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要]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岗证赛”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应运而生。本文以实现会计电算化课程“课岗证赛”融合为目标,针对目前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课程改革方案及保障措施,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岗证赛;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
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融合了基础会计学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是整个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目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仍然采用“模块讲授+上机操作演示相结合”的模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引入“课岗证赛”相互融合的理念,可以使学生把理论课程、岗位工作流程、会计职业资格证考试以及会计信息化竞赛始终贯穿于该门课程中,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资格与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目标。
1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岗”脱节,缺乏对企业运作流程的了解
目前,大部分本科院校开设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均较短,从内容来看,主要讲解系统管理、企业应用平台、总账、UFO报表等模块,很少涉及供应链管理系统。从教学方式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先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再到机房完成财务软件的操作和布置实验,撰写实验报告;二是教师在教室或者机房进行软件操作,一边演示一边强调操作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关键点,然后学生再完成相应的实验。无论是哪种方式,这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都会使教学过程显得死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重复机械式上机,发现问题便提问教师,也仅限于解决操作中存在的疑问,不能有机地将各模块联系起来,并没有真正掌握会计电算化课程与计算机、财务会计岗位之间的联系。随着ERP系统的普及,企业的物流、财流、信息流形成了一体化管理,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单一的会计核算系统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在有限的上机操作课时里,学生只能熟悉基本模块,对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系统、应收款、应付款管理模块知之甚少,从而缺乏对企业整体运作流程的了解,导致教学与岗位脱节,学生毕业后往往要花较长时间去适应企业运作流程的信息化操作。
1.2“课证”脱节,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考取各类证书成为高校毕业生增加就业机会的途径之一。虽然国家已经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但是仍有部分和会计电算化相关的技能证书,如会计电算化证、用友财务软件证书等。通过调研发现,部分学校在设置会计电算化教学大纲时,仍然按照选定的教材安排部分教学内容,并没有将职业证书考试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只局限于书本知识。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还会导致自身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跟不上整体的学习进度,更不用说利用课余时间复习备考,从而导致在备考时对知识点理解不透彻,知识面狭窄,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降低考试通过率,“课证”脱节,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1.3“课赛”脱节,降低学习积极性
近年来,教育部、各省教育厅举办了各类学科竞赛,尤其是会计信息化技能竞赛。这些大赛旨在检验本科院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提高财会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的认识,锻炼学生对管理信息化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实际处理能力,为国内企业培养优秀的人才。但是,本科院校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时,仅讲授基本的会计核算模块,导致学生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不够了解,更没有将学科竞赛中的竞赛内容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同时,期末考核也只以上机操作为主,缺乏过程性考核,导致“课赛”脱节,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基于“课岗证赛”相互融合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方案
鉴于前文所述,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对该门课程只有一点感性认识,显然违背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课岗证赛”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根据岗位必备技能为核心,结合相关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以参与学科竞赛检验教学效果为标准,优化构建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从而最终达到“工作岗位与职业资格、学科竞赛”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2.1构建“以岗设课”的教学改革方案
会计电算化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二第一学期,学生已经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可以采用分岗位、分模块方式开展教学。具体为:教学内容根据功能模块的先行后续安排,即系统设置-企业应用平台-总账系统-UFO报表-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应付款系统-应收款系统。在讲解功能模块的过程中,根据授课进度把学生分为实训小组完成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各小组成员分岗位设置权限,即出纳、会计、会计主管、采购人员、销售人员和库管人员等,运用所学会计电算化知识完成一整套从建立账套到输出报表的企业电算化账簿,来体会日常工作中各个模块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在操作中能够清楚工作流程或传递流程,明确应该如何解决,由谁负责。同时,这种模式还能弥补上机练习时间有限的不足,利用综合实训可以加强会计电算化操作练习,将会计电算化内容更好地消化、吸收,最大程度地实现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达到课岗有机融合的效果。
2.2构建“以证融课”的教学改革方案
本科院校应重视财会类在校学生考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职业资格证与专业课程考核相结合,使职业教育真正融入学历教育。因此,在传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应当不断对教学的关键环节进行标准化处理,将课程设计结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与职业考证的要求、内容和时间尽可能保持一致。具体为:以会计电算化教材为主导,梳理会计电算化课程相关证书中的考点,将二者进行选择性融合,写入课程教学大纲,拓宽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对于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证书代替期末考试或者免考等多种考核方式,以调动学生报考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考证的通过率。
2.3构建“以赛促课”的教学改革方案
由于竞赛具有趣味性和竞技性,在“课岗证”融合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参与校内外学科竞赛,以检验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具体为:在该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用友U8.10.1、网中网手工实训平台等教学软件进行操作,巩固所学的知识点,练习会计技能竞赛内容。同时,通过组织各类校外和校内学科竞赛,将竞赛内容和方式有机整合在课程教学中,增加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课赛互促的效果。最后,在课程考核方面,也可以考虑将竞赛结果纳入教学成果考核及评价指标中。
3基于“课岗证赛”相互融合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保障措施
3.1撰写“课岗证赛”相互融合的教材
结合学校特色和企业需求,会计电算化教材应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适用性,在任课教师和同行专家共同参与下,编写“课岗证赛”相互融合的教材及配套的教案、教学大纲和教学PPT,也可以录制配套教学视频丰富课堂教学方式。这些资料的内容应与岗、证、赛趋同,以期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考证通过率。最后,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财务软件的分析、预测等功能,并形成对应的教辅资料。
3.2加强课程师资力量建设
基于该门课程的特殊性,不仅需要任课教师懂会计,还应具备计算机理论及应用相关知识,从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可以通过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财务会计一线从业经验的教师,对本校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或者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培训,让教师能够掌握多种会计软件的用途,也可以加强与软件公司,如用友、网中网的校企合作,把软件公司既懂软件开发又懂财务会计的具有丰富社会经验的教师引进课堂。同时,高校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软件公司提供的培训机会,不断提高自身会计软件的操作能力,只有通过这些途径才能实现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
3.3“小班”教学,加大课程的过程考核比重
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教学班级的人数不宜太多。由于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大班教学会增加教师上课的难度,尤其会影响上机操作的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因此,采用“小班化”教学是实现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同时,加大课程的过程考核比重,如操作成果、学科竞赛成绩,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中付出带来的成就感,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4结语
为了使应用型本科财会类专业建设发展拥有更广阔的前景和更具应用型特色的发展模式,本科院校必须摒弃旧的教学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入“课岗证赛”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学科竞赛相匹配,让学生在课中学、考中学、赛中学,提高学生在未来岗位竞争过程中的竞争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汶静,胡南.基于“课岗证赛”相互融合的《基础会计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才智,2018(6).
[2]张亚枝,李玉红.基于“岗课证赛融合”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5).
[3]谢凑多,龚楚英.“双一流”背景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0).
作者:李汶静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会计制度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实习论文 会计电算化论文 管理会计论文 财务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论文 成本会计论文 法务会计论文 银行会计论文 基础会计论文 商业会计论文 会计审计论文 税务管理论文 网络会计论文 金融会计论文 企业会计论文 会计核算论文 部门会计论文 林业会计论文 会计信息论文 会计监管论文 成本核算论文 会计控制论文 会计基础论文 会计教育论文 人力资源会计论文 会计实践论文 职业道德论文 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