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艺鉴赏课程改革探讨
摘要:本文针对现有“科幻文艺鉴赏”课程所面临的教学困境,研究分析:培养计划对于鉴赏类课程本身存在压制、课程与教学的模式陈旧兼不受重视、教学内容不够丰富以及受众自身视野狭窄等四种不利因素,探索解决方法。该类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研究生培养的基本需求,失去了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持作用,因此亟待课程改革。基于实际情况并针对相关问题,本文从教学理念、课程结构、教材的选用、模式与方法等四个方面出发,对“科幻文艺鉴赏”课程的改革方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幻文艺作品;教学理念;课程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科幻文艺的表现形式丰富,包括科幻文学、科幻电影、科幻电视剧等。科幻文艺通过上述形式载体,为受众构建了一个让某些极端假想得以成立的虚拟思考空间。同时在该空间中利用一个故事框架,促使受众思考日常语境中较少或无法接触的科技、文化、伦理、社会问题。科学技术史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旨在全面提升研究生对于科学技术的认知水平。因此,浓缩“西方知识精英阶层关于未来科学技术想象、思考、反省”的科幻文艺课程,对于提高科学技术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辅助作用。“科幻文艺鉴赏”课程是我校科学技术史专业的特色选修课程之一,旨在增强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属于一门横跨文史哲的创新性课程。不少科技史教师尝试将代表性科幻文艺作品与科学技术史的相关研究互相参照,以二者结合作为课程内容的主体。但是,从目前的教师课堂实践与研究生信息反馈来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该课程改革方案的探索迫在眉睫。
二、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与历届研究生的课堂调查,经统计分析可知:(一)囿于研究生培养计划与课程设计,一线教学单位普遍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伴随学校通识课程体系的建立,一批近似的鉴赏类课程层出不穷。缺少个性、同质性高的课程,更加缺乏吸引力,容易沦为研究生眼中的鸡肋课程。(二)研究生对本课程缺乏兴趣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欣赏文艺作品的选择不当与时间安排不合理。研究生普遍反映:部分教师所选用科幻文艺作品的内容过于艰涩难懂。而教学时间有限,安排的讲解与讨论时间又过少,直接导致研究生在课上得到的信息不足、课后上交的作业马马虎虎,教学效果自然不佳。(三)根据笔者经验,研究生在选修课程上所投入的平均学习时间随着年级的递增,呈现明显递减趋势。然而,现行培养体系将必修课集中安排在研一,高年级研究生普遍对选修课不够重视。据统计,在选修课课后作业上不予完成或者搪塞解决的研究生占一半以上,这意味着不仅课堂效果不彰、课后可能的温故知新效果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四)经过深入交流,部分直接表达“不喜欢鉴赏类课程”研究生陈述了下列理由:教师的教学态度差,教授内容多年没有更新。教师的工作态度是决定课堂氛围的主要因素之一,本课程的特殊性使得部分教师往往采取“播放后即不管”的放羊式教学模式,对于研究生是否观看或者对重要情节进行点评的课堂设计缺失,形成师生共同漫不经心的不良气氛。结果使得该类课程气氛沉闷、管理松懈。基于以上调查,笔者认为“科幻文艺鉴赏”课程授课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点:1.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缺陷,重视主干课程,过度忽视拓展类课程与选修课程。这是目前研究生教育所存在的通病,并非一时一刻可以改变,笔者必须在该大环境背景下进行课程内部改革。2.部分教师工作态度不佳,课堂管理存在问题,教授内容单调枯燥,实际运用性差,研究生的学习激情逐步丧失。此外,教授模式较为单一、互动性差,研究生的主动参与性难以得到发挥,整体课程呈现沉闷乏味的刻板印象。3.导致目前“科幻文艺鉴赏”课程问题迭出的根本问题,还是国内的科幻文艺创作在历史上受到压制、历史欠账过多。研究生在此前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其他科幻文艺形式,导致研究生的鉴赏能力普遍不足,兴趣焦点依旧集中在传统的好莱坞科幻电影。4.现行教育体制培养的研究生,知识背景过于单一、认识层面太过狭窄、科学文化启蒙严重不足。应试教育的影响深远,研究生的思维方式多呈直线形、一元化,研究生之前所储备各个学科知识比较适合于应试,而不是理解与活用,更谈不上进行深度思考。
三、若干课程改革方案
(一)教学理念的提升
笔者认为必须改变“科幻文艺鉴赏”课程的自我定位,教师需要引导研究生以人文关怀和科技史视角,思考、反省人类的科学历程,打破关于科技僵化停滞的旧印象、旧框架、旧观念:西方科幻文艺作品中的科学技术早已不是中国公众思想中的“忠实奴仆”。“科幻文艺鉴赏”虽属鉴赏类课程,但依托于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这一平台,可以实现文理结合,帮助研究生培养跨学科视野,实现科学基础素养提升与科学文化育人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各学科史与相关科幻人物原型的联系,帮助研究生从多学科视角认识科学技术具有的独特文化脉络与内涵,深刻领会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连通学科基础知识与科学文化教育,使得“科幻文艺鉴赏”课程成为“联结科学与人文之间桥梁”的重要一环。
(二)课程结构的优化
根据江晓原归纳和提出的七种科幻文艺常用主题:1.星际文明2.时空旅行3.机器人4.生物工程5.专制社会6.生存环境7.超自然能力,结合学术研究需求和科学技术史专业教改目标,课程将结合上述主题若干较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形式包括传统小说、网络小说、电影与电视剧),有层次地在课堂上论述七大主题之表现方式及其背后的科学思想资源。精心构建“以科学文化传承与思想创新为主体、启智平台与第二课堂为两翼”的体系框架,形成科学文化概览、科幻文艺典型、文艺应用拓展三个层次的课程内容结构。
(三)教材的选择与利用
