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媒介素养论文 > 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提升对策

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提升对策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10-10 12:13:00人气:410

摘要: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大学生媒介获取方式与媒介行为发生变化,微博、微信与自媒体平台,现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能够为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研究提供渠道。此次研究以某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媒介素养实证严重,基于数字公民背景,讨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从而提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起到参考性价值。

关键词:数字公民背景;大学生媒介素养;发展现状;在提升对策

在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中,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信息获取方式及讨论方式。人们不再依赖于传统媒介获取信息,开始从多媒体平台上获取价值信息。按照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可知,2019年中国网民数量规模达到8.54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高达99.00%,且学生群体占据最多。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审查弱化,增加了信息真伪不确定性,自媒体信息开始占据网络媒介,致使媒介不再属于主流阶层。由于大学生群体属于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具备重大的社会责任,此次研究基于数字公民背景,探讨分析媒介信息素养教育,以此加强大学生群体的媒介沟通协作能力、创造力及批判能力,以此实现社会长远发展。

1数字公民和媒介信息素养

1.1数字公民

数字公民主要是具备国籍,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承担责任和义务的自然人[1]。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公民概念进入大众视野。能够安全、合法、满足道德规范地使用数字化工具与信息,即被称为合格数字公民。部分学者认为,数字公民职责可以划分为公民参与和网络尊重,基于个体参与网络活动定义,涵盖现有公民的所有权利义务,又对基本概念进行延伸,注重公民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理性行为。

1.2媒介信息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媒介素养属于全新整合概念,涉及信息素养、媒介羌、计算机素养和图书馆素养等,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属于重要组成[2]。通过比较分析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媒介信息素养的区别,多数学者认为传统媒介素养比较注重言论自由,信息素养注重获取和使用信息。通过比较可知,媒介信息素养注重深度研究信息与媒介内容,能够培养适宜社会健康发展的公民。

1.3数字公民媒介素养教育

基于传统媒介传播体系,具有“意见领袖”“把关人”理论,媒介媒介信息,及时掌握媒介信息传播舆情,引导公众参与,以此维护网络社会安全[3]。在自媒体和新媒体发展中,“意见领袖”“把关人”开始走向大众化和平民化,从而影响信息审查,导致主流和非主流信息泛滥,媒介信息者的社会舆论责任感下降,从而导致网络媒介充斥暴力、虚假信息,对大学生身心发展造成极大影响,也不满足数字公民的要求。大学生属于社会建设者,大学阶段属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必须注重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培养,能够深入践行数字公民责任。大学生具备新技术与新媒介的辩证认知态度,能够获取和解读数据信息。按照新形势需求,更新和扩充高校公民教育内容,高度融合数字公民教育和媒介素养。

2研究方法和问卷设置

基于国内外学者研究可知,虽然媒介素养概念无统一定义,然而大部分学者认为媒介信息素养包括交流、评估、获取和创作维度,因此基于数字公民责任角度出发,增加媒介拟态影响、媒介原创信息与隐私道德等[4]。

2.1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某高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文件调查方式,了解大学生群体媒介信息的各项能力,通过专业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同时开展相关性研究。

2.2问卷研究

此次研究调查问卷主要包含基本信息和主体内容,主体内容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设计问卷。调查问卷共包含25个题项,为了确保研究合理性,问卷问题设置在参考相关学术论文与量表,包含调查者一般资料、新媒体使用时间等内容。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通过此次调查可知,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总分值在2.4218。7个一级维度指标中,得分最高的是媒介原创能力、互动参与能力。表明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媒体互动中,分享和表达自身看法和观点。得分最低的是媒介隐私和道德,表明大学生不了解网络媒介相关法律知识,同时比较担心隐私泄露与网络暴力问题。

