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思考分析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教育教学来看,教学过程开放化、教学空间网络化、教学环境虚拟化、教学方式交互化、教学活动合作化、教学手段智能化;从学生学习来看,学生学习泛在化、自主化、个性化,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信息素养,从讲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实现身份和角色的转变,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有力推动者。
一、存在的问题
2012年年初,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大力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等5部委《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要求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教师管理体系。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也据此制定了相关的考评细则,落实文件的相关要求。可以说,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采取了多种措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但是,2016年,教育部在督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信息技术教学仍处于浅层次应用阶段。由于缺少教研的专业引领,教师普遍难于找到深化应用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尽管信息技术设备较先进,但教学方法依然传统,突出表现为‘灌输多交互少’‘展示多探究少’,应用过程中,并未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组织模式。信息技术应用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效益尚未充分发挥。”这说明,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相关措施缺乏有效性,教师的信息素养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建议与措施
重庆树人景瑞小学于2014年开始教育信息化实验工作,仅仅两年间,就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国内知名的学校。教育部领导和全国各地校长专家团队纷至沓来,每年到校观摩的人数超过上千。这与学校采取分批试点与集体演练相结合、加大培训、以赛促教等综合措施有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密不可分。这说明,如果措施得当,快速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可能的。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涉及教学和学校管理等诸多方面,需要找准问题、精准发力、综合施策。
1.科学实施在职培训
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很快,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推动教师个人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多数培训集中在暑期,不分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学科,对教师进行无差别、统一培训,内容以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使用为主,存在缺乏针对性、成长性,内容重复等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的举措加以改善。加强计划性,开展分级、进阶培训。在对教师开展培训前,首先要对教师进行调研,根据不同的认识和能力水平对教师进行分级,然后针对不同的等级确定对应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大拨轰”,造成水平低的“吃不了”,水平高的“吃不饱”。培训工作要有计划性和系统性,要有计划地安排培训的频次,通过多批次的分层培训,逐级提高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实际能力,达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避免流于表面的、形式化的、运动式的培训。理论培训与实操培训相结合。在实际培训中,需要将理论培训与实操培训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培训提高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从理论层面指导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推动教师将自发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积极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主动参与到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来。同时,通过实践案例和实操培训解决具体的技术和使用问题,提高教师应用信息化设备和软件的水平,让教师具备教学实践的能力。目前,很多实操性培训长期集中在教案、课件的制作和呈现方面,比如学习使用Word、Powerpoint等,比较关注备课和授课环节,对采用信息化手段收集和分析学生学习、作业、评测数据,引导和指导学生利用工具开展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开展因人施教方面很少涉及,没有将信息技术有效地与教学各环节进行全要素整合,没能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促进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要根据不同的学科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特别是文科和理科的差异很大,不仅教学方法不同,而且使用的设备和软件也不同,因此,在培训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让培训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2.建立科学考核措施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需要从教学、教研、学校管理等相关方面综合考虑,多管齐下,采用综合措施,引导、鼓励、督促教师有效提升信息素养。在教学方面,针对不同信息素养等级的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于信息素养较低的教师,可以提高每学期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授课的次数,鼓励他们多实践,快速积累经验,为进阶夯实基础。对于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可以适当降低每学期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授课的次数,但是要提高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要求,鼓励他们深入钻研,将整合做得更全面、更到位,向专家级教师迈进。在考评方面,学校应该更加关注对“质”的考核。目前,各中小学对教师的考核要求集中在教师接受信息化培训的次数、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次数、共享教案和资源的次数,对于授课的效果、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程度、教案和资源的质量缺乏要求,考评工作比较形式化,不能很好地推动教师提高信息素养,需要对考核要求和考核过程进行优化。首先,应该对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的效果、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程度、共享教案和资源的质量提出具体要求,提高在考核分数中的权重,通过集体听课、评课对教学效果和整合程度进行评议,安排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对共享的教案和资源的质量进行评议,推动教师从关注“量”转变为关注“质”的提升。其次,将教师的奖励与评议结果、信息素养等级挂钩,除物质奖励和表彰外,给进步较快和素养较高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进修、参赛和外出交流的机会,激发教师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积极性。在教研方面,学校应对各学科教研组每年举办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课提出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鼓励各学科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磨课,共同探讨和实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集体教研活动,分享智慧和经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同提升信息素养;学校可以组织信息素养等级较高的教师组建示范团队或工作室,鼓励教师联合起来在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定期做示范课,培养专家级教师,发挥他们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变得日趋重要。加强顶层设计、采取综合措施、完善现有制度、细化考核要求、严格考核过程将有助于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推动教师个人发展,进而提高中小学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12-03-13)[2017-05-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EB/OL].(2012-10-31)[2017-05-01].
[3]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
[4]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5]熊建辉.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师专业化―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发展与高等教育司司长戴维•阿乔莱那[J].全球教育展望,2013(11).
[6]余少雄.浅析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科技信息,2010(1).
梁志国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