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创新
【摘要】文章参考《2019年发展与信息获取报告》的研究成果,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三个方面,构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创新的可行框架,指出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效能的切入点是聚合多主体信息素养教育的比较优势,着力点是创建基于用户需求画像的阶梯式信息素养的教育内容,立足点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人性化的信息素养教育手段。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创新
早在2009年初,国际图联便在“信息素养资源目录”数据库设计说明中明确指出:开放数字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不仅要夯实用户识别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基础,还应增强用户对信息的交互、分享、整合、应用与再造技能[1]。2015年12月,国际图联学校图书馆组织《国际图联学校图书馆指南(第2版)》,对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方法与内容做了进一步明确规范。近年来,我国图情学界高度重视国际图联所提出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新理念、新要求、新战略。文章从两个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即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核心内容和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方法。
一、《2019年发展与信息获取报告》关于高校
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要点解析自2017年起,国际图联与华盛顿大学技术与社会变化小组合作年度发展和信息获取报告,主要基于连接性、社会和文化规范、技能三个维度,全面评估世界各地公共信息组织在信息传递、信息获取与信息增值等方面取得的进展。2019年5月23日的《2019年发展与信息获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研究团队在探究“未来五年信息素养教育的合作伙伴”“哪些趋势和技术会驱动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如何制定兼具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等问题的基础上所得出的最新的学术成果[2]。《报告》特别提到影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五大关键趋势:建立健全信息与通讯基础设施、营造积极的信息使用环境、提升用户全链条信息处理能力、创新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促进信息素养教育与高校教学科研深度融合。此外,《报告》围绕“数字素养与元素养教育”“促进真实的学习”“跟踪和评估证据”“拓展信息获取渠道”等十个专题进行案例研究,为读者全面地介绍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先进做法。通过对五大关键趋势和十个专题的分析,可以提炼出《报告》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论述要点。第一,《报告》建议高校图书馆应与校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的利益相关者达成战略联合作,有效聚合优势信息素养教育资源,释放多主体协作服务红利。在第五章中,《报告》列举了三类可增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供给能力的实践策略:一是设置信息素养馆员岗位,专职负责,为用户的信息获取与信息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支持,并辅助校内师生获取学术情报、学习数据分析工具,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用户科研成果;二是发挥校内学科专家的智囊优势,鼓励通过结构化研讨、经验分享、专题讲座等手段,补齐用户在教学科研中的信息素养短板;三是等数据服务商合作,提供兼具增值性与时效性的资源推荐服务,让用户既可多渠道便捷获取目标信息,又可在数据检索、科技查新的过程中进一步锤炼信息能力。第二,《报告》主张高校图书馆创建贯穿用户教学科研全流程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不仅与用户关切相适配,而且无缝对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在第三章中,《报告》深入论证了创新与用户科研进度、专业方向、学科类别相契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方面,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只有高度聚焦用户当前所面临的信息技术瓶颈,并覆盖用户教学科研的全周期,方能实现协同推进信息素养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由于用户在使用情景与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应基于差异化的用户画像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内容。第三,《报告》多次强调,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在数据、平台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构建具有标准化类目、层次化分级与可视化推送等功能的信息素养教学辅助系统,并将其与翻转课堂、网络社群化教学、行动学习等互动式教学法相融合,确保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供需的平衡。如《报告》以格拉斯哥大学图书馆的“RemoteandBendedTeaching”翻转课堂项目为例,提出了信息素养教育手段改造方案:借助LibGuides系统、元数据仓储、Tax-folk混合导航等新媒体技术,打造信息素养教学平台,并在自媒体公众号、移动图书馆等平台开辟信息素养教育专区,教学人员不仅可定制化、个性化地为用户讲授信息素养知识,还可在融合社交、媒体与移动等细分场景中与用户展开实时互动。