教材是课程的核心要件之一,根据零起点教学的特点,在不同的课程阶段选用相适应的教材。第一阶段,选用结论明晰、逻辑严密的教材,着重于破旧。第二阶段,选用以科幻文艺作品精讲与点评为主的教材,重点训练思想的捕获与精准理解。课后可以选用反映“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人文困惑”为主要内容的教材,重点提升对科技发展问题的全面理解。部分科技史学家以严谨的学术文本形式,开展了对历史上著名科幻作品的科学史研究。因此,笔者选用《新科学史:科幻研究》作为课程第一阶段的理论导引教材。以其中的一系列个案,展示科学幻想与科学前沿之间出人意料的紧密互动关系,藉此帮助研究生更深入理解科学幻想作品的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在第一阶段,以一个课时与课后自主研学的方式,通过研读这部教材传达一种新观点:应当将科学幻想视为科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阶段,笔者选用《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作为科幻文艺作品的理解和精讲的教学辅助工具:1.提供若干种富于学术理性的鉴赏方法,了解科幻电影的艺术性之外还有科学幻想与文化深度;2.利用一系列电影,想象科学技术的可能发展方向;3.借助人文视角,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性之外还会连带的负面价值;4.思考科学技术过度发展、吞噬人性、极端理性所可能引发的荒诞后果;5.展望科学技术无限应用之下,人类伦理发展滞后所可能带来的道德伦理困境;6.关注神话背后的阴影,揭示科学家群体的另一面,建立对科学共同体权力与话语滥用的警惕意识;7.通过科幻故事情境所塑造的极端情境,对人性的底线进行探讨;8.欣赏人类脱离现实羁绊以最大想象力塑造出的未来科学世界。第三阶段,课后安排阅读《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集》中部分精选小说,紧扣四种反映当今反思科学技术的主流科幻创作理念:1.未来世界•反乌托邦、2.人工智能克隆人•人造人、3.虚拟现实•游戏•网络、4.技术失控,引导研究生思考未来社会中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之后所引发的各种荒谬局面以及可能威胁人类生存的危局。除上述三种教材之外,伴随授课内容的改良,需要进一步强化教授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因此,需要注意教材的内容更新与二次开发,笔者选择了一批难度较高但学术性更强的海外专家著作作为备用教材。
(四)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鉴赏类课堂教学模式是:看科幻文艺作品(一般是电影),观后做一简单讨论。这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与研究生同时处于无所作为的状态,无法调动研究生进行深入思考乃至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科幻文艺鉴赏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全面升级。笔者积累多年研学经验,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科幻文艺鉴赏”课程授课应注重多学科融合,建立理论教学、探讨教学、自主研学、网络助学“一体四面”的教学模式,即:课前提供一种理论或欣赏视角,课上采用“师生共同观赏、边赏析边点评、结束后及时组织小组探讨、师生共同讨论”的流程,课后要求自主欣赏,注重利用专业影评与文评网络帮助学生扩展眼界。总之,通过课堂师生研讨贯穿始终、学术性研究融入科幻文艺鉴赏的方式,提高来自各专业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加速学生对科学文化与思想资源的获取、融合、转化,实现教学方式和理念的统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拥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条件,笔者藉此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将鉴赏用作品进行图片、文字、声音、动态图像等多形式的再编辑,藉此从多个维度、大信息量地进行比较和分析一批科幻文艺作品,从而创造一个更大时间尺度、空间维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潜力、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借助发达的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下载和借阅国内稀见的科幻视频和音频资料,也解决了国内科幻资源稀缺的窘境。笔者还利用语音实验室进行即时师生对话的交互教学,使研究生在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中加深精讲与点评内容的记忆与印象。
四、结语
目前,“科幻文艺鉴赏”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研究生培养的基本需求,失去了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持作用,面临被培养计划淘汰的风险。一批同类型的课程或者被取消或者被编入通修课,面对这一局面,笔者认为对“科幻文艺鉴赏”课程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笔者通过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对传统文艺鉴赏类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一系列通病是制约该课程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鉴于一些问题难以解决,笔者基于实际,从教学理念、课程结构、教材的选用、模式与方法等四个方面出发,对“科幻文艺鉴赏”课程的改革方案进行了探讨。通过笔者的努力,“科幻文艺鉴赏”的教学效果在我校得到了明显提升。研究生在研究实践环节中多元思维与知识应用的能力,在技术中性论、科学家形象、科学技术伦理、反科学主义等议题的探讨中表现出较大兴趣并有了自我思考。笔者认为该课程的改良方案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促使研究生能够建立起自主思考机制,达到“全面提升研究生对于科学技术的认知水平”这一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国盛.科学与人文[J].中国社会科学,2001(4).
[2]江晓原,穆蕴秋.Nature与科幻百年[J].读书,2014(12).
[3]江晓原.好莱坞科幻电影主题分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5).
[4]吴岩.科幻作品与科学教育[J].科普童话,2014(11).
[5]卞毓麟.科学与大众沟通的桥梁―――阿西莫夫的科普科幻作品[J].科学,1993(1).
[6]吴岩,金涛.科幻与自主创新能力开发[J].科普研究,2008(1).
[7]夏劲.科学技术史教学的功能与方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3).
杨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