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探索
一、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延展和突破
媒介素养作为一个拥有整体性特征的语文素质与能力,应该在常态的高中语文教学基础上融入积极的时代信息和新时期语文课程改革的成果,形成密切联系如今人才培养的需求的教育模式,区别于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封闭性的侧重于语法结构、文字使用和提炼中心思想、关注道德教育的两大重要部分。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学表现为一种融汇我国古代、现代以及当代的各种要素的综合性体系,同时也建立了一种集社会的实效性评价与使用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体系。这便急切的需要提升学生对信息的敏锐的辨别能力、恰当的处理能力和合理的运用能力,高中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高中生的语言能力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恰当运用。从实质上来看,媒介素养与高中语文教育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是非常契合的,媒介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当今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中学语文从课堂教学走入生活实践的正确道路。
二、实施原则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要想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必须做到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对媒介信息的辨别分析能力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然而对于媒介信息的筛选整理和再创造,侧重于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譬如《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学好这一课不仅需要学生全面掌握写作技巧,还要培养学生认知世界、整合信息、提炼论点的能力。因此,我让学生阅读或观看新闻,针对新闻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对培养同学们通过新闻事件提出鲜明观点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当然,所借助的工具不只有新闻事件,还包括街头巷议、稗官野史、趣闻轶事等等。学生借助媒介资源获得了最新最全的信息,锻炼了议论文写作能力,亲身体验了语言再创造的过程,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就是利用媒介素养教育开展一系列活动,接触不同内容的媒介,做出理性的判断。站在不一样的角度、从不一样的深度进行冷静的思考,可以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例如现实生活当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平台,利用不同的媒体,感受影像与图文的区别,判断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媒体上传递出的不同的信息,不一样的人群对同一个新闻表现出的不一样的看法。在对多种媒介信息的筛选归纳与整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让学生提炼出一个比较系统的、合理的观点。通过此类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从以前被动地接受媒体信息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对媒介信息进行冷静的思考、客观的批判、恰当的总结,并通过自己创造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出自己的理性与睿智。
(三)自我管理,主动参与
自我管理,主动参与说的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既是让学生培养成为具备批评能力的人,又要让他们做到客观的批判、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成为有责任心、有创造力的参与者。英国优秀的媒介素养教育学者莱恩•马斯特曼曾经提到,媒介教育应该激励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活动更加主动地参与,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一起参加到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对自身的学习有一个长久的打算,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培养他们的规划能力。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主动参与的意识,尊重学生的观点,解放学生的天性,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交流能力,积极参与互动,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综上所述,开展中学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分析整合媒介信息,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努力对接触到的媒介信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再创造,从而形成积极合理的新信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信息时代文化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有利于我国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高中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应用途径
(一)从课内应试到课外生活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媒介素养教育与中学课程设置融合在一起,如今在我国,高中媒介素养教育仍然处在探寻摸索的状态。本人觉得,中学语文素养教育在内容的设置上与具体的操作中,不但要表现出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把握与整合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将来,立足于让其形成一个健康的情感世界,促进其语言生命的成长与丰富。就此来看,中学语文媒介素养教育需要走出课堂,融入外面的世界。在课程设置上,不但要侧重于经典的课文,还要注重课外读物的渗透,从传统的对课文的分析扩展到对时事的评论,寻找一个符合学生现状需求的,带有创造性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正确方法。以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与《林黛玉进贾府》有关的情节,仔细观察连续剧中演员塑造的人物与课本中文字描述的人物有什么异同点,指引同学们对剧中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冲突设定等方面展开讨论,认真分析影像媒体传达的信息和文字媒体传达的信息有什么不同,然后把分析讨论的收获写下来,落实到文字上,先由同学互评,再由老师点评。
(二)从技术传播到价值引导
最初的中学媒介素养教育受到了技术理性主义思想深刻的影响,往往沿着教育技术指引的方向展开,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媒介信息和技能,把媒介死板的定位于传播工具与交流手段。所以,很多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体现的是媒介作为一个技术手段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与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飞速进步,媒介平台越发的自由宽松,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学生也可以很轻松地掌握一种新的媒介技术,只需轻轻松松地动一动手指,大量的信息便呈现在眼前。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充分认识到媒介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渲染与提升功能,将媒介素养教育从一个作为工具的附属地位转变为媒介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在这方面,语文教育中所体现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角色转变尤为明显。又如:在指导阅读《我与地坛》一课时,某些老师将课文的情感目标定为史铁生对母爱的忏悔,对命运的抗争。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通过一句话就能将文章阐述明了,那么又何须浪费时间进行分析教学呢?我们品读文本,着眼于表达方式―――借景抒情,就会发现,作者选择了地坛两个不同时间段的景物,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心境和对生命的不同感悟。最初的地坛是萧条的、破败的、荒凉的,作者的心情也是低落的;后半部分话锋一转,景物变得活泼了、有生命了。原因是什么呢?是他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内心充满了生机。作者写的是眼前之景,抒的却是心中之情。所以我们教师大可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上,放一些体现生命可贵内涵的影片,进行价值引导。
(三)从教学为主体迁移到以学习为中心
以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传统的认知理论指导下的产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私塾教育。然而,这种教学模式过分侧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也是具有表达需求的。纵观传统的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无论是教学环节还是教学方法都是古板的满堂灌式,教师是绝对的主导,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从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先前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模式也是传统的以教学为本位,这种模式大大禁锢了教师的执教行为,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是很难培养好适应不同媒介的表达能力的。
四、总结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教学本位的教学模式,其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作用,但是,它的确不能满足有生命意识的学生个体对媒介信息的需求。当前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对媒介信息的理解能力、辨别能力、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新的媒介信息每天都在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这些媒体信息的涌动是面广量大、不可控制的。所以,教师本位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必须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提高媒介素养来理解信息、辨别信息、运用信息,进而进行信息创新,成为有见识、会创新的时代青年。
作者:李斌 单位:江苏淮安中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