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科技论文 > 高职教育科技哲学整体性

高职教育科技哲学整体性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6-17 16:40:00人气:454

一、高职思想教育的科技哲学思想

《高等教育法》总则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把对人、对科学技术的武装看作是培养的目的,同时,对科技发展的反思也需要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来,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高职院校在思想教育中增加科技哲学观教育是大学生正确认识科技发展的内涵和边界的合理选择。高职院校主要以理工类专业为主,如何让学生树立科技哲学观的认识,正确对待自己所学专业,培养他们成为素质健全的社会人而不是机械的技术人是完成高等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育,解释科技哲学思想的一些问题,如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本质、科学理论与技术理论的结构、科学范式与技术范式的区别等,使大学生正确认识高职思想教育与科技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科技哲学观教学,目的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学生视野更加开放,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科技哲学观教育可以拓展思想教育的领域,正确认识伦理道德、思想政治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和界限,正确引导大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以及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人类捕捉物欲的工具,更多地要关注科学技术与自己、人类、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今,“人们不但不能摆脱工具,还要不断扩大工具的复杂程度。”[1]突破技术优先为人类服务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人类更深层次认识科学技术功能和内涵的前提。这种思想在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中需要得到正确认识,避免培养一批像马尔库塞所说的缺乏批判精神和对社会反思的“单向度的人”,以认识技术存在的合理性。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帮助自身生存发展,人类进行自我超越也是必然的,甚至超越“人类”这一特有概念。科学技术是靠智慧发展的,但仅此还不足以让科学技术发展到如此程度,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代代“爱智慧”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等推动。他们继承了人类科技文明的精髓,依靠“大科学”与“小科学”的融合,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使整个生物圈因此获益。

二、科技哲学观在高职思想教育中的特点

现在高职院校思想教育还仅限于“五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与法制观的教育。在教学中,由于教师专业不同,在课程教学中的侧重点也有很大差异,但是绝大多数侧重于思想政治的灌输,没有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反思。高职思想教育应结合高职特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哲学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把握科技哲学观的特点:合理性与普及性的统一。高职院校进行的人才培养,重在培养有科学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是现代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增加学生的实训和社会实践时间来积累经验,并丰富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大学生科技哲学观不仅是为了增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也需要确立对科学技术知识存在合理性的认识,因此,这种能力的培养应作为大学生的长期发展目标进行。匈牙利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乔治•卢卡奇认为,在当今社会形式合理性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基础,而辩证理性支持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如今,我国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在形式上既有资本主义的成分,又有社会主义的成分,但是社会主义形式是基础。这必然要求正确的科技哲学观应该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体系中,形成长效性、普及性的教学管理形式。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人类科技文明自钻木取火,观天象知时节到如今已历经数千年。我国的传统科技重在关注民生民济,重在实用。美国环境哲学家J.B.克里考特认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要向“东方转向”,当然,指的是东方的传统哲学思想。自上世纪中叶,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竞争重点定位在科技的创新,这俨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一大特点。

信息时代的科技创新不但关注竞争的切入点,也重在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实现了科技哲学观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海德格尔把技术看作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认为在现代技术中,人类和自然都已纳入资源储备,而现在人类不仅背叛了自然,还背叛了人类自己。而高职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单元,无疑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这要求培养的学生应该是知识、技术和思想“三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局部性与全局性的统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职业化的技能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重在强化专业学科,增强个体自身竞争力;而对于未来的发展,更应该关注人类发展的走向。科学技术的发展定位是信息时代一个重要内容,教育决定科技发展的方向,教育定位有多远,培养的人才就能走多远。重新审视科技史,那些对人类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没有一个仅局限于狭小的专业领域而不顾人类的发展,都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置于人与自然和谐有序发展的全局环境之中。对于科学技术的思考,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自身发展,更要拓展视野,反思人类的行为,关注人类和自然的根本利益。规范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科学技术的运用特别强调密切关注现实问题,诸如科学发展观的贯彻、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环境保护问题等等。要深入细微地研究,立足对问题的思考和创新,特别强调注重提出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思路,实现规范化与创新性的巧妙结合。无论对高职人才的培养,还是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我们都需要尊重传统和规范,但不能局限于此,否则就会被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所湮没。在高职思想教育中,运用新方法、新资料、新数据,力争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自圆其说。分析科技发展的规范性与创新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促进大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正确认识。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纵观整个科技史,科技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提升过程,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上向因果关系(upwardcausation)。传统科技多表现为一般系统的特性,而现代科技多表现出复杂系统复杂性的一面。科技创新是科技发展整个系统突现的重要表现,也是新颖性的重要表现。“对于复杂性的承认有助于面对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哲学问题。”[2]对科技发展的系统认识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科技的特点、功能、结构和目的,重新审视科学技术、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不能只把科学技术看作简单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把科学技术放在一个复杂系统内理解。

