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当前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迫切性
首先,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互动、搜索、交际等生态特征,深刻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2012年,一项以5000名小学生为调查对象的抽样调查表明,82%的小学生每天都会上网,超过52%的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多于30分钟;80.08%的学生每天都会上网看视频;42.02%的学生每天都会使用微博;28.03%的学生认为网络是众多媒介中最值得信赖的。另一项针对广州市中小学生课外媒介使用状况的调查显示,网络已经成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渠道。尽管网络的渗透率低于书报刊,但平均接触时间却是书报刊的两倍以上。这也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已经处于网络媒体的中度或是重度使用状态,他们将网络媒体作为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来源,并且对其持有一种不加质疑的态度。其次,中小学生互联网使用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低龄化、娱乐化倾向。2009年《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显示,约80%的小学生在9岁前就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也有部分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已经接触网络。其中,选择玩游戏作为上网目的的学生占了90%,相比之下,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40%)把“学习”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网络新媒体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指导下能够正确使用网络,那么这将有助于其有效获取信息、丰富视野、拓展思维。但如果学生在使用媒介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那么其会在享有自由掌控的快感之后继而产生茫然无助感。最后,相当数量的中小学生对媒体信息缺乏辨别能力,不能区分媒介现实与生活现实。一项对上海市小学3-5年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测试表明,在媒介认知方面,绝大多数小学生会不加批判地将新闻报道内容完全等同于真实社会;有相当数量的小学生会将电视剧中虚构的情节作为真实的生活,而对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产生不满。这种不满情绪急需得到合理有效的疏导。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庞杂的内容,学校更要着重培养中小学生的媒介“控制力”,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辨别真实世界与媒介建构的世界之间的区别,使他们在更好地获取所需信息的同时避免受到有害信息的侵扰。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当前较为突出的几类问题,随着信息传播技术、方式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在媒介使用中可能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帮助中小学生建构对媒介的正确认知,指导他们掌握合理的媒介使用方法。所以,在新媒介传播环境下,通过有效的途径对中小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尤为迫切。
二、国外媒介素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中小学尚没有开展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没有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因此,其他国家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中的经验、做法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笔者通过对国外2003年至今10年间媒介素养教育状况的资料梳理发现,国外媒介素养教育较关注以下两方面:一是不断深化教育理念,如从对学生媒体认知能力培养到对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重视对教师的培养。
(一)教育理念方面
随着对媒介素养教育的不断反思,欧美国家在分析和评价媒介内容与结构等元素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受教育者批判素养方面的要求。例如,加拿大将培养学生在媒介世界中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念。其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使学生认识到媒介内容不等于现实;帮助他们区分虚拟和现实、个人和世界的关系,认识媒体价值和自我价值,并提高学生作为媒体消费者的批判意识;使学生理解公民的概念,知道如何通过媒体进行有效的自我表达。[6]欧美国家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对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强调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在当前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态势下,我们更需要帮助青少年在学习媒介传播方式、组织运作方式、职业伦理道德等相关知识基础上对媒介信息作出客观的判断,并能够有效运用媒介实现自我完善。
(二)师资方面
近年来,一些国家的研究者开始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及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试图发现影响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一些“瓶颈”。笔者通过梳理国外资料发现,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美国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媒介素养教育进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也已有30多年。但即便如此,由于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认知状况不同,美国中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具体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美国研究者汉斯•施密特(H.Schmid)t对亚特兰大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中的2016位教师进行调查发现,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师资不均衡,甚至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二是教育内容过于单薄,如有的仅停留在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搜索信息层面;三是课时得不到保障,在没有硬性规定的情况下,教学时间多取决于教师自己的把握。在土耳其,2007-2008学年,媒介素养教育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成为6-8年级学生的选修课。为了解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效果,2010年,艾吉耶斯大学的研究者对开塞里的1194位上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6-8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并没有表现出对媒介传播和媒介内容的自觉意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另一项调查从师资的角度为此提供了解释。2008-2009学年,杜姆卢珀纳尔大学的研究者对该校480名即将成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的在校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这些未来的中小学教师虽然能够较好地利用媒介获取信息,并且对媒介素养具有一定的认知,但他们对媒介信息的反应尚处于较低水平,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认识媒介的效果与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媒介素养教育在起步阶段首要的是做好教师的培养和储备,进入成熟阶段之后,其也不能放松对教师质量的要求。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决定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状况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媒介素养教育的质量与效果。这也是我国在未来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中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三、我国中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路径
从长远来看,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从小学阶段就开始进行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并循序渐进地逐步延伸到中学和大学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但是,我国要实现这一目标尚需时日,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针对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因此,我们不妨从最具可行性的环节入手,先来解决最为迫切的问题。