3.2媒介素养重点维度分析

第一,媒介理解和判断:主要是分析学生是否能够判断媒介信息来源与真实性。通过调查可知,有42.00%学生面对多种媒介信息,无法正确取舍;55.18%学生可以通过其他媒介,对媒介信息真实性进行分析。当不同媒介报道同一信息存在差异时,有32.00%学生选择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体。56.26%学生重新认识到媒介是为特定利益群体传播的作用。第二,媒介互动参与能力。在网络时代下建设虚拟社区环境,能够借助现代技术支持,能够在虚拟生活中联结具备共同兴趣、利益的群体,相应诞生了论坛、贴吧和微博等平台,大学生参与媒介讨论的机会增加。通过调查可知,有85.60%学生选择即时通信工具传播交流信息,63.46%在论坛和微博上留言或讨论话题,73.00%学生在媒介参与中,只针对感兴趣话题进行转发评论。第三,媒介拟态影响。注重调查大学生对于媒介传播反转类新闻、负面新闻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身心健康与媒体认知方面。通过调查可知,有35.40%学生会受到媒介传播影响,从而改变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有40.80%学生在面对负面新闻时,会对自身身心健康造成不适感。第四,媒介隐私和道德:通过调查可知,75.00%学生不会在网络媒介上填写真实信息,在选择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时,81.40%学生认为加强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比较重要。从上述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比较担心网络媒介安全与隐私,且缺乏网络道德与法律知识,因此必须对大学生开展网络法律知识普及。

3.3维度间相关性分析

第一,媒介互动参与能力和媒介行为的相关性。通过媒介互动参与能力,可以对大学生媒介交流互动的主动性进行测评,全面反映出大学生媒介信息互动频率。大学生参与社群讨论和媒介传播时,会带有自身态度,充分表达自身观点。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大学生群体在参与突发性事件、公共讨论事件中存在言语冲突,相关系数为0.452。参与娱乐类事件讨论、网络语言暴力也会存在言语冲突,相关系数为0.448。参与学习类讨论,未发现相关性。从上述分析可知,大学生参与媒介互动行为的负面消极态度,多取决于话题参与内容。第二,媒介互动参与媒介原创能力的相关性。大学生在社交圈内原创信息的频率,和媒介互动参与能力呈现正相关性,相关系数高于0.4,表明相关性非常强。媒介互动参与能力强的学生,为主动转发和分享自身感受。第三,媒介信息理解能力和媒介形态拟态的相关性。当学生具备较强的媒介信息理解能力时,会采用多渠道方式验证媒介信息的真实性,通过多种媒介信息支撑自身观点,帮助大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他每星期中充斥大量负面新闻,会对学生媒介信息理解与判断能力造成影响。

4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在新媒体背景下,媒介拟态对“去中心化”影响较大。大学生属于数字公民的重要群体,必须注重媒介素养教育[5]。在网络交流中、信息获取传播中、交流与讨论中,都应当深入践行公民职责,履行数字公民义务。美国教育技术协会指出,合格的数字公民具备包容心态、公民意识、注重网络言行、能够合理分配媒介使用时间。

4.1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新媒介

通过现状调研可知,大学生获取媒介的主要途径为网络信息和自媒体信息。新媒体信息量比较大,容易混杂极易导致大学生新媒介认知存在困惑,在面对庞杂海量信息时无从下手,因此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新媒介,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建立虚拟社区参与机制,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参与社会性事件的积极性。此外,注重建立网络媒介信息传播与审核机制,全面提升网络媒介信息真实度,确保大学生群体能够信任新媒体信息。

4.2提升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媒介素养

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必须主导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我国在印发高校思政工作质量实施纲要中提出,高校必须加强网络育人质量,以此提升网络思政能力,建设专业化网络思政教育团队。由于自媒体和网络化媒介信息产生量比较大,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强化互联网思维,能够联合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全面做好大学生思想行为干预与指导。辅导员四中教师采用专业化知识,深度掌握网络信息传播规律,通过新媒体技术创作短视频和微课,充分发挥出主流话语权作用,确保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媒介意识与行为。

4.3创新媒介素养教育方法

新媒介素养的根本基地在于学校教育,学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选择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6]。培养学生媒介素养,首先应当关注媒介的社会化准备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支持,教师结合日常教学与媒体素养教育,以此提升媒介素养教育效果。对于不同媒介的特点,教师应当提供学生媒介应用知识,包括媒介使用方法、媒介信息交流互动方式、媒介信息制作方法,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媒介。通过多元化课堂教学月趣味性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媒介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师生讨论,分组辩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研讨和评价新媒介教师做好补充,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媒介工具。

