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文学素养教育策略探讨
一直以来,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在呼吁,我们虽有语文教育,但缺乏文学教育。其理由之一是学校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字词、读音和语句结构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学修养和审美取向的教育:其理由之二是大部分中小学生家长更看重语文成绩,却忽略了孩子的文学素养。基于此,我们通过研究“中小学文学素养教育的实践策略”这一课题,试图通过文学素养教育策略的研究,对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尤其对作文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实践支持。
一、立足儿童文学,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近几年来,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开展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2016年,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组成的联合课题组经过三年的研究,正式提出了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内涵。在六大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排在首位,其基本要点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从这三个要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学素养的分量。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恰恰是其人文底蕴构成的核心要素。文学素养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教育,是提升学生的文学感受力、文学鉴赏力、文学创造力的教育。文学素养自然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但文学素养教育又区别于人文素养教育。在这里,我们从“人文”概念中剥离出“文学”,意在进一步强调人文素养中的文学性内涵,强调文学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研究文学素养教育自然绕不开语文教育,语文教育是文学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深入实施文学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一个人从幼年开始,听大人讲故事―独立看绘本―选择阅读儿童读物……这样逐渐成长的过程,也是其文学素养不断积累的过程。阅读是培养儿童文学素养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文学素养的前提。那么,在中小学阶段,如何指导学生读书,读哪些书,是实施文学素养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培养阅读习惯:以儿童文学为载体作为文学素养教育的主力军,中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文学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强化语文课堂中的文学素养教育。中小学生尚属儿童阶段,最适合他们的读物自然是儿童文学。这不仅因为儿童文学主要描述的是童年的生活,更在于儿童文学具有成人文学所不具备的特质。比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图文并茂,以图画为主的绘本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理解。课题项目组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有很多小学校为了能让刚刚走进学校的小豆丁们读书,特别建立了“绘本馆”。在绘本馆中摆放了大量的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绘本书籍。学校还设置了每周一节的阅读课,由教师带领学生到绘本教室里阅读。教师还结合语文课上、课下的知识积累,整合美术课程,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很多学校还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制作绘本。学生在看图识字、看图讲故事、描画想象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阅读的兴趣;到了中年级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广泛阅读童话故事。可利用童话篇目导读课,引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使学生逐步爱上童话,喜欢欣赏童话,体验到童话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创作童话,鼓励他们创作一定数量的童话作品;在高年级阶段,学生的阅读基础已经较为厚实,教师就可以带领他们阅读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这个阶段,应该倡导学生读整本书。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读书成果。进入初中阶段后,在阅读中外儿童文学经典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更多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类经典作品,进一步拓展他们的阅读空间。
(二)家校深度合作:举办家庭读书会中小学生的阅读大多以文学作品为主,以其他类型的作品为辅。所以,只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能够引领他们走上文学阅读之路。为了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文学,从小就能接受良好的文学素养教育,有的中小学教师尝试带领学生和家长开展“家庭读书会”实验活动。这项实验采取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参与的方式,把阅读变成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每一个学生的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积极参与,加入阅读的行列。所有家庭成员与孩子一起读故事、讲故事,大声朗读优美的文字,甚至一起把书中的故事表演出来,分享文字阅读所带来的独特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亲临“家庭读书会”现场进行观摩和指导。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教师惊奇地发现,学生对于那些在家庭读书会中与爸爸妈妈一起阅读、讨论、交流过的文学作品,都有着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感受。当他们把在家庭读书会中和家人共同读过的故事再拿到班级进行全班交流时,大家都会兴奋无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学生们为什么对与家人共读过的文学作品充满着无限的喜爱?答案并不难找到,那是因为,在那些文学作品里,有着爸爸妈妈的身影和味道。在阅读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亲眼看到了家人身上闪耀着的爱的光芒。“家庭读书会”实验一段时间后,教师们又开始尝试在学习小组之间组织“家庭读书会”。小组内的同学共读一本书,每个人回到家后,在“家庭读书会”上进行阅读、交流。在一定限期内完成之后,几个家庭还要共同分享阅读的收获。丰富多彩的“家庭读书会”使学生们充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学习的快乐,家庭的温暖。
二、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不是文学素养教育的全部。除了语文课堂,我们还应广开渠道,探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与策略。学校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真正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大量的教育实践探索,很多教师发现,学习和背诵古诗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如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最重要的就是要设计他们喜欢的教育方式。比如,有一所小学开展了有趣的“古诗词”竞赛活动。每个班级都有“小考官”,他们都是在班级的考官选拔擂台赛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每个学期初,全校三到六年级的每个班级都要进行考官选拔擂台赛。申报考官的同学,需经过古诗“车轮赛”“抽签赛”“挑战赛”三个环节的比拼。层层过关后,才能获得小考官的称号。然后从中再选出一名主考官,组织考核本班其余的小考官。小考官要考察所负责的班级同学的背诵情况,在学期末给出被考核同学古诗文口头背诵的成绩,此成绩要加入到该同学的期末综合成绩里。有的学校还创造性地建立了学校古诗词考级制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特级”四个级别。“初级”考核背诵校本课程古诗文诵读读本《源头》一、二年级的内容;“中级”考查《源头》三、四年级的背诵内容;“高级”考查《源头》五、六年级的背诵内容;“特级”考查《源头》整本书的背诵内容。这样的设置,让每位学生都有了明确目标和努力方向。在每个学期末的考级颁奖典礼上,考级通过的同学将进行汇报展示,学校会颁发证书和奖品。有的农村学校还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尝试将艺术与作文教学相融合。课题组曾在一所农村学校观摩过这样一节课:上课铃声响起,美术老师拿出几张彩纸,对折,指导学生撕出人物的面部轮廓。学生们细心倾听,自由创作。语文老师适时参与进来,引导学生表达所撕人物的外貌特点和背后的情感故事。在大家的发言中,有的感人至深,令人唏嘘落泪;有的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美术和语文学科实现了巧妙的融合,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这所学校地处长白山区,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学校把满族剪纸艺术引进校园,开展了满族剪纸艺术的教育和传承活动。在校园中,建有一座完整复原的东北民居,院落里老井、葡萄架、仓房和篱笆一应俱全。屋子里有磨盘、火炕、摇篮,以及古朴雕花的老柜子……传统的农家院,琳琅满目的生活用品及普通人家劳作的场景,在学生们的美术作品里都有所展现。而对每幅作品加以解说的文字又都是学生直抒胸臆之作,看着、读着、听着,亲切而动人。文学素养教育就在这种多学科课程的融合中,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上述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指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避免了“强加”和“灌输”,选择了他们喜欢的方式。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同快乐的游戏过程,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了文学素养教育之目的。语文课堂是文学素养教育的主阵地,但并不是文学素养教育的全部。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该解放思想,积极开发课堂之外的各种教育资源,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实施文学素养教育。同时,中小学文学素养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儿童文学的范畴,应寻求文学和教育之间的“契合点”,使文学素养教育成为更高层面的哲学――文学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哲学。
作者:赵准胜 单位:吉林省教育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