生的职业特色。
(三)体育教育思想落后
在我国教育中一直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强调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体育教学中也一样,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机械地传授学生体育基础知识和体育技能。这种培养思想虽然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却造成了人才培养的局限性。其教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忽视了学生的体育能力、意识、习惯的培养,在他们将来毕业走向社会之后不能形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还有就是由于经费的投入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的器材、场地、师资等方面不够完善。(四)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不足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实践不足,其教学和社会生活脱节,对于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的应用较少,信息十分封闭。体育教学内容枯燥、没有重点、十分繁杂,跟不上时展的潮流,教学形式单一。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应该以学生就业为基础,培养他们良好的身体素质。
(一)明确体育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院校职业性的办学特点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要将体育教学和职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劳动的特点,定向培养他们的体育终身锻炼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对于将来的职业,可能会出现职业病,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增加职业病预防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使他们将来快乐的工作和生活。
(二)改革体育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培养一切以他们的将来的职业为基础,体育教学也不例外。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未来职业需求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实践的价值和多样性,并且具有一定的职业特点。比如将来从事医学影像、检验工作的学生,设置的课程应该侧重锻炼大脑皮层神经的灵敏性,开设手腕操、太极拳等课程;对于将来从事旅游、策划工作的学生,开设的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耐力,开设街舞、户外运动等课程。总之,就是要开展职业性的体育教育。
(三)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也要进行改革,打破传统,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上课时打破班级为单位的上课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上课内容。在课程的设计上,加强选修课程、减少必须课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入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集锻炼、休闲、学习、娱乐为一体,让学生在各个地点、各个时间都能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对一些理论课程,学校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教学,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意识到体育锻炼和于未来职业之间的相关性,促使学生树立自我体育的意识。
(四)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效果。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基本的体育素质,还要有宽泛的知识结构,及时掌握和学生就业相关的体育信息。针对学生的职业特点以及将来职业劳动对他们产生的伤害,设计具有保健和预防功能的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师既是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者又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教学的设计。所以,必须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交叉学科的知识水平,从而满足高职院校体育改革的教学要求。
作者:宋涛 单位:九江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