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融入院校思政理论课
野爱国主义教育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切入点
1加强国家主权观教育袁培养国家主权观意识
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内政外交、管理自己国家的权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蔓延,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和考验,全球化正在冲击和消解着作为爱国主义基础的国家主权观念。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古老东方大国,既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又面临着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严峻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其优势话语权,政治上大肆兜售具有西方标签所谓“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和社会体制,并隐藏着极强的地理扩张倾向;经济上又处处抢占主导权,甚至用带有某些苛刻政治条件的经济援助胁迫发展中国家就范,一不满意就恐吓、威慑。新中国成立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我们实行经济封锁、政治压制。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带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深刻总结近百年来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历史,深刻感悟“落后就要挨打”惨痛教训和践行“独立自强”豪迈气概,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国家大肆宣扬“主权过时论”、“主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等奇谈谬论,将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与经济问题混为一谈,为他们限制、侵犯弱小国家的主权制造舆论,并以此向中国施压发难,处处对我们指手画脚,企图在中国推行西方所谓的“人权标准和政治体制”,使中国按照他们的意愿发生方向转变。当然,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和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越深,西方发达国家“分化”、“西化”的攻势会日益加强。尽管我们早已加入世贸组织,但世贸组织的游戏规则仍然由少数西方大国掌控,他们设置种种障碍,人为制造不公平。近些年,中国出口欧美国家的橡胶轮胎、光伏产品等屡屡遭受高额惩罚性关税,再次折射出西方国家的强势和霸权。因此,捍卫国家主权,大力宣扬爱国主义,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青年学生是国家主权的捍卫者和后备军,应在课堂上加强其国家主权观教育,培养他们的主权独立意识。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袁培养传统文化认同感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的根本,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和纽带。文化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还蕴含着它走向未来一切可持续兴旺发达的文化基因。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整个世界文明发展有着深刻影响。这些年,伴随着中国文化市场的日益开放,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充分借助于先进技术在网络、影视、书刊等现代传播媒介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它们的文化现象、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纷纷涌入。当今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出口产品,既不是高新技术,也不是军事装备,而是美式快餐流行文化。在他们文化输出的背后,还千方百计的进行各式各样的意识形态渗透,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和“先进民主制“,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抛出的“文明冲突论”,就是典型的企图以文化冲突掩盖实质上的意识形态的渗透,抹杀阶级属性和阶级对立,其目就是要我们模糊视线,转移注意力,让我们在“和平赞歌”欢呼声中不知不觉放弃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事实上,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都以自身的文明为人类作出了杰出贡献,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所谓的先进文化占领、排挤、消灭“劣势文化”,求同存异、彼此尊重、相互宽容,应是当下人类社会理性科学的价值取向。面对西方的强势文化,如何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便成为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一个重要主题。爱国主义是一个有没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问题,而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思想基础则是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民族精神和社会风貌的体现。诚信友爱、精忠报国、天下为公,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整体价值取向和精神特征。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弘扬先进文化,捍卫文化主权,培养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感,既不要盲目自尊、也不要妄自菲薄。首先,应大力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提高民族文化质量。其次,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外来文化,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和抵制一切腐朽文化对我国的侵蚀,防止和打击垃圾文化的传播,坚定不移地捍卫文化主权。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世界是多样化的统一,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包容、相互借鉴,不仅有利于本民族文化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3加强国防观教育袁培养国家安全意识
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国防教育是最生动、最直接、最有效地全民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国防意识就没有真正的国家意识,就不会产生真正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很难使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升华到科学和理性的层面。国防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艰巨而系统的工程,离不开青年一代作为后备力量的持续补充。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在不太安宁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局部战争与冲突此起彼伏,尤其是中国沿海周边地区始终不太平,随时都有可能擦枪走火。广大青年学生不仅要奋发读书,还要居安思危,随时准备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大力宣扬国防观教育。首先加强国际形势教育。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深化,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西方敌对势力也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和分化,使我们进入了一个不发展就没有真正安全的时代。未来的中国要掌握自身的命运,增强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首要问题就是实现自身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基础和前提。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应当合理地把它引导到民族竞争层面,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布局,科学的诠释了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发展路径,这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动素材。再次要加强国家安全观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社会长期保持稳定。在这样的和平环境下,大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西方大国对我们的颠覆和觊觎,因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树立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观念。今天的国家安全,早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领土、领海、领空安全,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气候等等。国家安全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树立新国家安全观,应对国际各方面的安全挑战,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4加强国情教育袁培养健康民族心态
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国情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只有对自己祖国有着深切的了解,才能对祖国产生执著深沉热爱,而一个对祖国认识肤浅的人,很难对自己的祖国寄以深厚的热爱之情。首先客观评价本国历史与文化传统。激发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的重要前提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饱经风霜的历史。一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构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以与时俱进的勇气审视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摈弃那些阻碍民族富强,制约社会进步的腐朽落后意识。在传承历史文化时,把它同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结合起来,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创造出新的时代精神。其次,客观评价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我们已被推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我们发展还不平衡、不协调,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甚至有些方面还不得不受制于某些西方大国。因此,我们决不能自我满足,不能为表面成就所迷惑,既不自大,也不自卑,踏踏实实地发展自己,建设好我们的国家,把我们的爱国主义建立在自信、自立、自强的基础上。最后,客观评价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首先,我们要勇于承认现阶段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是当今中国的现实国情,也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事实,我们必须迎面正视,决不能回避和否认。其次,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分析、客观评判,每一个民族国家的现实都无法割断它的历史,每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起点和文化渊源都会影响着它的历史进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楚地认识我国的国情,不气馁,不懈怠,树立民族自信和自尊。
5加强讴歌新时代袁增强民族时代感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同地域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碰撞,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我们也注意到,多元文化必然导致多元价值观,并且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重价值标准,促使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愿望日益强烈,具体表现为国家意识的淡薄和民族精神的减弱。十八大报告指出:“坚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廓清我们整个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家园,当代大学生们思想活跃、激进、冲动、敏感,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他们除了被动的接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外,还更容易、更便捷的接触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文化,有的非主流文化以其独特的、极具吸引力的传播途径和方式,用消极庸俗和反动腐朽的有害信息正蚕食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对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善于了解学生心理诉求,把握学生感情脉搏,不仅关注他们所关注的,更要引导他们向往追求崇高健康的人生观,要精选爱国主义素材和案例,充分利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感人事迹,旗帜鲜明地讴歌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唱响真善美,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充满希望,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祖国现代化建设。只有我们的青年一代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作为新世纪高校青年学生,应该比任何时候都更应该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更加自觉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站在弘扬主旋律的最高点,既正视现实,也不回避矛盾,充分有效地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教学阵地,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感染力。
作者:银 燕 单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