二、基于《报告》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可行架构
本研究以《报告》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论述要点为依据,构建由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三类模块组成的可行性框架。其中,教育主体模块的功能内涵是与校内二级学院、校内顶尖学者、校外机构进行常态化信息素养教育合作;教育内容模块的功能内涵是构建基于用户画像的层次化结构化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体系;教育手段模块的功能内涵是依托以LibGuides为代表的新媒体学科服务平台,对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进行嵌入式、交互性升级。在这三类模块的协同作用下,将大大增强用户对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关注度、参与度与忠诚度。
1.教育主体模块:多主体协同联动的跨域合作
该模块是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边际产出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与校内外多主体构建协同共生式的合作机制,可有效降低信息素养教育的投入成本。该模块的关键构成单元为:与校内二级学院联合开发教育项目、聘请校内顶尖学者作为兼职馆员、与校外机构合力筑造实践平台。其中,与校内二级学院联合开发教育项目的功能在于与校内具有学科优势的院系、文献资源中心、信息技术部门形成信息素养教育分布式协作联盟,在充分发挥多主体信息素养教育特色优势的基础上促进联盟成员全流程参与信息素养的教育工作;聘请校内顶尖学者作为兼职馆员,面向全校遴选具有较强信息素养、数据素养、科研素养、版权素养与媒介素养的顶尖学者,使其配合馆员开展融入用户科研学习生活的信息素养教育。与校外机构合力筑造实践平台是推动用户信息素养能力实践性转化的有效方式,即基于学思结合、学做结合、学以致用原则联合校外数据商、创客机构,打造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基地,为用户创造沙盘模拟、校外实训等信息素养实践机会。
2.教育内容模块:基于用户需求画像的阶梯式教育体系
高校图书馆通过创建基于用户需求画像的阶梯式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素养的学习需求,并为增强信息素养教育的定制化、分众化奠定基础。该模块包括两类构成单元:优化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设计逻辑和重塑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结构。其中,优化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设计逻辑旨在遵循“宏观―中观―微观”的结构化内容设计原则。如从培养用户批判性思维、协作性意识与元认知能力的宏观角度出发,设计以批判性阅读训练、反思性写作训练、信息分析与解读能力训练为主题的信息技能专题讨论会;基于提升用户研究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与独立分析能力的中观视域,创建与行业标准相对接且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信息素养在线教程;面向新生等微观对象开设引导其正确地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整理与利用的信息素养学位课程。重塑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结构是满足用户差异化、多样性信息素养需求的重要保障。结合我国高校师生信息素养能力现状,应从信息检索教育和学术出版素养教育着手,开发既可解决用户数据挖掘、数据清洗、数据聚类等数据检索利用的技术瓶颈,又囊括从科研定题到成果全流程细分内容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
3.教育手段模块:利用新媒体技术营造沉浸式交互体验
教育手段模块的实践目标是应用学科资源导航门户、慕课平台、智能学习系统等新媒体教学媒介,持续探索新媒体和智能社交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升级。《报告》认为,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社区化、智能化信息素养教育手段,可为用户带来极具沉浸与交互性的学习体验。为此,高校图书馆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人性化程度,切实增强用户的感知价值。该模块由两类单元构成,一是创建智能化、项目化、游戏化的信息素养培养方式,以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基于“问答式社交”理念的朋辈社群为代表。其中,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前知识传授―课中知识内化―课后即时评价”全链条信息素养学习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模式下协作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基于“问答式社交”理念的朋辈社群旨在联合问答社交服务平台打造具有自我学习、自我进化功能的信息素养教育系统,让用户在专题化信息收集、整理、利用、交流过程中学习和实践信息素养,助力其内化技能、创生知识。二是基于LibGuides平台的嵌入式教学,即利用LibGuides软件创建一个集信息素养知识、信息检索课程、教学资源库、馆员培训、学习评估、学术交流指导为一体的智能化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并实时对接用户专业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流程节点,开展全周期嵌入式的信息素养教育。
三、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实践策略
1.深化教育主体的协同度,集聚信息素养教育资源
