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教育与核心精神研讨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12-18 15:47:00人气:805
摘要:在媒介使用泛化的今天,媒介素养成为日益凸显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媒介、使用媒介、理性对待媒介信息、有效提高媒介素养,成为大家思考的重要话题。毫无疑问,存疑精神的培养是提高媒介素养的关键。关键词:媒介;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存疑精神
当今世界,媒介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日渐式微,而手机、网络等新媒介已融入人们的生活。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早已突破传统接打电话的社交功能,你所能想到的一切生活之必需似乎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出门可以什么都不拿,但不能不拿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正是由于手机等新媒介对人们的生活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它必然对人们的精神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影响我们判断是非,理解世界。基于新媒介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受众广泛等特点,有大量虚假信息在手机、网络上传播。比如2017年微信朋友圈中流传的十大谣言:“紫菜是塑料做的”“百余团伙抢小孩,偷器官”“用塑料做假大米”“捡到钱包寻失主”“打通堵塞血管的偏方”“吃螃蟹后喝酸奶或吃香蕉会中毒”“抵制圣诞节,因为这是纪念杀害中国人的节日”等。这些谣言广受关注,在朋友圈中被广泛转发、传播,混淆人们的视听。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这些内容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极易引发人们的兴趣;另一方面,普通民众缺乏相关知识,对这些信息不辨真假,出于本能的善良促使他们也成为谣言火速传播的助推剂。再有诸如“人肉搜索”“网络围观”等一系列不文明、不理性甚至升级为网络暴力的事件在我们生活中也屡见不鲜。为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创建健康的媒介生态,在这样一个新媒介时代,如何正确认识媒介、使用媒介、对待媒介信息,从而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不仅对在校学生,而且对全体民众都有着重要意义。一、认识媒介
“媒介”对我们而言并不是一个现代才出现的词语,早在魏晋时期,杜预对《左传•桓公三年》中“慧於赢,成昏於齐”的注解中就写到“公不由媒介,自与齐侯会而成昏,非礼也”。在《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中)》写“广汉士女”中提到:“和(王和)养孤守义,蜀郡何玉因媒介求之。”这两段文字中的“媒介”都指“媒人”。而在《旧唐书•张行成传》记载唐太宗说:“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若‘行成’者,朕自举之,无先容也。”在这里,“媒介”指推举人、介绍人。在古代文献中,诸如此类使用“媒介”的记载还有很多,但总而言之,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媒介”主要指与人有关的、人与人之间建构社会关系和传播信息的中介。这与我们现在对“媒介”的狭义理解是一致的。媒介指信息中介,也即“传播媒介”,此内涵的媒介主要有三种形态:(一)作为传播工具的人;(二)作为传播工具的物;(三)技术性传播工具[1]。而广义的“媒介”则可按照《辞海》中的解释理解为“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这其中的“关系”是非常广泛的,包括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一切关系,比如实践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化学关系等。由此可知,作为中介的媒介也是非常广泛的,几乎所有人或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成为媒介。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作为技术性传播工具的媒介,诸如报纸、电视、广播、手机、网络等是我们通常认知中的“媒介”,而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媒介素养问题,也主要基于对第三种形态的媒介的研究。对于技术性的传播工具,我们一般会采取信任态度。因为它所展示的信息是我们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甚至是亲身经历过的,而这却是对媒介缺乏足够的认识,才会有如此的“信任”。媒介是对人眼睛和心灵所见所想的一种表述。“发现”“看到”都需要借助媒介来表达,媒介只是表述的工具和承受的载体,所有的表述和呈现都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通过说,人们创造了对世界的诉说,而人的诉说和客观世界是不一致的,是对世界的重新描绘,是这个世界的模本,诉说中的真实是一个再造的真实,媒介的本质是在重述过程中再造了一个世界。任何媒体都是如此。而所谓的“有图有真相”,也是在用看起来更加真实的图像来建构世界,和真实客观的世界是无法等同的。比如,在《人与自然》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非洲广袤的大草原、奔腾的兽群、瑰丽的景色;在《走进非洲》的纪录片中,我们又会看到骨瘦如柴的非洲儿童,以泥饼充饥的非洲民众。哪个才是真实的非洲呢?两个都是,两个又都不是。电视呈现的是图像世界,图像世界和现实世界看似等同,其实不同。媒介所建构的都是主观世界,但都是以对客观的再现和模仿为基础。由此可以看出,你所看到的,是媒介呈现给你的、想让你看到的,而真相是什么,我们似乎永远无法得知。二、媒介素养
