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教育与人文素质的提升
一、媒介素养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首先,媒介素养教育是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客观要求。大学生涯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事物和多元文化的诱惑,大学生难免把握不住自我。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当今一些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流行文化,也往往带来一些消极的甚至不健康的思想,极大地误导了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各种负面影响。特别是在信息多元化的网络时代,网络文化容易使大学生陷入信息迷局,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接受专门化、系统化的媒介课程的学习,以此形成媒介批判意识,培养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不良影响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
其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媒介时代的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必然会受到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大众文化的浸染。媒介技术几乎能无限制地满足视听感官需要,大众文化信息全方位、全天候地影响着高校,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他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令人耳鸣目眩的大众文化正在通过各种媒介逐步向大学文化渗透。媒介素养教育旨在通过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合理运用大众传播媒体的文化资源,进行媒介素养的系统教育,将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解读媒介信息,有效利用媒介建设性利用媒介完善自我,从而对自己的媒介行为进行合理评价和科学管理。积极探索和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构建高校人文精神,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品味,丰富大学文化的时代内涵。
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
面对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及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应当从现实出发,采取可实施的对策措施,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的优化必须跟随时展的步伐,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必须充分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意义,将媒介素养作为一种重要的、基本的个人素质纳入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建构体系当中,同时,基于其重要程度,可将其列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之中。
第二,确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不局限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而是将媒介素养课程作为人文类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刚刚开始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可以增加媒介素养类的选修课程,比如设置时事解读、时事大讲堂、影视作品赏析、流行文化解析、新媒体制作等课程,增强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而在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学校,在人文课程体系内既可以开展独立的媒介素养课,还可以把它与其他人文课程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对传播模式、媒介的性质和功能等传播学理论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宏观视野,并能够利用媒介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开设媒介素养课程重在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别力、赏析力和批判力,因此在讲解案例、欣赏媒介产品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媒介现象和问题的深入思考,进而培养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媒介素养。
第三,提高学生参与传媒的实践能力。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更多地给大学生创造参加传媒实践的机会,同时将各种校园媒介资源作为大学生接触和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平台,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媒介活动中的实践主体。校园媒体如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电视台等,可以定期、定量地开放给学生参观,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各种媒体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丰富学生对媒介活动的感性认识。高校可以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媒介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媒介的积极性,比如举办校报或校刊设计大赛、博客制作大赛和校园DV制作比赛,主题可以围绕高校和学生学习、生活进行。这些都不失为参与媒介实践的表现,而这些形式多样的媒介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强化媒介素养意识和思想,而且还可以提升其自身的媒介素养甚至人文索质。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无论媒介素养教育还是它包含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都是一种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必须用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来教育大学生,使其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有更多的自我约束,更多的责任意识,不使自己受现代媒介技术发展消极作用的影响,从而正确地认识媒介、理解媒介、运用媒介,获得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并终身受益的素质和修养。
作者:刘莉 单位:空军预警学院人文社科部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