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民族精神及党性教育关系思考
【摘要】党性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党中央实施从严治党政策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党性教育内容来源之一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培育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党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还能够增强国家软实力,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巨大的动力,可见民族精神培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探寻党性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关系对高校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与党性教育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概述民族精神培育与党性教育两者的内涵入手,在深入剖析两者关系的同时,探索两者有机结合的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培育;党性教育;可行性
一、民族精神培育与党性教育的概述
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鲁迅先生曾在他的自传中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高度的归纳。这段话警示着后人:“作为民族之魂的中华民族精神,不仅涵盖了在工作上埋头苦干、投身于革命拼命硬干,还包含了为民着想的真才实干和终身坚守公平平等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个民族只有建立在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民族意志、远大的民族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够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就伟业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培育是高校从学校育人、日常规范、实践活动、舆论媒体等方面,利用民族精神融入课堂、注重养成、亲身感受、广泛宣传的途径,最终达到大学生勤奋好学、持之以恒、诚实守信,全面发展的目的。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有利于科学的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更有利于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工作。党性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支撑,同时也是所有党员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升华的原则。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在这几十年里,中国共产党有如松柏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归根结底是因为历代共产党人的心中坚守党性的纯粹。一个政党要增强党性,就必然要求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同志在改造中国共产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时曾提出过:“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1]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从党性的高度概述:“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2]邓小平同志也着重强调:“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每个干部都要把党性放在第一位”,[3]共产党员要“讲党性,不搞派性。”“坚持党性,根绝派性。”[4]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学者对党性教育归结成完整概述。党性教育是党组织为提高党员的党性水平对党员进行的有关组织观念等的教育,是党组织或党员以增强和提升党员的党性素质,增进党的基础性建设,最终充分发挥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将所有党员组织在一起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党性教育在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党内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核心作用。民族精神是对历史文化的高度凝练,诠释着历史文化中传承下来的值得人们学习的爱国、爱家、奋斗、自强等优秀品格,这些优良传统通过民族精神培育的方式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很大的贡献,对我国有民族情怀、家国情怀的公民,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有利于大学生对民族精神深入了解,并将民族精神培育所总结的感受和想法上升为实现人生价值整个过程中的精神支撑。但是随着社会大发展、大繁荣,西方敌对势力仍然对我国图谋不轨,通过各种渠道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企图改变我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因此,为了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培养他们具备牢固的抵制诱惑的能力,应当着重加强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当代大学生党员已成为大学生中的先进积极分子,是高校里最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群体,也是新时期我党新生骨干力量的重要来源之一。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党性修养程度与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兴旺发达具有密切联系。对大学生党员加强党性教育不仅能够培养他们强化纪律意识和提升道德素质,还能够在当代大学生中发挥积极作用,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民族意识。
二、民族精神培育与党性教育的关系
1.党性教育的核心内容与民族精神培育具有契合点。大学生党员之所以能在大学生人群中脱颖而出主要是因为其具有共产党员应有的素质。但个别大学生党员由于受到外在环境影响或是自身阅历及修养的局限,表现出理论素养比较欠缺,政治责任感较弱等现象。从民族精神培育的角度分析,这些大学生党员是由于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存在困惑才会造成民族精神缺失。从党性教育层面探究,大学生党员集体主义缺失,服从组织观念弱化,具体表现为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性的认识不充分。由此可见,理想信念是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党性教育的核心内容。民族精神自身具有一种感染力。每当我们从影视中看到老一辈革命家披荆斩棘,在威逼利诱与严刑拷打面前,在误会与委屈面前,仍然能够保持对党的坚贞不屈和对革命的矢志不渝。恰是由于这种信念和情怀―――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在生与死、苦与乐、荣与辱和贫与富之间做出正确选择;能够在经受重重考验后,渡过难关。因此应将这种力量与精神向更多的大学生党员进行宣传与教育,从而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其树立高尚的品格,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理想信念作为党性教育的核心,被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员有所作为的“总开关”。的讲话强调,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下,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全体党员,丧失理想信念的危害性,提倡树立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而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相互交流、交锋,正对我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激烈的冲击。在这种严峻的背景下,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党员秉持稳定的政治态度、抵挡外来诱惑的决定性因素。2.党性教育是民族精神培育的历史延续。中国共产党自20世纪上半叶成立以来,在自身的奋斗历程中,依靠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其渊源正是来自于古代民族精神的精华。作为民族精神培育的组成部分,古代民族精神在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学习与党性教育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中国共产党人所具备的革命精神与传统民族精神具有一致性,但并不意味中国共产党人所具备的革命精神是对传统民族精神的一味继承,反而是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传统民族精神一种新的内涵、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生命。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与行为,为传统民族精神打上时代的烙印、提供准确的指导以及奉承坚定的信念,从而形成独特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给古代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使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跟随时代潮流与国际新形势相融合。古代民族精神的精华在原有的基础上被中国共产党人注入了新的生命、新的内容,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也要跟随时代的潮流,与国家新形势相融合。在“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内容中,主要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在学党章党规活动中,要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逐条逐句通读党章;认真学习《准则》和《条例》等党内法规;从、等典型案件中受到警醒,时刻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和革命先辈的优秀事迹。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要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高校的党性教育进行了正确引导。民族精神培育与党性教育一脉相承,但党性教育以探析民族精神培育作为必要条件,大学生党员只有充分掌握民族精神培育的核心才能领悟党性教育的实际教育意义。3.民族精神培育有利于增强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将民族精神培育渗透到党性教育中,利用民族精神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强化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党性修养,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民族精神培育以观光革命遗址、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先烈的事迹为载体,应用丰富的展现形式使广大学生党员在潜移默化中吸取党性知识,增强党性教育的实效性。中国历史上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能够提升大学生党员勤俭节约的意识;毫不动摇的长征精神能够强化大学生党员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能够提醒大学生党员时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4.民族精神培育与党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增强党的先进性。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党建要求,大学生党员队伍以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依据,是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时刻遵守贯彻党中央所传达的各项要求,这不仅能够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上充分发挥作用,还能够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从而对大学生党员队伍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中国共产党人所坚守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的党取得革命胜利、建设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革命和社会建设中,不忘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并不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融合,铸就不朽的中华民族优秀精神与文化。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坚定不移地培育民族精神,是为了能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举措。民族精神对我党贯彻正确的指导思想、制定准确工作路线、形成廉洁的工作作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民族精神的培育也能反映出共产党人朴实的工作作风及勤恳的工作态度,更能增进其先进性。民族精神中具有世界先进性的思想、文化,有利于党在思想、精神上的内涵博大深厚,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是增强党的先进性的向导
【参考文献】
[1].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刘少奇.共产党员的修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景诗 丁玉龙 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