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MOOCs教育课改思考
[摘要]以国内高校图书馆历年举办的新生入馆教育为例,在分析了慕课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新生入馆教育的内容核心主题进行类慕课化的形式改造,以期探索利用慕课思维模式进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建设方法。
[关键词]MOOCS;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新生入馆教育;课程建设
20世纪70年代,由PaulZurkowsi于1974年首次提出“In⁃formationLiteracy”开始,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经历了这样一个演进路径:从提出信息素养的基本素养到正式界定信息素养的概念,再到强调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继而将信息道德纳入信息素养的内涵,最后探讨将信息素养确立为一门科学,提出应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信息素养教育[1]。目前,国外欧美大学将信息能力与阅读、写作、计算(数学)并列为大学生必备的4项基本能力,而国内高校普遍就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达成共识,认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创新和信息道德的综合能力培养[2]。由此可见,信息素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根据相关研究者进行调查后发现[3-5],目前国内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实践能力、评价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法律意识等方面都比较弱,信息素养水平令人堪忧。造成这种结果的各种原因当中,现有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存在不足应是主要因素之一。根据调查分析国内高校现有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模式及其相关研究[6]得知,利用网络进行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针对传统信息素养教学方式的不足,积极进行改革创新的主要趋势。如采取利用图书馆网站主页、搭建在线教育平台、构建微课平台等方式进行信息素养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作为近年来网络在线教育模式的一种新方式,慕课以其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四大特质于2011年从美国开始席卷全世界,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大讨论。
1MOOC的概念及其运行模式
MOOC(慕课)是英文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缩写,意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是新近在全球范围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模式。“M”代表大规模(Massive),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课程多则可达上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开放(Open),学习者以兴趣为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在线(Online),学习在网上完成,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课程(Course)。MOOC于2012年由美国著名大学发起,短短一年多时间席卷全球数十个国家,600多万名参与学习者遍布全世界220多个国家,其影响范围较广、扩张速度较快,一些人将互联网技术引发的这场教育变革称为“MOOC风暴”。在MOOC中,课程组织者通过课程中心平台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和讨论主题;学习者通过各种不同的社会性学习工具,包括课程讨论空间(如Googlegroups)、虚拟教室(如Skype)、人际互动工具(如Twitter)、课程资源分享工具(如Facebook)等参与学习,或通过课程中心平台记录博客,分享学习体会等;课程组织者对课程内容和学习者生成的内容进行整理和筛选,以RSS或者每日邮件等形式与学习者分享。
2MOOC的特点
2.1教学体系完善
MOOC课程都非常接近于传统的课堂,有开课和结课时间,每门课程5-8周,也有相应的课程作业和期末考试。平时学生一周会需要花上3-10个小时不等的时间在一门课上。要想拿到高分,不仅需要你学习每一周的课程内容,还要上交作业,参加测验。
2.2学习体验愉悦
在MOOC里,为了保证学生线上学习的专注,每个视频都被切割到6-15分钟,甚至更短。同时,在老师讲课期间,通常会穿插一些提问,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在视频上作答了之后,才能继续观看。此外,一般MOOC的学习都有时间限制,课程截止日的存在,让MOOC学习更加有节奏性和阶段性。
2.3评价机制健全
对于网上学习来说,评价机制的建立是个重要基石。MOOC通过机器测评和学生互评两种方式进行学习效果评估。机器测评方式,应用于大多类似于数理工科类的的测验、作业、习题等方面的客观题,计算机软件可以对此类答题结果进行打分评估。学生互评方式,则用于人文类的主观题,例如在一个哲学课程中,想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释能力,这些是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的。MOOC通过技术支持,利用“同学互评”(PeerAssess⁃ments)来解决这个问题,由学习者对同学的作业进行评价并提供反馈。
2.4移动化、碎片化学习
MOOC课程提供的平台功能完善,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其提供的短小精悍的慕课视频,以及学习进程记录功能可以满足当前学生碎片化、移动化学习的需要。
2.5学分及证书