(一)以中小学语文课堂为落脚点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是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路径。一方面,这比增设一门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难度要小;另一方面,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具有先天的合理性。第一,目前相当数量的中学语文课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插入相关的报刊文章、纪录片、影视剧资料,除了作为辅助材料来增强教学效果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各类媒体对同一人物、事件的报道角度、传播方式,带领学生探讨媒体传播中真实与审美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于点滴之间培养学生自觉的媒体批判意识。第二,某些地区新编的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少量的报刊文章,虽然这些内容还并未被作为教学重点,但从媒介素养教育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第三,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以疏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合理使用媒体搜集信息、进行表达,无疑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二)以中文师范专业为师资培养的突破口
要将媒介素养教育有效融入语文数学中,具备较高媒介素养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是关键。因此,笔者在此部分探讨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摇篮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应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对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师资源问题。目前,许多师范院校都设有新闻传播专业,还有的新闻传播与中文师范同属一个学院,这为中文师范专业学生选修新闻传播类的课程提供了条件。不过,即便有这种“近水楼台”的优势,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受教育者的普遍性等问题仍难以通过自发的方式解决。具体来说,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各有其专门的教学目标,虽然涉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但不能在一、二门课程中系统地讲授媒介素养知识,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大多也只是选修其中的一、二门课程而已,并且这种选修又多是出于个人兴趣或学分需要,因此,我们不能确保每一名中文师范专业学生都能均衡地学习到相关知识。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编写专门针对师范专业学生的、适用性强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同时,学校除了根据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系统教授相关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对如何在中小学课堂上进行媒介素养知识的普及进行案例教学和模拟练习。二是培养、配备合格的媒介素养教育任课教师,使其既有新闻传播的专业知识又了解语文教学,同时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有充分的认识。三是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中文师范专业的必修课,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进而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当然,在师范院校设置媒介素养教育专业是培养专业教师更为有效的途径。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在文学院设置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媒介素养研究方向之后,它又以此为基础于2012年设置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博士点,开始了为高校以及中小学培养媒介素养教育教师的实践。
(三)以师范院校的附属中小学为教育试点
从“亲缘”、地缘等角度来讲,将师范院校的附属中小学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试点有其可行性和便利性,也有助于实现前面所谈到的“以中小学语文课堂为第一步的落脚点”和“以中文师范专业为师资培养的突破口”。师范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中文师范专业和附属中小学之间要围绕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达成共识,并尝试建立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具体来说,合作内容可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由新闻传播专业、中文师范专业的师生组成“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到附属中小学进行调研,通过对中小学师生的访谈以及随堂听课等方式,了解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而为有针对性地撰写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案、讲义及教材等奠定基础。二是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可以根据调研情况,针对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媒介使用问题,到附属中小学开设讲座,为学生释疑解惑,及时解决问题。三是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在附属中小学的教育实习中,可以将媒介素养的相关内容与教学相结合,以自觉的研究态度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并将自己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者,对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不断思考和总结,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案设计、教材编写等提供鲜活的素材。四是附属中小学作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要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案设计、教材编写以及教师培养等具体工作中来,因为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中小学的教学经历,对中小学教育的特点并不十分了解。高校相关专业与附属中小学的深度合作既能确保教学方案、讲义教材的专业性,又能确保其在具体教学中的可操行性。五是对中小学在职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培训对象不仅包括语文教师,还包括其他各门课程的在职教师,以增强中小学教师的整体媒介素养教育意识,提高他们运用媒介丰富教学的能力,在教学中“渗透式”指导学生更好地利用媒介、分析媒介和理解媒介。
(四)建立科学、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以师范院校的附属中小学为试点,一方面先在语文课堂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做好教师培养和教材编写等工作,既可以解决当前的迫切问题,又能够着眼长远、稳步推进。当在教育试点中积累了经验、储备了师资,并做好了教材、教法等各项准备时,我们可以考虑将媒介素养教育设置为中小学的一门选修课,然后再根据实施情况,建议各地中小学将其设置为必修课。在对其他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轨迹进行梳理时,笔者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国家都是首先由民间推动在某一范围内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之后获得政府的认同与支持,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这一发展路径对我国也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学界的研究探索和各级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实验,借鉴先行国家的做法,对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作出规划,以切实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
此外,构建关注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也非常重要,其包括形成良好的家庭媒介素养教育氛围以及倡导媒体对于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入等。记者、编辑以及媒体管理人员可以走进中小学,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媒介组织的运作以及媒介产品的生产流程。另外,学生也可以以担任“小记者”“小主持人”的方式直接参与到媒介产品的制作当中,消除他们对媒介的神秘感、距离感,为理性地进行媒介消费、媒介批判奠定基础。
本文作者:李艳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