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团队合作能力研究
【内容摘要】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近几年,随着各高职院校不断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在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企业对部分高职毕业生在职业素养能力方面的表现不甚满意的情况。因此,本文论述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团队合作能力训练的初步成果,同时提出了高职学生在职业素养教育中的新要求。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团队合作能力
近几年,随着各高职院校不断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在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企业对部分高职毕业生在职业素养能力方面的表现不甚满意的情况,如:有的高职毕业生由于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在工作中急功近利,工作时怕苦怕累,导致自身难以扎根工作岗位开展工作创新;有的高职毕业生由于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工作中只求人人为我,但不讲我为人人,工作时不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也不能做到尊重群众、方便群众;还有的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同时淡化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工作中只求索取,不讲奉献。这些高职毕业生在职业素养方面表现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就业竞争力。结合学院的实际,发现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发展时期,学校和社会对其能力各方面素质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最起码关键的成功因素是不同的。在大学生成长的鼎盛期,团队协作能力中的领导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角度讲,都要求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取得团体的成绩,而摆脱个人主义的一己之快了。由此,团队合作能力就凸显得重要了。
一、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
团队合作能力定义为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已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更重视的是协同工作,因而,团队的氛围将直接影响到团队的工作状态及效率。团队中的任何成员都应该积极主动去寻求其他成员的优点和积极品质。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其他成员的优点,克服自身缺点,增强整个团队的优势。因此,只要团队成员积极发现他人的优秀品质,团队的协作就会变得效率更高。现代企业文化中团队合作精神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企业可以通过适当的组织方式将人员安排到相适应的岗位上,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良好的奉献精神和从业者素质铸就优秀的团队。反之。良好的团队协作也将反馈企业。而高职学生是面向行业一线的从业者,要使他们达到企业的要求,就必须培养其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团队合作能力的功用
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从业者在学习工作中所面对的情况更加复杂。多数职业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已经无法处理纷繁复杂的问题,也就无法高效完成工作。从业者需要通过协作来完成工作,这就要求职业人建成团队来解决生产、服务等各类工作中的问题,团队成员之间的依赖、关联更多。同时,还需要团队成员之间采用必要的协调行动,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奇迹。“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百川纳海才能激发惊涛骇浪”,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小溪与大海之间的关系。职业人需要融入团队,才有可能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自身优势,起到作用。团队合作能力对任何企业或组织来讲都十分重要,就如同《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中所唱到,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力量一旦被激活,这个团队也许就能创造出奇迹。大学阶段是一个自主学习的重要时期,现代教育中采用的分组讨论、分组实践等团队协作的教育方式也可以通过团队协作的力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也为未来工作中的协作奠定基础。因此,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培养也应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团队合作能力的训练
现今社会,完全依靠个人力量打拼奋斗获取成功的可能性已经变得微乎其微。优秀的企业家早已经将关注点转移到如何建立一支协同作战的优秀团队上。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发现拥有相同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的人在从事相同工作时,其效率、结果等方面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其原因是个人素质之间存在的差异,而团队协作能力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由此看来,在当前高等教育中,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将会导致用人单位团队的绩效结果。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实践,结合本院学生的具体实际设计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先后为学生设计了团队拓展活动,爱国主义基地自由行,红歌比赛/诗词朗诵比赛,课程专题内容研讨,社会问卷调查,法律辩论赛,社会公益活动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而在一系列团队活动中重要的的一项是课程专题研讨,这一环节既可以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又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活动。这种训练的形式是以任务为驱动、以团队为组织、以专题为内容,训练的过程中体现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教育指导思想。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采用系列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团队协作精神养成,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之后,就会逐步养成团队协作的工作和学习习惯。通过在实践课程教学中的不断探索,总结出了以下几条经验。
(一)优势互补。组成团队合作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若与自己优势互补的人一起工作,你的劣势正好是对方的优势,让队员们共同应对挑战。个人能力是不全面的,但组成团队却能攻无不克。
(二)公平。人本能地渴望被他人公平,公正地对待,没有人喜欢吃亏或者被别人利用。事实证明,任何所谓“聪明”的自私行为,最终最大的受害者必是”聪明人”。
(三)信任。与e人合作就意味着要冒风险。没有相互间的信任,合作只是空谈,自己做反而更容易些。不信任会导致管理及沟通成本的急剧增加,会让你的决策出现严重偏差。
(四)宽容。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缺点,不避免地会犯错误。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相互的包容和谅解,那么刃木突岵恢址纯剐睦恚魉樗幸绦献鞯睦碛桑献鞴叵底匀蛔呦蛑战帷
(五)沟通。大家精诚合作,完成共同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顺畅的沟通。在合作早期,交流能化解误会,确保双方是值得信任的。之后,顺畅,持续的沟通能提高工作效率,让两个人保持同步。从团队合作活动开展至今,经历了5年的探索,在此期间学生们的收获也是巨大的。有的学生在感悟里这样说道:“通过这次团队协作活动,我增强了自信心,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毅力,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集体观念和责任感,我相信这次经历必将会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给我带来帮助。”良好的团队协作是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而协同作战中经常发生的矛盾冲突究竟应该怎样去解决呢?应当注意的问题是:能力差;效率低;太粗心;太骄傲;不配合。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在合作过程中队员之间相互推诿,遇到困难相互指责,最终导致任务的失败。虽然失败了,但是大家却最终体会到了合作的必要性。
四、结语
任何职业都离不开团队合作,所以无论是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还是大学校园以外的各类社会活动都应与团队能力培养相结合。高职教育目标之一就应该是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并以发展团队合作能力为素质教育的导向,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和社会环境中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理解“团队精神”的内涵,进而成长为专业能力强、合作能力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作者:闻薇 单位: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