迄今为止,绝大部分的大学尚不能为大学生提供MOOC课程学分,但通过课程的学生会获得开课教授签署的“课程结业证明”和成绩单。最新的情况是,美国有些大学开始尝试区别性地为修完MOOC课程的学生提供学分。有人预测,随着MOOC的发展,大学一旦能够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学分和学位,MOOC将对传统大学构成“革命性”影响。
3xMOOCs与cMOOCs的区别
cMOOCs是指基于连接主义的慕课,以培养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认识为目标,要求学习者积极参与分享,教师的角色是助学者而不是课程知识的唯一权威传授者,其课程网站不提供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具有创造、自治和社交网络化学习的特点。cMOOCs主要在教育技术圈内流行。xMOOCs指代的是最近几年由大学在Edx、Coursera、Udacity等平台上提供的慕课,xMOOCs采用的教学方法与高校的传统教法类似,教师是新知识的主要讲授者,学生则通过做习题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培养相关技能。xMOOCs背后的学习理论是掌握学习理论,其侧重于知识的传递和掌握,换言之,偏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在技术的支持下,慕课教学可轻松实现掌握学习教学原理。从教学价值角度看,xMOOCs与cMOOCs各有千秋,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但从开设课程的方便性角度,由于xMOOCs有平台商的支持,且与传统教学方式变化不大,因此比cMOOCs更容易普及。笔者就是以xMOOCs作为新生入馆教育课程改造的参考课程模板进行的探讨。
4新生入馆教育发展现状
新生入馆教育也叫馆前教育,是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启蒙教育,同时也是提高读者整体信息素养的基础环节,是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质、培养新生良好阅读习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维持图书馆正常的流通和阅览秩序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据了解[7],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新生入馆教育基本可分为以下4个层次:传统的教育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录制并播放多媒体视频、多种模式混合等进行新生入馆教育活动。近年来,针对新一代大学生的信息行为特征,充分利用新信息技术,以更方便、灵活、高效的网络化模式成为当前入馆教育的转变方向[8]。
4.1新生入馆教育的内容核心主题
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内容包括图书馆资源概况、规章制度、借阅方法、OPAC(联机目录)检索、电子资源的基本使用技能等。从新生入馆教育的目的来看,其主要是新生读者在利用图书馆之前,通过开展一些活动或教育培训,使新生可以快速了解和学会使用图书馆,并在当中获得初步的信息意识启蒙。因此,其内容核心主题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了解(感知)图书馆和利用图书馆,因此新生入馆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两个方面。在了解(感知)图书馆方面,主要包括图书馆的历史和发展、本校图书馆概况、规模、馆藏布局、馆藏分类(图书分类知识)、排架规则、借阅规则、规章制度、开放时间、联机数据库介绍等内容。而利用图书馆方面,则主要包括图书的阅读选择、OPAC检索、学习资源搜索技能及电子资源的基本使用技能等内容。
4.2当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新生入馆教育模式
开展新生入馆教育是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普遍做法,也是高校图书馆的传统业务工作重点之一。笔者根据文献调研发现[9-12],以讲座或专题讲座、网上教程、学习平台、实地参观、发放读者手册、主页设置专栏以及几种模式相互混合等形式构成当前高校新生入馆教育的主要模式,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看出,以传统模式进行新生入馆教育,如讲座、实地参观、发放各种宣传资料、指南等模式,存在教育内容繁多、培训时间短、针对性不强、缺乏与新生的互动、内容及形式难以吸引互联网时代的新生等问题。而以网络化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模式探索,如构建学习平台、自助学习系统、在线学习中心等模式,也依然存在诸如过于单向的知识传递、依赖新生的自主性,缺乏互动和体验、缺乏有效监督和引导,在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难以提供碎片化和移动化的学习等方面的不足。
5MOOCs模式下的新生入馆教育
以慕课的概念而言,其4个特质只要变动一个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慕课模式。因此,一方面鉴于新生入馆教育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及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秩序的重要性,其开设一般带有某种强制性质,如通常采取未通过新生入馆教育课程将无法开通借阅权限等措施。另一方面,如果完全按照慕课的形式开展新生入馆教育活动,以慕课现行存在的一些情况来看,其课程普遍存在完成率较低等问题,容易导致新生入馆教育课程难以顺利实施并完成,继而影响新生入馆教育效果。由此可见,新生入馆教育课程其实并非完全适合直接采用xMOOCs的模式进行教学,而是需要利用xMOOCs平台并借鉴xMOOCs的一些思维方式对现有新生入馆教育模式进行改造。
5.1基于慕课平台的新生入馆在线教育组织模式改造
依靠现有慕课平台进行新生入馆活动的组织,在平台上实现对新生的注册和管理,不仅可以采用其现有成熟的平台认证、管理功能,还能优化传统新生入馆教育组织模式,提高组织效率。依靠慕课平台,新生首先在平台上注册个人账号,根据注册信息提供的邮箱账号及学号对应每个新生本人,而学号则与借阅证号相关联,这是新生考核的唯一身份认证。图书馆通过新生提供的邮箱账号及其手机号码,以发送邮件(或者以手机移动终端提供的微信形式)方式进行学习过程的实时管理(如学习进程、活动组织、作业等信息的提醒和)。课程资源在慕课平台后,采取两种方式的在线学习,一是面对新生的相应固定周期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需要新生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入馆教育内容,没有按规定时间完成的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考核成绩,而考核成绩未能达到要求的将提供补修机会(新生补修期间,借阅证部分权限将受到影响),直至考核达标通过。另一种方式是面对全校读者的无时间限制的课程浏览方式,学校的任何类型读者均可在注册账号后,根据需求登陆慕课平台按内容主题浏览课程资源。
