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介素养论文
一、手机媒介化及其特点
(一)手机媒介化
手机作为媒体得到承认有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随着3G技术的推广与使用,手机通过对传统媒介形态的整合,完成了自己的媒体化进程,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另一个新兴媒体―――“第五媒体”。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演变,以及手机操作系统的开放性,使得手机媒体可以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融合,并进而在手机上自由搭配出不同的手机媒体形态:与上网搜索搭配就变成移动互联网;与阅读搭配就变成了手机出版物;与娱乐消遣搭配就成了手机游乐场;与GPS地图搭配就变成了手机导航系统;与金融购物搭配又变成了手机支付工具……今天,手机已经彻底告别当初的只是具有移动、手持、通话、边走边聊等特性的通话工具时代,而是作为新媒介的代表脱颖而出。
(二)手机媒介特点
对比以往媒介,手机媒介在技术、情感和参与性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技术特性―――补偿性+融合性手机技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信息传播形式的融合性和补偿性。“电脑把人类一切媒介集于一身,开创了一个与物质世界迥然不同的虚拟世界”,“互联网已然是媒介之媒介,手机则更胜人一筹,它是移动之中的媒介之媒介,他把你从电脑边解放出来。”正如保罗•莱文森所说的,人类的媒介历史在理性选择中发展,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过去的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功能的补救和补偿。手机媒体是手机和网络的结合体,但是它比电脑更普及,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于携带,在操作系统方面比电脑更加方便、快捷,应用程序和软件设计成App(Applica-tion)―――基于某个平台所提供的某种服务,使其具有简便易于操作、人性化、功能优化、界面友善、信息结构全面、注重用户体验等特色,以“人”为核心设计理念,帮助用户完成单个或多个任务。操作简便,易于使用,无需学习就能掌握操作方法。
2.情感特征―――私人性+亲密性历史上,任何一种媒介,无论其问世之初对人、对社会产生多大的影响,都是人的“身外之物”,只有手机因具有随身性、移动性而成为了“带着体温的媒介”,与人“如影随形”,因此手机与使用者在情感上具有亲密的关系。手机媒体作为一种个人化的媒介可以满足使用者个性化的需要和服务,隐藏着许多个人的情感,如在通讯录中将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设置成不同的名字、铃声、并配有照片,寄托不同的情感,有选择性地接听电话、回复短信内容及时间,以及在即时通讯工具中标示自己的在线、离线、繁忙状态等等,都表现出手机所具有的私密性。在与个人亲密情感关系的相互作用下,手机与人类情感上的亲密关系模糊了公共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混淆了线上和线下世界,形成了手机粘性,LarissaHjorth和SunSunLim称之为一种情感殖民,其混淆了私人和公共空间、感性和理性,将形成一种强烈的情感文化,将工作、家庭和关系都包含在其中。
3.参与特征―――开放性+互动性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是名副其实的“5A”媒体(anyone、anytime、anywhere、anyinforma-tion、anymedia),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传送或接收任何类型符号的媒介信息,手机传播具有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手机媒体已发展成为集成性移动平台,成为当今名副其实的个人信息处理的中枢。与此同时,手机社交化已成趋势,基于SNS构建的新型手机社交网站,通过“熟人的熟人”拓展手机网络社交,不仅具备丰富的社交和娱乐功能,还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在人与终端机器界面的互动中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由此可见,手机媒体是一种不断发展、不断延伸功能的新型媒体平台,其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特点,将不断丰富手机的传播功能和社会影响力,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并由此揭开人类传播历史的新篇章―――移动传播时代。相对于传统媒介的单向传播方式而言,相对于互联网双向却受制于时间地点的束缚而言,手机媒体的传播过程将更加开放和互动。手机用户既是传者又是受者,他们有机会在更加主动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又能及时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可以说,手机完全具备了这样的潜质,这种潜质将在未来社会助力公民自我表达、参与和协作,提高人们的公民意识,促进社会民主与和谐的发展。
二、手机媒介素养的内涵与特点
(一)手机媒介素养的内涵