三、科技哲学观在高职思想教育中的内涵

其一,思想教育的一致性。“除了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哲学只有两个真正的研究对象,即自然界和人类世界。”[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更进了一步,通过理论的手段和实践的手段丰富了人类对于它们的看法。运用新的理论促进高职思想教育的改革,顺应了我国全面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需要,同时也促进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展。科技哲学观教育是高职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没有科技哲学观教育的高职思想教育是不完整的,不能割裂这两个方面的教育。因此,两者都是以改造人的思想为目的,具有教育目的的一致性。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今天,想“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4]科学技术的创新不仅仅赋予表象,更多地要挖掘青年大学生这些未来的社会主力军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其二,思想教育的互动性。创新在于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传统的思想教育是单向不对等的教育模式,在信息社会,这种模式显然已不合时宜。高职思想教育应加强大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推动科学技术知识的多元化发展,并且把思想的互动融入整个教育过程。自建国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重视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探寻。上世纪60年代提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5]并提出“要加强理论研究,要有专人搞,不搞理论是不行的。”[6]理论研究还包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考,通过理论研究深刻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上个世纪50、60年代我国形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良好风气,钱学深、齐毓霖等知名专家都对这个时期给予很高的评价,使一大批知识分子、工程专家在这种开放互动的环境下,开拓了视野,活跃了思想。哈工大的马玉林教授认为,“站得更高一些,看的也更远一些。”同志提出:“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自然科学,而且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并用这些方面的知识来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7]大学生作为生产力的准主力军,丰富其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哲学思想是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三,思想教育的中介性。高职思想教育过程中贯彻科技哲学观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哲学思想和思辨精神。如何把个人的发展和人类整体利益和自然利益联系起来,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就会伤及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会伤及人类自身。思想教育是以中介的身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样,科技哲学观教育也充当思想教育与科技发展之间的中介,只是处于不同的位点上。科技哲学观教育是对思想教育内涵的进一步挖掘,着眼于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充实由于科技发展而带来的经济理性,同时,也应充分尊重价值理性(包括生态理性等),如深层生态学的范式赋予非人类生命以内在价值,而不是依赖于它在经济上的或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8]只供奉科学精神只能推动人类对物欲的追求,而对人文精神和理性主义的追求却可以弥补人类对自身发展的反思,这必然要求加强对科技哲学观中介性的认识。

四、科技哲学思想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一门必修课,以推进培养具有创新性、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群性教育、时代性等多元特征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加强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把道德的内涵加以提炼,融入现代科技成果中,强调认识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大学生对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认识,完成宇宙自然和人性道德的完美统一。加强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增强大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正面认识。人类历史已经证明了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它改变了整个世界。科学技术的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和认识的过程。创新不仅仅指的是科学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深层次理解。正确认识对科学技术合理性的批判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边界问题,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思想、系统思想。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现代大学生的思想过度地重视了功利主义给自己带来的物质上的快感,忽视了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不利的一面,这样必然给人类的发展带来困惑和质疑。

其二,减少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的过度政治化。现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进行思想教育时,总是把思想教育政治化,政治的敏感性放在突出地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任何一种科学技术都是中性的,就是通常说的“科学技术无国界”。因此,这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感受科学技术内蕴的人文气息,避免科学技术的政治化。政治化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缺少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能动性、主动性和科学理性。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不具有政治意义的,赋予其政治性还是本源性,这关系着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还会直接影响着我国科技复兴之路。

其三,充分认识科学与技术的统一性。科学与技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明晰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几乎所有的科学家、哲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都认为科学和技术具有普适性、可检验性和统一性的基本品格。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至今,任何一种商品都是科学与技术的复合体、统一体。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应给学生理性认识。学生在高职院校学到的内容不仅仅只是技术上的掌握和提高,理论的知识更有助于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和规律。科学与技术统一于理性,理性依靠的是认知,认知的来源无外乎感知上的、经验上的和知识上的积累。因此,正确引导、认识科学与技术的统一性及其辩证关系对于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必要的。

其四,强调科学技术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意义。我国高职院校进行的职业教育形式通常情况下是技术性教育和进入职业的适应性教育,几乎没有学校设置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哲学课程。这就大大限制了高职院校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学校领导层需要设计长远培养具有哲学思想的科技创新人才的战略规划。所有的高职院校都会有自己的办学理念,然而,办学理念中缺乏哲学观的思想内涵。从社会的现实反映来看,如今培养的更多的是技术人,而不是社会人;其次,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中,应把科技哲学的思想融入到思想教育的教学过程之中。针对这一点,学校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纯粹的技术人还是现代的社会人,然后,把这种理念付诸具体的教育教学,真正实现科技哲学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最后,烘托校园厚重科技哲学的氛围。现在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把西方的功利主义穿插其中,但是绝大多数时候是对功利主义的误释,把个人的利益作为功利主义的中心。而真正的“功利主义的标准不是当事人自己最大的幸福,而是所有人最大的幸福。”[9]因此,现实需要通过科学技术哲学的宣扬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不仅仅是通过单纯的技术。

五、结语

我国现在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等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作为引导科技发展的哲学思想却逐渐被边缘化,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更加功利主义,甚至趋向无政府主义。为了保证高职教育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强化科技哲学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意义。社会的发展不能接受一种反技术的教育教学立场,这就要求必须调整没有哲学思想的现代高职教育。哲学思想是人类发展的精髓和灵魂,美国哲学家安德鲁•芬伯格曾经说过:“我们在今天将技术的物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目前的体系完全是人为的。”[10]因此,通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正确引导职院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技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够推动受教育者从现代技术人向现代社会人的重大转变。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