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媒介素养论文 > 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与价值

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与价值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10-25 09:02:00人气:505

本文作者:庄志辉、贺芬 单位:华侨大学党委宣传部

一、媒介素养教育概念、内涵及发展

1.媒介素养概念及内涵

媒介素养是指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所需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包括人们面对传媒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媒介素养是听说读写等传统素养的延伸,是人们在现代社会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媒介素养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对大众传媒的了解和运用。包括了解和掌握各种媒介、媒体的基本特性、运作机制及其效果;二是分析与批判媒介。包括理解传媒是如何生成意义的,能够批判地思考和解读媒体内容所反映的意识和价值观,具有对媒介文本进行判断、分析、质疑、评估、批判地选择的能力;三是具有影响传媒和利用传媒进行公共监督的能力,做一个主动的媒介公民。

2.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概况及现状

媒介素养教育源自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ER.利维斯(ER.Leavis)和他的学生D.桑普森(Denys.Thompson)合写的《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目的是反对传媒中流行的文化价值观念,提升公众对大众媒介的辨别能力。在书中,学者使用“文化素养”的说法。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一阶段,称为“保护主义”。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进入第二阶段,被称为“大众文艺”范式,要求学生学会区别、判断和欣赏媒介。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后,媒介素养研究进入第三阶段,即“表现”范式阶段,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讨论媒介的“表现”意义,包括媒介是怎样表现真实的,怎样辨析渗透其中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培养批判的解读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素养研究进入第四代范式“参与式社区行动”,即对媒介的批判思考转为通过“赋权”“促成健康的媒介社区,而非仅仅指责媒介的不是”。

媒介素养在西方兴起几十年来,理论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得到丰富和发展。同时,媒介素养教育在各个发展阶段也以社会运动的形式展开。此后,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入,针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引起人们重视。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先后把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全国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课程。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在研究和实践上也取得了较多可借鉴的成果。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大陆学者开始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西方媒介素养的译介文章。自1997年以来,媒介素养教育越来越受到传播学界的关注。在这个领域中,至少已经发表了800多篇论文或文章,并出版了若干教材。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不少学者尝试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一些观点,但一般停留在对国外文献的追溯和描述,对我国的现状研究定性分析多,定量调查少,总体研究没有质的飞跃。我国高校学界已经在系统研究并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当前北京、上海等少数高校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教学体系作了一些探索。山东大学从2006年开始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通选课。总体看来,目前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处在摸索阶段,针对大学生所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还很欠缺。地方高校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目的不明确,内容不系统,形式单一化,仅仅局限于表面。我国媒介素养研究总体上还不成熟。

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背景

1.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背景

(1)全球化背景下社会转型。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面临社会转型,朝着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同社会群体有各自的利益诉求,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逐渐增强。另一方面,媒介信息传播过程、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也处于变动状态,对受众带来不确定的影响。

(2)新媒介技术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使新媒介工具迅速普及化,极大地增强了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为公众通过媒介进而参与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方式。但同时,科学技术与人类意识发展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失衡,媒介被过度使用,传媒构建的“拟态环境”已经影响到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受和预设,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使得“拟态环境”社会化。

(3)多元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我国近几年大众传播媒介形态、功能呈多元化,在不断满足社会变革过程中日益多样的媒介需求的同时,商业化、娱乐化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在庞杂的媒介信息面前,提升受众自身的选择、批判、使用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2.高校媒介素养现状

(1)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现状。大学生群体具有求知、求新、年轻、有较高教育程度特点。在校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上一般持自由开放的心态,对新型媒体接受能力快,对传统媒介不排斥。网络是学生经常使用的媒介,以获取信息、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在一项针对某高校5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媒介素养有以下特点:

①对传媒理性认识欠缺。大学生对媒介的理性认识存在偏差,接触媒介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倾向。媒介知识薄弱,运用能力不高,较少学生通过媒介互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大学生中比较了解传媒相关知识和有过媒体实践经验的仅占少数。