第一,实现与校内院系部门间的耦合联动,借助校内教学科研资源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供给能力。高校图书馆可与校内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发信息素养在线教程、资源指南、线下课程与视频课件,并提供联盟式的信息素养教学服务,拓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价值边界。第二,广泛吸纳校内杰出科研工作者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新生力量。《报告》建议,让具有优秀科研业绩与社会影响力的校内专家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主体。我国高校图书馆可邀请校内入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的科研工作者兼任咨询馆员和学术导师,通过结构化研讨、行动学习工作坊、案例教学等手段高效解答用户信息素养疑问;依托网络直播间、短视频平台将校内专家打造为自带流量的主播,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宣传推介学生研究指南、信息技术趋势、信息全流程处理等信息素养的学习资料与学习方法。第三,促进馆方与校外机构常态化,共建共享信息素养教育资源。一方面,与国际权威的学术数据服务商签订引文索引协议,依托CALIS、MetaLib、SFX等数字资源检索平台提供学科前沿文献、专业数据资源、参考文献管理、网络信息资源等开放式信息素养知识推荐服务。另一方面,鉴于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工作周期长、专业复杂性高且学科涉猎广泛的系统工程,高校图书馆还应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价值共创的原则达成馆际间信息素养教育的战略合作,并积极争取图书馆行业组织与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与资源支持。
2.提高教育内容的层次感,靶向对接用户需求与教学科研进度
第一,基于差异化需求画像规划逐级递进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信息素养教育内容须符合用户从低阶认知(信息检索)到高阶认知(信息分析、评价、创造)螺旋式上升的客观规律,形成涵盖信息需求识别、信息源审视、信息组织管理到知识创新、成果的全链条学习内容。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以《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为依据,将信息素养教育对象划分为学术型(教师、研究生)、应用型(本科生)两类人群。学术型用户信息素养课程偏重于提升与用户研究方向、科研领域高度相关的信息批判、反思、合作和创造能力;应用型用户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侧重培养文献管理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作业分解能力与时间规划能力。第二,深度嵌入教学科研全过程,使信息素养教育成为用户学习生涯的有机组成部分。参考《报告》研究成果,高校图书馆应组建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教学团队,将信息素养教育无缝、渐进地整合到院系专业课程与用户科研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如高校图书馆可通过PDCA循环工作法增强信息素养教育对教学科研的支撑度。考虑到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证性与探索性特点,高校图书馆还可依托数字学术空间为科研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数据的创建、分析、管理和交互培训服务,鼓励以同伴协作的方式,让处于不同科研节点的用户能够自主进行科研素养专业训练。
3.增强教育手段的亲和力,利用新媒体促进信息素养知识内化
一方面,设计具有“助学+自学+导学”多重功能的翻转课堂。我国高校图书馆可采用如下两类翻转课堂教学法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知识内化效率。一类是基于“问题导向”的信息素养翻转课堂,即通过自媒体公众号广泛征集用户在信息素养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困惑,由教学人员扮演“建导师”与“催化师”角色,这主要基于“5W1H”理论,引导用户在有学习共享设备、数据可视化服务设施与研讨交流室的数字学术空间内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此举有助于培养师生的信息资源挖掘与思辨能力[3]。另一类是面向“超前化教育”的信息素养翻转课堂,教学对象主要为有意进行专业性信息素养学习的人员,利用移动图书馆智能识别用户当前的学习与科研重难点,并对其进行语义化、学科化关联整合,以便描述与其远期信息素养需求相契合的用户画像,通过“限时作业”“萝卜分享会”等情景教学法,引导用户主动学习前沿信息技术、学科理论与数据策管手段。另一方面,借助LibGuides平台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可尝试利用LibGuides平台中的“Guides”模块、“Page”单元与“Box”插件打造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系统。其中,“Guides”模块对应所在学校的强势学科;“Page”单元内含信息意识调查、信息素养基础教育、信息素养测试以及相关网站链接;“Box”插件则主要提供信息素养学科资源导引、培训讲座、课件下载、论文写作、文献管理等多样化内容支持。学科馆员可利用其动态匹配用户的学科专业与信息需求,嵌入全校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学习过程中,进而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同时,高校图书馆还可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公众号中的“频道页”“猜你喜欢页”“发现页”中创建机构知识库、查询窗口、信息素养资源搜索引擎等,向用户推送与其教学科研进程相吻合的个性化资源,以增强信息素养教育的可达性与协调性。
|参考文献|
[1]庄晓娟.图书馆数字素养服务研究与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9(4):6-9.
[2]魏彩霞.《国际图联趋势报告2018》解析与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9(1):141-146.
[3]韦庆媛.我国图书馆事业国际化路径探析――国际图联第85届“世界图书馆和信息大会”的回顾与思考[J].图书情报导刊,2020(5):12-17.
作者:高晓燕 单位:三门峡行政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