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最早开始于英国。在“张冠文和于健的《浅论媒介素养教育》中把媒介素养的提出追溯到英国学者欧•奥尔特曼和马•切默斯在1933年提出的‘文化素养’的概念。‘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他们还指出:‘随着计算机及其互联网络的普及,人们又提出了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和网络素养。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不仅包括判断信息的能力,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2]。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的定义是: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生产能力以及思维的反应能力[3]。从上述文字对媒介素养的界定,我们可以总结出,媒介素养主要指传播受众在面对媒介/媒体信息时,所应具备的判断、选择、理解能力,以及由此生发出的生产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这一定义无疑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对“媒介”本身的认识被排除在了对“媒介素养”的理解之外。其实恰恰相反,要想正确理解媒介信息,应首先认识媒介,包括了解媒介的特性、认识媒介的规律、了解媒介文化、清楚不同媒介信息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同的媒介对人所产生的效果、更要明晰媒介世界是一个非客观世界,对媒介世界所呈现的东西要有质疑精神。媒介对我们的认识论是有深刻影响的,不同的媒介/媒体总是竭力为我们创造出一个真实的世界,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个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媒介想要我们相信的世界。媒介表述的是一种话语,而每一话语背后都有一种权力。在电视新闻中,对同一事件不同国家或不同媒体的不同报道,正是体现了不同权力之间的博弈,由于他们的利益诉求不同,因而他们的话语表述才会不同。所以,媒介素养首先应该包含对媒介的认识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对媒介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理解。理清了媒介素养的含义,那么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也就显而易见了。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培养人们认识媒介、理解媒介的能力;其次,正确理解媒介信息,并积极创造信息、传播信息,使媒介为我所用,利用媒介使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三、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对个人、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人们认清媒介的本质和特点,不再被其外在蒙蔽。其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使人们在对待媒介信息时,不管是电视新闻还是朋友圈刷屏事件,都能秉持存疑精神,不盲信、盲从,更不盲目转发,保持自己清醒的判断,不做随波逐流者和推波助澜者。再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在认清媒介规律的基础上,好好使用媒介,使之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利器。同时,使用者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成为媒介的主动驾驭者。最后,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能有效提升每个公民的媒介素养,为创建良好的媒介环境,健康的媒介生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
1.对于学校而言,首先,健全媒介素养课程体系,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都要积极开设媒介素养课程。该课程不能仅停留在对媒介进行技术层面的讲解,而要广泛介绍媒介理论,普及媒介知识,同时教授新媒体的使用方法,使广大学生认识媒介,了解媒介,会使用媒介。其次,利用校园活动,积极推进媒介素养教育,使同学们在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这样还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最后,还要加强相关师资力量的建设,只有师资充分,才能保障这一课程体系长久健全地开展下去。2.对于家庭而言,家长也要自觉学习媒介相关知识。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孩子建立正确健康的媒介观。如果每位家长都能正确认识媒介,并会正确使用新媒体,相信沉溺于网络的孩子会大大减少。所以,家庭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3.对于社会而言,国家要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惩治力度,并利用技术手段净化网络,创建洁净的网络环境。同时,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对广大民众普及媒介知识,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只有全体公民的媒介素养得到提升,我们才能有一个好的媒介环境,建立健康的媒介生态,从而营造出文明的公共空间。总之,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在于对媒介的批判精神和质疑精神的培养,只有用辩证的思维正确认识媒介、理解媒介,才能真正提高媒介素养。在日益复杂的媒介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谣言所欺骗,也不被时代所抛弃。参考文献:
[1]李勇,李姣.“媒介”考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669-671.
[2]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11-13.
[3]余秀才.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J].现代传播,2012(2):116-119.
李姣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