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音乐教育改革创新
【摘要】近些年国内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例如《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类综艺节目一经播出就引起热烈反响,国人正在渐渐重新对传统文化加以关注。越来越多的家长会在节假日或周末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民族音乐文化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但是现在国人对其的了解相对于其它种类的传统文化而言并不多,再加上高校的音乐教育传承度不足,老师授课模式单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有不小的难度。所以,我们应当对高校音乐教育加以革新,使其可以更好地进行民族音乐传承,并通过这种手段进一步帮助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育;革新
一、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
(一)大多数学生的民族乐曲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在现如今多样化的环境中,不同的文化相互冲击融合,产生了很多各具风格且精彩的音乐文化。将流行音乐同传统音乐比较,不难看出流行音乐具有更多更丰富的色彩与激情,而这恰恰可以迎合年轻人追求神秘和酷炫文化的心态。当今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生存在这种环境下的年轻人更加喜欢可以发泄自身情绪、释放压力的流行文化,例如爵士乐、电音等。文化的多元化并非坏事,但是流行音乐却给传统民族音乐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笔者曾对高校中随机抽取的100名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这100名学生中,曾听过民族音乐的有3名学生,而对民族音乐感兴趣的仅有1名学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今民族音乐文化的断层已经格外明显。
(二)现行音乐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尽管我国的部分高校与教育机构已经开始对传统音乐文化加以重视,在学生培养方案中提高民族音乐文化所占比重,但是由于这种方式开始较晚,此外学校的老师仍旧遵循着原有的传统的音乐教育文化方式,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并未收获过于突出的教学成果。追其本源,最主要的一方面是由于当今学校在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时,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枯燥,且教学内容单一,这让大学生对民族音乐课程积极性不高。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教职人员本身就不具备太高的音乐素养,又没有接受专业的音乐素养培训。这部分教职人员在授课的过程中通常只会照本宣科,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学生并不具备过多的时间发扬个人爱好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全日制普通本科大学生要修够140个专业课学分和各科必选课程。此外,在我国积极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有很多院校都要求学生在众多的知识领域例如自然科学、艺术文字等修满足够的学分才允许毕业,所以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大地压缩。为了在毕业后可以更快地融入社会,参与就业,学生也会更倾向于花更多时间来进行个人专业素养提升与就业知识学习,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生活爱好方面的拓展,这也是导致民族音乐传承青黄不接的原因之一。
(四)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并没有接受过民族音乐教育有调查数据显示,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有进行过民族音乐类课程选修的仅有8%。当询问其为何不选择此门课程时,学生普遍表示认为该课程对于自己专业并无任何益处。由此可见,无论是一部分高校还是大部分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认识程度不足,并没有深刻体会到民族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二、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方法
(一)加快高校音乐教材革新,编写新的合乎时代的音乐教材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快地接受民族音乐,高校可以编写出优质的容易吸引学生注意的教学素材。在编写过程中可以参照现代音乐跳跃活力的节奏,注重音乐素材的内容,让教学素材可以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也可以将现今比较流行的民族音乐加以甄选后作为民族音乐教材。学生在投入到民族音乐的学习中,感受到民族音乐所具备的独有魅力后,就会更加乐于学习民族音乐。在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时,最好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例如东北地区教授满、朝鲜等族的音乐文化,藏南地区则结合藏族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让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传统音乐,增加音乐教学真实性与有效性,对于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开设基础民族音乐文化课程高校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可以通过设置一些较为基础的民族音乐文化课程作为校级公选科目来扩大传播的范围。学生在基础课程中一方面了解民族音乐的一些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体会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此外,高校可以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度,鼓励其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
(三)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有关民族音乐的活动高校在进行传统音乐教学中,不应当仅仅将相关的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还应当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高校可以鼓励或组织学生利用其在校内学习到的有关民族音乐方面的知识参与社会实践,使民族音乐文化得以传播和传承。课外实践的教育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总结和交流,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使其对民族音乐文化拥有更多的感悟,同时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也能得到提升。高校一定要重视课外活动在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积极举办民族音乐演奏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学生会拥有一种使命感,激发其传承动力。
(四)让学生深入民间“采风”,积累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民族音乐是来自于民间的音乐,因此学校可以组织音乐专业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音乐素养尽可能地搜集民间音乐,利用现代设备如手机等将收集到的音乐保存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听到最淳朴的民族音乐,感受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主动传承与发现民族音乐文化。
(五)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吸收融合其他音乐的精髓民族音乐是从各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诞生的,例如庆祝、祭典等。由此可见民族音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历史沉淀与融合诞生的。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快节奏的生活让音乐形式更加偏重传播速度与群众接受能力。这使得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关系既紧密又分离。在这种环境下我们首先要端正自身的音乐教学态度,对其他音乐的优秀部分加以吸收利用,重新组织传统音乐文化,提高民族音乐自身的文化基础与内涵,这样我们才会有可能让学生更加易于接受民族音乐,增加民族音乐创造性。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意搞清关注重点,不能对流行音乐文化过于重视,而将民族音乐文化地位放轻,避免本末倒置的情况出现。
(六)将文化传承的概念深入到学生中去我们不仅应当在民族音乐文化的打造上下功夫,同时还要想办法给学生提供较为优良的学习与继承环境。有关政府部门可以为民族音乐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增大民族音乐文化的曝光度,提高其传承能力和保护力度。高校应对课堂教学进行革新,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的积极性。教职人员应当将外来音乐文化和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之间加以分析找出异同,并帮助学生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一个合适的角度来对待外来音乐文化和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寻求最有效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播与传承形式。
(七)提高音乐教育教职人员的个人音乐素养现如今各大高校的民族音乐教育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即高校的大部分教职人员和学生无法深入地领悟民族音乐文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还有很多教职人员缺乏民族音乐文化素养。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应当重视从事民族音乐教育工作的教职人员的音乐素养培养。教职人员的音乐素养是民族音乐传承的根基,只有根基牢固,传承的大树才能茁壮生长。学校可以适当对教职人员进行鼓励,鼓励其参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在日常的活动中激发起教职人员的学习能力,使其拥有更优秀的教学能力。
(八)转变教学思想,提高教学能力教职人员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思路,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用一种更加活跃先进的方式来改善民族音乐传播难、学生学习效果差的难题。在课堂中增加情景模拟的部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愿意主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除此以外,教职人员也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尽可能让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提高民族音乐传承效果。
(九)注重民族音乐文化的讲解高校教职人员在教授既定的乐理知识和演唱技巧外,还应当对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知识进行适当普及,帮助学生对民族音乐有更好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教职人员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有关民族音乐的纪录片,学生可以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了解民族音乐的发展史,懂得民族音乐的深厚底蕴,让学生更加重视民族音乐,激励其自发学习和探索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创新。
(十)创造积极的民族音乐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质的学习氛围可以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此外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潜能加以激发,提升其学习能力。在高校进行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氛围打造,给学生和教职人员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不断完善学校的音乐器材。最后还要让师生之间相处模式更加和谐,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更乐于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
三、结束语
一个民族的精神往往蕴含在其所创造的音乐之中,从民族音乐的传承中可以窥见这个民族的兴旺程度。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国家的发展以及我国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也有较大的关系。作为民族音乐传承的主要阵地,高校应当重视起民族音乐教育,提高自身教学质量,深化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让学生自觉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音乐。
参考文献:
[1]黄勇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J].戏剧之家,2018,278(14):200.
[2]韩兴.论高校音乐教育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J].艺术评鉴,2017,(04):177-179.
作者:付然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