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育人育才工作的生命线,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开创与形成。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为高校推进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本文正是立足于以上时代背景和现实问题,针对网络思政工作的弱环展开了分析论述,并从优化高校网络舆论环境、推广“互联网+教育”应用、提升教师思政素质及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给出了强化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思政素质;“互联网+教育”;网络舆论
一、背景
网络作为新时代最主要的信息载体,已经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当代95后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是“网络原住民”,他们对于网络的熟悉和使用程度远远超过其他社会群体,他们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传统的课堂思政教育早已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水平上的新诉求,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必须借助网络为载体,弘扬思想文化主旋律,必须有意识地对网络中庞杂海量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帮助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正能量,消除网络空间舆论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性概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主体,根据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把握网络本质,抓住网络影响效果,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对大学生实施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文明素养教育,使他们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形成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需的思想政治文化品德,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但在高校借助网络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不良网络舆论也呈泛滥之势,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价值观网络负面引导描述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关心时政、关注世界与国家发展和社会变迁,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参政意识,敢于表达,乐于在互联网上浏览学习国家大事和世界形势,而网络虚拟性、开放性和隐匿性的本质则进一步放大了大学生的这种参与和表达欲望。但当代大学生涉世未深,价值观尚未成型定性,政治敏锐度较差,缺乏必要的判断力和鉴别力,加上年轻气盛,易于情绪化、感性化。网络上不法分子或别有用心的人正是利用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这些特点负面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混乱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干扰高校意识形态的发展,严重时还可能造成高校网络舆情。
1.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犹疑对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当前网络空间上,西方国家采取各种方式对我国的文化进行渗透,别有用心地大肆宣传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大谈所谓“西方民主”的优越性,极力美化所谓“三权分立”的制度,而强调所谓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乌托邦,是遥不可及的社会形态,并且刻意贬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放大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求知欲强,关心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但是社会阅历不足,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舆论干扰,长期被片面、激进、灰色、庸俗的信息影响,会导致思想迷茫,很难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客观认识,由此动摇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弱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认同。者通过传播虚假信息,编造伪历史,美化西方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丑化和诋毁革命英雄,扭曲中国近代史,并据此在网上产生了一批文学、影视作品,对人生经历不够丰富的大学生进行迷惑,影响共产党的信誉。大学生如果不能辨别这些错误信息,思想上产生怀疑和迷惑时没有及时得到引导,容易盲目亲信,并借助某些党员领导干部贪污腐败事件对政府和中国共产党进行批判,极大地降低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1.优化高校网络舆论环境。虚假、伪科学、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与舆论,影响着大学生思维方式,干扰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让大学生产生一系列激进行为,这关乎党执政基础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高校需对能把控的网络舆论进行干预,帮助净化社会信息空间。首先,高校要广泛开展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法制观念,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守法的上网习惯。其次,高校在开展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及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工和学生微媒体监管,避免不良舆论影响,引导舆论向健康方向发展。最后,高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培养学生“自省”“慎独”能力,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表达中以德律己,谨言慎行,将网络道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2.推广“互联网+教育”,传播社会正能量。2019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进“互联网+教育”,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发展在线教育。并且通过在线系统的学习培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开阔学生的时政视野,提高其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侵蚀的能力。
3.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政素质。部分高校教师自身政治素质不过关,受的影响,对国家民族不自信,放大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愤世嫉俗,更有甚者在课堂上宣扬一些社会负能量,对中国社会发展进行讽剌与诋毁,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政教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铸魂人,如果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思政专业素质不过关,不仅影响思政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必定会影响到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国家民族的自信。必须从提出的6个“要”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素质,只有不间断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自己,才能对自己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才能担当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
4.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高校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事关民族未来发展大业。(1)以理论学习为契机,开展政治坚定、主题丰富、形式新颖、内容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党课、团课和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统一起来,帮助学生树立又红又专的崇高理想。(2)组织开展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团学活动,把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日常学生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构建正确、积极、健康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价值体系。(3)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更是一个亲身实践的过程。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确立起来的理想信念才是坚定的可靠的。所以,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活动,增加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机会,拓展与社会接触的领域。并且,通过开展座谈会、分享会,组织优秀团队、个人在青年学生中分享社会实践的鲜活事例、实践成果、活动感悟等,扩大社会实践的影响范围。其次,收集整理活动照片、视频,编写在相关微媒体上,将活动中的感人事迹、典范人物、实践成果和心得体会向广大青年学生宣传,使更多学生受到教育,提升社会实践的育人功效。
五、经验启发
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好,发挥作用越大,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程度就越深,越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就越强,反过来又能优化当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此,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优化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加大运用网络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推广思想政治“互联网+教育”,消除网络空间舆论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政教育气氛,全面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政素质,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参考文献】
[1]尹燕.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J].政策与商法研究,2016(25):114-115.
[2]张宏达.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7):60-79.
[3]李瑞.浅谈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促进作用[J].科教导刊,2012(3):233-234.
作者:杨骐菲 魏辉琪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