手机是一种新兴的数字化媒介,研究与界定手机媒介素养是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近几年,我国学者也根据媒介素养概念,提出了手机媒介素养的含义,如李春梅在2012年发表的《大学生手机手机媒体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指出,手机媒介素养是人们正确认识手机媒体,面对手机媒体传播的各种信息应当具有的选择能力、评价批判能力、创制手机媒介信息的能力、利用手机媒体促进自我良好发展的能力或修养。此概念从认识、选择、批判、创作四个方面界定手机媒介素养。周金辉总结手机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对手机媒体应用功能的掌握。包括对收发短信、接打电话等基本操作的掌握,对手机QQ、微博、微信等操作、功能、特点的掌握。对手机媒介信息的认知。包括对手机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能力。对手机媒介信息的创造与传播。对手机媒介信息的有效利用、传播和创造能力,以提升自身,促进社会发展。对手机媒体的合理利用。包括合理掌控手机媒体在生活中的角色,合理安排应用手机的时间。此概念进一步丰富了手机媒介素养的内涵,除有关手机的知识、能力之外,对手机成瘾问题给予回应,提出了手机使用者在态度方面,需要合理利用手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理解手机媒介素养的内涵。在初级层面上讲,手机媒介素养就是个体使用手机的能力。从中级层面上来看,手机媒介首先是个体利用手机去探寻信息的能力;其次是认知、理解、评估手机信息的能力;最后是创作、分享和信息的能力。从高级层面上来看,第一,手机媒介除了具备传统媒介素养所要求具备的有关手机信息的接近、理解、评估、创作与分享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应对媒介符号复合形式,以及应对不同信息源所发出的海量信息所具备能力;第二,手机对人类精神、情感、思维、社会交往的异化和依赖性,要求使用者应具有不断反思手机使用行为的能力,抵制手机成瘾,能动性的使用手机;第三,手机所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的特点,以及与网络、社交媒体的结合与广泛应用,需要培养使用者在技术、意识方面创作与表达、参与和协作方面的能力。
(二)手机媒介素养的特点
手机媒介素养并没有溢出媒介素养的一般性研究框架,它的意义仍然在于它“是超越具体媒介环境的一种理念和思想”,但由于手机媒介所具备的特征,因而手机媒介素养也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
1.手机媒介素养日益人格化如前所述,手机媒介与人的粘合度越来越高,是“内部殖民化”的典型代表,现实中手机依赖症也成为普遍现象。在这个媒介化生存的时代,手机媒介的“随时随地”“随意随性”等移动、互动的突出特点,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已成为人们媒介化生存的首选,手机媒介覆盖了人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快乐与幸福、焦虑与不安、激动与愤怒等种种情绪都与手机媒介息息相关,可以说,一个人的手机媒介素养水平标示着一个人的人格水平,一个具备积极、全面、独立、稳定的手机媒介素养的人,一定会焕发出独特而积极的人格魅力。人格与手机媒介素养一同存在于人类的精神文化维度里,通过手机媒介的使用二者互为表里、相互印证。随着手机媒介运用的安全性得以保障,尤其是手机媒介实名制的发展趋向,都将进一步放大手机媒介素养的人格化的特点。
2.手机媒介素养更具发展性媒介素养本身就是一个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和延展的概念,这是奠定手机媒介素养更具发展性的基础。决定手机媒介素养更具发展性的更在于手机媒介的使用者―――人本身。人的生存质量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人本身的成长性,体现在人的各方面素养和能力的不断提高。手机媒介素养更具发展性,不是简单地指手机媒介素养的加高加厚,更是指手机媒介的使用者应该具备前瞻性,即具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手机媒介素养更需批判性手机媒介素养的批判性与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有交叉之处,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将其定义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手机媒介素养的批判性首先表现在手机媒介使用者应该具备的甄别能力上,所有联系人都会成为传播者,海量信息的涌入与交叉传播,必将占用使用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必须对传播者和信息进行甄别与分辨;其次表现在手机媒介使用者的选择能力上,即在甄别的基础上,还要对不同类别的信息有所取舍;第三,表现在手机媒介使用者的评价能力上,这是一个人人格素养独立的基础,也是手机媒介素养的核心要素。
4.手机媒介素养更重实践性没有哪一种媒介素养比手机媒介更注重实践性,这是因为没有哪一种媒介能像手机媒介一样,与它的拥有者始终如影相随。人们把手机媒介带在身上的目的就是随时随地随意地使用。手机媒介素养更重实践性突出表现在手机媒介使用者创作信息、利用手机媒介传播自己创造的信息的能力上,这也是能够全方位整合手机媒介各方面素养的一种能力。人的手机媒介素养是在实践中培育、积累和发展起来的,现实中相当一部分人在使用手机媒介的过程中一步步沦陷,患上手机依赖症,这正是手机媒介素养低下的结果,也是缺乏理论指导的结果。手机媒介素养更重实践性这一特点警醒人们,一定要认识到提高手机媒介素养的迫切性,加快手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建构并及时更新手机媒介素养的理论框架,使手机媒介素养理论更好地指导人们的信息创造和传播实践。总之,既然手机媒介已成为人们媒介化生存的首位媒介,既然手机媒介素养已成为人们生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那么,研究手机媒介素养的内涵与特点就不仅是一种理论需要,它更是一种迫切的现实需要,手机媒介因其发展性、补偿性、与其他媒介的复合性,以及其自身技术、情感、互动、平台等媒介特征,在表现出强大的工具理性的同时,也为人们展现了巨大的价值理性的发展空间,它决定了手机媒介素养的客观存在与快速发展,这就要求学者们深入研究、建构并不断发展、完善手机媒介素养理论,从而引导人们能动地使用手机,让技术进步最大程度地造福于人、造福于社会。
作者:于杨 李静霞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