5.2基于课程模式的新生入馆教育内容改造
以课程模式组织进行新生入馆教育,是慕课思维模式改造新生入馆教育的最核心部分。从现有新生入馆教育的模式来看,普遍以讲座或者组织视频观看、现场参观等活动形式进行新生入馆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经常采用的主要模式,这是高校图书馆出于各方面不利因素,如组织培训时间急促、培训人数众多、教师人数不足、技术条件不成熟、培训场所缺乏等影响下而采取的模式。如此一来,势必造成新生入馆教育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要求,以至于每一年的新生入馆教育容易流于形式。从新生入馆教育的内容来看,以“理论知识+实践利用”为核心主题的新生入馆教育内容,非常适合采用慕课课程背后核心的教学原理――“掌握学习”进行教学,而通过借鉴慕课的模式,结合新信息技术条件,不仅可以克服上述不利因素,还可以视频、课堂小测、练习、实践(活动)、作业等一些慕课组成要素构建全新的入馆教育课程内容,以课程模式的教育手段,有效提高新生入馆教育的学习效果,实现学生对图书馆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借鉴慕课模式将传统的新生入馆教育内容改造成类慕课化的课程模式需如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是对原有新生入馆教育内容的分解,将内容层层分解直到知识点一级,形成知识点清单,同时应保证一个知识点只讨论一个话题或一个问题,由此形成的知识点相对应的视频时间可控制在3-8分钟间,形成文字稿以不超过2000字为宜,同时为方便管理和使用,还需要制定知识点的编码规则。第二步是制作或整理视频资源,按照知识点清单对这些资源进行归类并编制知识点对应编号。第三步是建立知识点的问题清单,以模拟传统课堂模式中的提问环节,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提醒学生回想刚学的知识、概念。可将问题清单对应教学视频进行编号保存后,采用嵌入视频的方式进行课堂小测验。第四步是列出相关知识点的讨论话题或讨论材料,并一一对应具体知识点。第五步是列出练习题和布置作业,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客观性质的练习题或主观性质的作业,并准备相应的标准答案或评分标准。
6结语
慕课化改造的新生入馆教育课程背后核心的教学原理是“掌握学习”,掌握学习教学原理偏重的是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比现有新生入馆教育模式,以课堂内容、课堂小测、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组建的新生入馆教育模式,完善了以往以讲座或主题教育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模式所欠缺的课程组织模式,使其更具有层次性和组织性,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可以提高学生对图书馆相关知识及技能掌握的效果。另外,在此种模式下,还可以结合高校图书馆的未来需求,不断摸索并拓展图书馆借阅证权限功能,丰富借阅证的使用功能和服务功能,如学习空间的预约、阅览座位的预定等,从读者需求程度方面提高图书馆借阅证的含金量,进而有利于图书馆服务品牌的创建。
参考文献:
[1]张士靖,杜建,周志超.信息素养领域演进路径、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5):101-106.
[2]娜日,吴晓伟,吕继红.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升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10(8):178-181,143.
[3]马费成.案例研究: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1):24-29.
[4]徐海燕.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情报探索,2009(1):24.
[5]冯婧.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分析及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218):88-90,97.
[6]喻萍.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课程”构建与实现[J].图书馆论坛,2011(3):168-171.
[7]王倩,刘翔,黄志强.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平台的研究和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2010(2):18-21.
[8]王小强.新生入馆教育形式的转变及自助开通借阅权限的实践――以暨南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3(14):56-59,72.
[9]王宝英.高校图书馆网站“新生入馆教育平台”构建情况分析――以26所“211工程”院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3(6):44-47,52.
[10]陈靖,郑宏.普通高校新生入馆教育方法新探[J].图书情报工作,2009(23):95-98,52.
[11]朱东妹,潘杏仙.大学新生入馆教育网上互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学研究,2011(1):8-11,32.
[12]杨建永.开展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测试,提升新生入馆教育教学质量――基于宿迁学院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2010(6):113-115.
作者:罗铿 单位:嘉应学院图书馆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