4.4开设媒介素养课程

媒介素养课程内容包括如何理解媒介信息、如何养成批判性思维、如何使用媒介工具、如何参与媒介等。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信息素养课程,积累了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为媒介素养课程开设奠定良好基础。然而媒介素养属于综合指标,涉及信息素养心理学,传播学等知识内容,所以在开发课程时,必须注重多学科交互嵌入,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掌握媒介工具使用方式,正确认知和掌握媒介信息传播规律,高效获取和应用媒介信息。

4.5注重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与安全的制度保障,网络空间也应当得到法律保护,归纳到法律约束与管辖范围内。网络世界并非法外之地,必须注重大学生网络法律知识教育,大力宣传和推广网络知识,确保大学生群体能够合理合法的使用网络。学校应通过校园广播、校园报、公告栏、微博平台与公众号等方式,大力宣传法律知识,制定多元化网络法律学习内容,确保网络法律知识能够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

4.6积极开展媒介素养实践活动

大学生应当学习专业的新闻传播知识,高校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媒介素养实践。大学校园是传播先进文化与科学知识的场所,媒介资源非常丰富,包括校园报纸、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和校园网络,高校可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确保大学生群体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媒介素养知识。此外,高校可邀请政府发言人、新闻编辑记者、新闻人物进校园作报告,同时和校外媒体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大学生可以获得第一手媒体资料,以此加强媒介感性认知。高效一课开设专家讲座,传播媒介经验与技巧,采用模拟采访角色扮演,新闻会等方式,确保大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媒介经验。通过建设媒介素养网络公共学台,使大学生群体在业余时间按照自身需求开展学习交流。

4.7发挥家庭教育优势,注重自觉内省与领悟

家庭教育属于初始化教育方式,通过家庭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家庭成员应当提升自身网络素养,学习正确的网络知识,能够认识到网络作用和价值,以科学方式引导学生规避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利用家长的言传身教,能够对大学生网络行为造成影响,全面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家长也应当接受批判性思维教育,重视批判性思维,对学生发展的教育意义,改变传统教育方式。由于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者与教育者,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批判性思维,这样才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加强各方面联动,为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环境,确保学生感受到公平自由,能够积极提出自身看法与建议,以此调动出主动性和能动性。对于家长出现的错误行为,也应当做好自我批评与反省,以此改变错误观念和做法。此外,由于网络问题比较复杂,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人们会面临较多问题,因此大学生应当不断加强自身自律能力。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平台,将网络作为知识获取平台与学习工具,不能过度沉迷于娱乐聊天和网络游戏,以此强化自我教育意识,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5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数字公民背景,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时,首先应当确保大学生群体正确理解媒介知识与教育价值,能够选择性接触和利用媒介信息,通过新媒体技术加强自身信息交流能力,创造性利用大众媒介提升信息管理质量,实现综合发展。学校应当提供教育教学环境,社会提供媒介素养实践条件,大学生自身学习媒介相关知识,可以自觉抵制媒介中的不良信息影响,正确认识媒介性质与功能,同时建立信息批叛逆信息,免疫能力,通过大众传媒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深入践行媒体媒介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字公民。

参考文献

[1]何付霞,朱丹丹.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J].机械职业教育,2020,28(7):41-44.

[2]王境炀,张怡航,张鑫鑫,等.新媒体发展背景下人文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以江苏省双一流高校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3):13-15.

[3]林莹.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研究―――基于肺炎疫情信息传播的视角[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20,10(2):99-109.

[4]陈央.融媒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与高校思政网络文化建设―――基于战疫期间的一次大学生思想动态网络调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28(4):77-81.

[5]吴郁文.融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以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J].科技传播,2020,12(6):70-71.

[6]张建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从传统媒体视角解析当前青少年的媒介素养问题[J].传播力研究,2019,3(2):223.

作者:王珊珊 单位:宿迁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