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大学教育论文 > 纳税申报实训课程改革

纳税申报实训课程改革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4-27 22:20:00人气:468

摘要:高等院校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推动了纳税实训课程的推陈出新和改革的步伐,以满足企业对财务岗位的需要。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本文总结纳税申报实训课程存在课时少、学生知识面片段式、授课形式单一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一一提出改进建议,如增加课时安排,从学科宏观视角介绍税种间的承前启后,授课时宜采用启发式提问和引导性思考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对纳税实训课程的改革探讨,助力实现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纳税申报;实训课程;课程改革

随着“金税三期”税务征管平台的上线,税务征管系统数据与企业财务数据关联性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过程中申报的税种和金额与其向税局提供的各种财务数据相互匹配,大大增加了企业税务风险,促使企业财务人员重新审视常规的账务处理方式和手段是否存在漏洞,进而规范企业账务处理流程。在“金税三期”和大数据背景下,财务工作人员面对更大的挑战,尤其企业办税人员,不仅需要及时学习税务新政策和新规定,还需快速熟悉各种办税流程和申报流程[1]。如何让学生迅速适应税务政策更新的快速性和短周期性,具备大数据环境下财务岗位的专业素养,掌握各税种的征收形式和计算方式、纳税申报形式和流程,已成为纳税申报实训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纳税申报实训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税务知识更迭换代快且周期较短,每个税务政策的变更紧跟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所以学习新的税务政策需要关注宏观层面的经济环境。学生提高专业深度的同时拓宽知识广度,形成“T型”的知识架构,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目前高等院校的纳税实训课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异。

(一)课程学时安排过少

高等学校一般将该课程安排在最后一学年,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财务工作。由于准毕业生群体特殊,面临着就业或考研等问题,无法保证足够的时间学习和练习该门课程的所有内容。鉴于课时限制,教师无法充分讲解每一个税种下,企业发生特殊经济业务时申报表的数据来源和填制方法。只能用有限的课时讲解常规经济业务下申报表的填制要求和方法,这些常规经济业务比较简单,且在日后的实务工作中,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往往比课堂讲解的内容复杂,相应的申报表填制要求和数据确认也更加繁琐。课时较少导致学生和老师双方都无法达到实训课程设置的目标。

(二)学生知识呈片段式且缺乏逻辑性

学生虽对某些税种知识掌握较多,但对实务申报方式和报表填报流程不甚了解[2]。比如增值税的申报,在学习税法课程时,学生已花费较长时间学习增值税,知道该税种需根据销项税减去进项税计算得出。然在实训过程中很多学生分不清与销项税有关的发票和进项税有关的发票,哪些是企业取得的发票和哪些是企业开具的发票。甚至大部分学生都未曾见过发票,不知道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的区别,导致课堂上很多学生填报报表时出现各种逻辑性错误。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学生对实务中的经济业务流程缺乏整体和全面的了解,不知道发票在购销活动中如何实现流转,对各个税种申报流程缺乏逻辑性思维,导致申报上述税种时似是而非,无法正确、完整地填写纳税申报表。

(三)授课形式单一

传统的授课方式为老师先演示申报表填写要求以及申报数据的来源,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该方式下学生虽然能够很快掌握该业务模式下申报表的填写,然而多数学生不思考为什么取这些数据,为什么只填报在该栏次而非其他[3]。实务中的经济业务比实训的案例复杂,工作时学生将无法分析特殊经济业务的申报表填写要求。老师应采取多样式的授课方式将知识转变为学生的手中“渔”而不仅仅是“鱼”。

(四)实训教材和软件更新不及时

由于企业纳税申报中很多申报明细表与税务政策相关,税务政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结构在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比如“固定资产(不含不动产)进项税额抵扣情况表”是为了匹配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政策而增加的表格,今年上半年税务局通知删除该张表格和“本期抵扣进项税额结构明细表”。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部分申报表和财务报表格式也在调整,每年存在对会计科目的更改或删减的情况。上述内容在实训教材和软件中都未及时更新,极易误导学生填报申报表,达不到实训目的。

二、提高纳税实训课程效果的建议

针对纳税实训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实践教学的经验,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出以下几点改善课程效果的建议。

(一)适当增加课程课时安排

课时的多少直接影响教学的内容和效果。建议将课时安排为四十八学时,一周至少四学时,十二周结课。也可以连续两三周进行纳税实训,高强度的学习周次,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上课内容的承前启后。如果一周两个学时,时间间隔过长,下次上课容易忘记之前所学内容。四十八学时可以保证老师讲解常规业务的纳税申报,匹配课后作业和实训案例操作,培养学生知识学习的整体连贯性,将所学税法知识与实训操作中的税种申报联系起来,知识架构的前后衔接,对专业知识形成全新认识,养成把握事物整体观和全局观的思维习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4]。

(二)宏观层面梳理学生知识架构

针对上课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呈片段式现象,教师在讲解实训课程中,介绍每个税种或者演示纳税申报表的填写时先从整体层面介绍表格结构,从日常教学环节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维习惯,从宏观层面把握知识脉络结构,形成税法知识体系的思维导图。依托案例公司教师重点强调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票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结合实务工作经验引导学生思考所学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多问问题的习惯。有问题说明学生开始思考,以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内容观察纳税申报流程和报表填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授课形式多样化

由于老师先演示,学生后操作的授课形式,学生缺乏思考问题的机会。课堂上可先讲解每张报表和表格的填报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案例填报报表,老师在该门课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即可,报表填报之后提问某位学生给大家讲解一下如何根据案例填报报表,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经过认真思考后填写报表,即便申报表填报错误也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种思考或试错后的学习经历方可让学生快速高效掌握实训重点内容和注意事项。

(四)实训教材和软件及时更新

目前市场对财务人员的需求主要为管理会计和税务人员。税务成为特别短缺的职位,因为国家税务局每年都会颁布很多税收新政策和新规定,税务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政策、新规定,在公司内部宣传普及税务新内容,这就使税务人员面对很大的挑战。因此与税务政策有关的纳税实训教材和实训软件也需要及时更新,以便学生了解并学习最新的税务政策和规定,适应高速变化的税务大环境。

三、结束语

纳税申报实训课程不仅考核学生操作能力,还需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熟练掌握税务基本理论知识,举一反三地完成纳税申报。为解决纳税申报中的疑难杂症,特殊涉税事项的办理,结合实务问题而开设的课程,故对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善于思考并发现问题的专业素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辅助我国经济的转型和结构调整,税收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其财务人员作为税收政策的主要传递者,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深度,还要具备非专业知识的广度。纳税申报实训课程的改革变得愈加急迫,需要提供各方面有利条件辅助实现课程的目标,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平,代佳.基于USEM的“互联网+会计”MPAcc大数据智能税务能力培养[J].财会月刊,2018(18):32-36.

[2]王玉琴.应用型大学税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财会月刊,2018(20):106-109.

作者:李卫霞 陈舒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