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信息素养问题思考
【摘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是对基本文化素质教育的一种补充,更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实践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使之真正成为塑造“大学灵魂,大学精神”的教育基地,为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奠定基础。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信息素养;大学生;终身教育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的快速发展,信息也变得数字化和多元化,个体在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面临的信息实践活动越来越复杂,信息素养既是一种能力素质,又是一种基础素质,掌握必备的信息素养能力显得比之前任何时代都更为迫切和紧要。信息素养是人们参与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获得终身学习技能的基础,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基本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并在“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中指出,“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培养高水平信息素养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1]。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培养他们整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时代赋予的要求。
1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与问题
21世纪,信息无处不在,大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导者,在正确的信息素养的指导下,不仅要能获取信息,而且要善于评价、鉴别和有效地利用信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影响着大学素质教育的成败,更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其所处信息环境的敏感性或认知程度偏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欠缺,更有甚者,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利用网络的虚拟环境散布不良舆论,触犯法律而不自知。目前,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信息意识淡薄
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所接受的大都是“填鸭式”教育,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信息,信息资源主要来自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教材,面对复杂的网络世界提供的丰富的信息知识,学生反而显得无所适从,他们缺少主动去获取信息的意识,不能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信息,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使用互联网去获取信息的习惯。
1.2信息能力不足
高校计算机教学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普及,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从而导致有相当多的高校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仅局限于简单软件的使用。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强导致信息资源的浪费和综合应用能力的缺乏,从而造成对原信息加工和再创造能力的欠缺。缺乏良好的信息加工和创新能力,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发展前途。1.3信息道德法治意识缺失近年来,媒体网络爆出了许多学生剽窃论文的事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信息道德和信息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2],即信息道德法治意识的欠缺。有研究对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涉及的个人隐私、知识产权、网络行为规范等不了解,他们肆意地在网络上不当的言论,散布转发虚假的信息,抄袭剽窃别人的成果,更有甚者,利用网络进行诈骗,赌博,传销等。
2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探讨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不仅要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同时要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要求,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意识
良好的信息素养意识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手段去获取信息,才能进行知识的突破,从而更好地实现终身学习。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应该从新生抓起,要从宣传培训入手,高校应利用其校园网和图书馆的便利条件,在相关教育教学网站上开设信息素养教育的专题网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教育和引导学生不仅要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和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还要克服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充分利用信息的同时不被信息左右,增强自身的主体性,获取信息的目的性,正确处理个人与信息、虚拟与现实的关系[4],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中逐步培养起信息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信息素养。
2.2改变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素质教育。高校应当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完善相关课程体系[5],制定完备的课程方案和标准,充实适应智能时展需要的知识内容,如开设信息素养相关的文献检索课和计算机安全教育课,并根据网络时代的要求,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课程,完善信息素养的课程体系和理论基础[6]。通过对信息素养课程的学习,使他们学会获取和运用网络信息,通过不断学习提升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内涵。
2.3规范学生信息道德与法治观念
相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结构中的信息观念,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与法制观念的培养往往是被忽视的内容。信息道德和法制观念是指学生在信息的获取、使用、制造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的道德和法律[7]。规范学生的信息道德与法治观念,一方面要对大学生信息安全、信息传播法规、知识产权、信息合理利用等方面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运用网络信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使其学会在信息社会中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及隐私,提高信息鉴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如防火墙技术,用户签名认证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病毒特征判定技术等,从根本上阻断不法信息和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蚀。
2.4建立合理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
各大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素养评价、评估体系,通过这一套体系把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贯穿并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学校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运用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处理各种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调查,并对其获取信息的途径进行统计,对学生实验实训模拟操作,学习资料的网上共享,自主制作学习课件与教师互动教学等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逐步完善学生的信息素养。
3结论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主导因素,信息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信息素养则成为科学学习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信息化的逐步形成,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力量:创造学习的伙伴》一书中指出:“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8],高校应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任务安排和要求,建立系统性针对性强的培养策略,为社会输送具有高信息素养的技术人才和科研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J].浙江教育技术,2018(02):3~9.
[2]邱红祥,罗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12):184~185.
[3]张琦.教育信息化2.0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24):279~280.
[4]吕芳,刘宏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30(02):11~14.
[5]刘树琪,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分析及培育途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1):57~58+72.
[6]胡涛涛,孟春岩,大学生信息素养与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05):88~89.
[7]史先红,刘雪峰.谈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J].许昌学院学报,2010(6):155~157.
[8]宋占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亟待改革[J].图书馆学刊,2010(8):50~52.
作者:胡海 单位:宿迁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