②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无法抵御媒介暴力和媒介色情诱惑。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不强,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不甚了解,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虽有认知,但在使用媒介时存在比较严重的失范行为。

③媒介批判能力不足。大学生对媒介有一定的信任度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对媒介有依赖性,对媒介信息的辨别、分析、质疑能力较弱。学生能普遍认识到媒介对其知识构成产生影响,但在价值观等较为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充分。

(2)教师群体媒介素养现状。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高校教师既是受众又是教育者,因此高校教师自身媒介素养状况需要引起关注。当前高校教师在媒介使用上,相对学生而言,主要以电视、报刊传统媒介为主。年轻教师中网络媒介使用相对普遍。媒介使用主要以获取信息、学术资源为主。高校教师群体思想成熟,对问题有个人独立的分析判断,面对媒介信息有较强的辨别、思考能力。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是由其自身文化背景决定,在日常媒介接触过程中自发形成对媒介信息的解读、思考、批判能力。但是,大部分教师缺乏对传媒的相关知识,没有传媒实践经验。对媒介素养认知不多,甚至很多教师不了解媒介素养教育。

三、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1.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多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生素质分为专业素质、思品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劳技素质多个维度。普通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强调大学生要进行本专业以外的人文与科学知识教育,力求从这些教育与浸染中把握多学科的思想方法,综合运用多学科思想方法发现问题、认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批判的能力、独立思考与综合创造的能力。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中的“literacy”的英文本义为“识字、有文化和阅读写作的能力”。媒介素养在现代社会是识字、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延伸,属于个人基本素质范畴,是一种对认知、认识和批判能力的启蒙。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批判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仍以知性教育为主要特点,注重知识的“灌输”,与学生生活脱节。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媒介信息的影响。不少学生沉迷互联网而深陷其中,经常浏览不健康网站,有的在网络上欺骗、打击他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大学生考试使用手机等通讯工具作弊。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媒介,能主动抵御媒介尤其是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2.公民教育的组成部分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民主政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民主传统匮乏,以及低水平的公民认知和公民参与能力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困难重重。社会主义民主社会的形成需要具有民主意识、积极参与民主政治的社会公民。要克服社会主义民主进程中面临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上的障碍,还有赖于公民教育的开展和深入。学校作为公民接受系统、正规教育的主要机构在对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公民意识、增强公民参与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在推行公民教育的作用尤为突出。

公民主动寻求和包容多元信息与观点、批判性地认识社会、自由负责的表达个人意见,这些是构成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大众媒介为公民的上述政治社会生活的参与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媒介素养是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无论在认知还是实践层面,将成为民主社会公民教育的一部分。高校中教师和学生群体,接受高等文化教育,有较高的公民认知和公民参与能力,民主政治参与积极性高。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高校教师、学生能以更审慎、负责、客观、理性的姿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公民。

3.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校园文化是指在各高等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

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子系统在具有社会文化总的趋向和特征的同时又有着区别于其他群体文化的超越性与批判性特征。校园文化以其创造超前发展成为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和媒介。在中外文化上,它在对自身文化的发思与对外来文化糟粕的批判中进行有效选择,起着中介作用。大学校园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大众媒介对高校群体价值观的冲击与影响使校园文化的超越性与批判性更为突出与必要,这恰是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心理、意识是文化的深层结构。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在校园文化主体的创造意识,独立思考、平等探讨的基础上。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师生独立思考能力,推动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学校事务,有助于校园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学生形成集体主义的伦理观和摆脱狭隘的个人主义人生观。

我国媒介素养研究多建立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与总结上。短短十年间,研究西方媒介素养研究的四个理论范式几乎是同时进入国内学者的视野,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目标、实践形态和社会意义等各维度不同学者间缺乏比较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理论路径。同时,一些跨学科的研究者开始进入这一领域,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关注媒介素养问题。因此在提倡推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时,应从我国实际出发,结合教育科学理论,审慎对待。在思考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时应注意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研究,考虑媒介素养教育的多学科交叉,以及实践中社会各个层面的参与和在教学实践中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反思与创新。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