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一新生媒介素养探讨
摘要:当代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如何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探求正确培育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和方式,已然成为当下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以安徽科技学院大一新生为例进行调查,着手探寻大一新生媒介素养发展特点及现状,并试图提出教育培养新路径。
关键词:大一新生;媒介素养;认知理论;微博
媒介素养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能否理性对待媒介,能否有效识别媒介信息所隐含的价值观念、政治观点。对于刚从中国高考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下走出的大一新生而言,由于猛然受到信息的大面积侵袭,加之积极的媒介素养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使得这一问题成为他们在新时代媒体形式层出不穷的媒介环境里,难以跨越的栏杆。
一、样本选取与调查方法
(一)样本选取现代人逐渐依赖网络,而微博作为新媒体发展迅速的代表之一,因其迅捷、自由度高、互动性强的特点,成为我们的调查选取环境。大一新生作为象牙塔下的新型“产物”,这是其特点也是我们选取大一新生作为调查样本的原因。笔者以安徽科技学院大一新生为主要对象展开调查,围绕大一新生微博使用情况、主要关注内容、参与话题讨论度等相关问题制作调查问卷,多方面综合探究其媒介素养现状。
(二)调查设计笔者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通过问卷星向全校19级3700名新生随机调查问卷138份,收回有效问卷134份。调查时间跨度为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
二、大一新生媒介素养调查现状
(一)微博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0.3%正在使用微博,仅有9.7%从未使用过微博。在日使用时间上,33.2%使用时间在2小时以内;42.7%使用时间超过2~3小时;24.1%使用时间超过4~5小时。可见大一新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微博的使用度和认知度极高,微博成为在大一新生中使用最广的网络媒体软件之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媒介素养问题。
(二)微博关注内容调查调查显示,大一新生所关注的微博内容多样,信息繁杂。其中,关注政务微博最多,达到81.2%;72.7%关注名人明星相关内容;56.6%关注大学教育考试相关内容;54.1%关注情感心理相关内容;50.6%关注时尚美妆相关内容;52.1%关注体育运动比赛相关内容。
(三)参与微博话题讨论度分析关注内容也影响人们对话题的讨论度,调查显示68.3%的同学有与他人互动的意愿。讨论类型包括情感抒发、观点看法、自身情况说明等。在2019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这天,微博话题日阅读量达到“百万+”,日均互动数为1464610.5次。问卷显示这天,大一新生为阅兵相关事件点赞占89.4%;爱国赞国此类言论占61.2%;评论或回复国庆阅兵相关言论人数占63.7%。娱乐新闻作为大一新生关注度的前列,“高以翔去世”这一热搜占据2019微博讨论度第一名,讨论数高达48937366条,57.9%的大一新生在微博上发表看法,有呼吁和批判、也有同情惋惜及其他。可见大一新生对于新闻时政热点和社会娱乐新闻关注度最高,有较高参与意愿。
(四)不良言论的应对情况调查发现,在微博中见过或经历过不当言论人数高达92.7%,其中,61.2%认为是在刷存在感;55.4%认为是恶意诽谤;53.0%认为是情绪发泄;20.6%认为在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大一新生对不良言论处理方式有以下几种:29.6%视而不见;47.9%理性回复;13.2%冲动回复;9.3%官方举报。可见大一新生有一定追求民主和自我认知观点意识,同时缺乏参与,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有待提升。
三、分析探究大一新生媒介素养现状
(一)对时政新闻关注程度高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9)》,当下微博和微信在中国已经作为舆情发声、发展、传播的重要新媒体平台。随着经济民生、国际话题、科技等话题逐渐成为新热点,正能量传播将会逐渐成为新媒体的主旋律。在政务微博网络健康发展趋势下,大一新生由于接受信息较快,思想灵活,媒介素养也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跟随主旋律发展。不难看出,大一新生面对微博这一主流媒体时的关注度和讨论度都呈积极接收态度,在认同意识涌入时展现丰富人文情怀。
(二)参与意愿明显,不乏情绪化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准确权威的疫情信息关系到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但有个别网民通过网络散布疫情不实信息,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甚至引发恐慌。有57.9%大一新生受到不实舆论影响,可见当代网络环境中不良言论散播广泛,部分大一新生思想较为稚嫩,显露一定的从众心理缺乏辩证的思考。
(三)社会责任感有待提升社会责任感属道德情感之下,大一新生在虚拟环境中面对微博的不良言论,39.6%选择不予理会,表现他们社会责任意识不明朗,缺乏对现实和网络界限的清晰认知。从应对不良言论处理方式来看,部分大一新生具有思维多元化特点。
四、大一新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和培养途径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面对认知资源,人们并非只是被动接收和处理它,并据此对事物形成态度和评价,且会根据自己的知觉、思想和思维方式赋予其抽象意义。所以,提升大一新生的媒介素养要从多方面入手,既要有自身坚持、思想建构和社会的强制规范,还需高校承担起媒介素养教育重担。从个体实践经验中提高媒介认知,进而使媒介素养得到提升。
(一)自身规范有67%的大一新生补充说明自己仍需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做到学习、应用健康网络知识。通过学校实践和社会社团活动的积极参与,促进自身思想成熟健康发展。认识媒介特征,分析媒介信息,学会在新媒介环境中健康成长,这是现代年轻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接受并承认它是学习的义务。
(二)社会规范媒介素养倡导隐形的对行动进行认识和反思,引导媒介使用者对日常媒介经验的反思和对媒介传播的观察,进行内省,进而纠正或发展其媒介使用能力。而政务微博正是借用此方式,在网络逐步健康发展的潮流下,对大一新生产生影响,促使其媒介素养在潜移默化中跟随主旋律发展,在对自由和个性价值追求的同时,实现媒介素养的提高。
(三)高校结合现代多种教育方式提高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承担起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担,从思想、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进行考察教育。多方面渗透媒介素养的教育工作,设立“行走的教育”。与传统高校对媒介素养的教育不同,新媒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的网络信息展开工作中更具针对性和效力,通过在高校进行潜移默化的媒介素养教育,促使他们遵守公序良俗践行道德风尚,成长为健康蓬勃的新时代网络信息传播者。媒介素养教育学者詹姆斯的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最为重要,行为源于认知,所以大学生媒介素养提高的根本途径之一在于培养正确的认知理念。高校培养由此一角度出发,突出以人为本。通过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使人们产生能动,创造正确认知,培养表现出坚实可靠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其基础,规范大学生的各种社会化行为和认知。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一新生现今的网络媒介素养虽不够成熟,仍需提高,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律的不断完善,其中的不足之处也将进一步得到改善。当代大学生也应承担起为后代青年做出良好示范功能的重任,为净化新媒体环境贡献力量。新时代爱国励志、求真务实、高质量的且适应现代新媒体媒介素养的大学生将是今后中国梦发展和实现的潜力股。
参考文献:
[1]谷生然,魏茂琳.国内外媒介素养研究综述[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110-116.
[2]孙国辉,梁渊,李季鹏,鲁梦宇.社会认知理论视角下区域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研究――基于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的数据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9(1):118-128
[3]王海滨.以知识战胜愚昧用真相抵制谣言[N].科技日报,2020-02-07(003).
[4]章淑贞.《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9)》在京[J].新闻与写作,2019(07):80.
作者:王璐 常乐 李小双 单位:安徽科技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